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8 22: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谋(móu)????? 昳丽(yǐ)??????? 行阵(háng)????????B.?旗靡(mí)????????? 恢弘(hóng)???? 驽钝(nú)
C.?窥镜(kuī)???????? 长史(zhǎng)???? 间进(jiān)?????????D.?幕寝(qǐn)? ???????卑鄙(bǐ)???????? 舂谷(chō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B.?公将鼓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故克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可以一战?????????? ?以光先帝遗德
3.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最恰当不过了。
4.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 ??????????????????由此观之 , 王之蔽甚矣?????B.?望其旗靡??????? ??????????????????以彰其咎
C.?皆以美于徐公???????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D.?必以情??????? ????????????????????以数谏故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综合。
B.?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出师表》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它尤其善于合理描写战争和辞令,如《曹刿论战》详写战前与战后的人物语言,很好地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西汉时的史学家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弗福也(保佑)????? 深入不毛(毛发) 彼竭我盈(充满)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B.?妄自菲薄(随意地)??? 朝服衣冠(穿戴) 小惠未遍(恩惠)??? 躬耕于南阳(弯腰)
C.?皆朝于齐(朝见)????? 存亡之秋(时候) 陟罚臧否(提拔)??? 谤讥于市朝(市集、市场等公共场合)
D.?亲贤臣(亲近)????? 临表涕零(鼻涕) 时时而间进(偶然)???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
7.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遍???????????????????????????B.?孰视之???????????????????????????C.?裨补阙漏???????????????????????????D.?当奖率三军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兔/从狗窦人,雉/从梁上飞?????????????????????????????????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9.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城郭
采薇
羁旅
南冠
毅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骊山
阿房
遗恨
喇叭
唢呐
10.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毅魄归来日________
②灵旗空际看________
③曲儿小腔儿大________;________
④官船来往乱如麻________
⑤全仗你抬声价________
⑥水尽鹅飞罢________
11.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字予政。________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整理编辑了《战国策》。所撰《________》是我国目录学之祖,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工作的先例。还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又称《________》,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共________篇。记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载了________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言论和谋略。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________,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常用________阐述道理,极富说服力,对后世________和________的影响极为深远。
12.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为逃避灾难,全家人先到楚国,后又辗转来到鲁国。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________》多以________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说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________史书,也是一部有着极高成就的文学著作。他撰写的《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著作,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13.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 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四十七岁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这一年,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中途遇上了敌人的大部队,虽经浴血奋战,但终因???? 而兵败。李陵也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入汉廷,武帝大为恼怒。当他呼问司马迁对此事有何看法时,司马迁一方面为了安慰汉武帝,另一方面也痛恨那些??? 、??? 的小人,便说李陵的投降也许是????? ??, “李陵虽然失败被俘,看他的心意,是想相机报效汉朝”,(???? ),不应该再过多地责怪他。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 后经司马迁自己申请改为宫刑。这件事不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对司马迁的惨重打击,只是因为《史记》还没有写成,出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才忍辱负重地坚持着活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寡不敌众 看风使舵 落井下石 权宜之计
B.众寡悬殊 顺水推舟 趁火打劫 缓兵之计
C.众寡悬殊 看风使舵 趁火打劫 权宜之计
D.寡不敌众 顺水推舟 落井下石 缓兵之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他真的投降了敌人,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B.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足以为国扬名了,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敌人。
C.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敌人,那么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D.虽然他真的投降了敌人,但是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他周围的一群宠幸和晚年多疑的汉武帝,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B.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C.结果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不料想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D.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二、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甲]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乙] 山坡羊·未央①怀古
[元] 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 ①未央:指汉未央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汉长安古城内,汉高祖七年修筑。
(1)甲、乙两诗都借用________表达主旨。其中甲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进行残酷厮杀和夺取政权后的奢侈行为,乙诗表现了对英雄的赞扬和对统治者残害人才的愤慨。
(2)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诗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宫,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乙诗中的“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张良出谋略,萧何镇后方,韩信掌军事,刘邦称他三人都是“人杰”。
C.甲诗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意相同。
D.乙诗中的“山河犹带英雄气”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彩,表明“三杰”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
(3)下列对这两首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所不同的是,甲诗抒情较为直露,乙诗抒情较为含蓄。
B.这两首诗歌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甲诗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宫遗址的破败,乙诗则借雄壮的“山河”表达了对汉世的咏叹。
C.甲诗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D.乙诗的尾句“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表现了诗人对如画江山的赞美,抒发了他作为汉族官员追慕前贤、渴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三、阅读理解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敗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 , 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馀? , 不鼓不成列。”
(《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①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牺牲玉帛________
②肉食者鄙________
③门官歼焉________
④公伤股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
②【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6.阅读下列议论文,回答问题。
“知止”者常乐
胡建新
??? ①知止,即知道停止。翻史书,谈论“知止”的文字屡见不鲜。《礼记·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墨子讲:“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柳宗元说:“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 ②先哲们这些思想如出一辙,无不表达了“知止”对于为人处世的重要性。的确,人生旅途上“知止”,往往是规避各种风险、把握安全节奏的“刹车板”,也是防止意外冲击、加强自我保护的“保险杠”。
??? ③能否“知止”,不仅取决于智慧、经验,更取决于品德、境界。《晏子春秋》中有一个晏子推让待遇的故事。晏子出使外域时,官府为他配备了一套好马好车,却被他推辞了,他说自己有马有车,无非是马老了一点、车旧了一点;后来官府又给他提高俸禄以养家亲,他又推辞了,觉得自己原有报酬养家已绰绰有余。他说:“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在他看来,生活享受没有止境,“知止”即福,不“知止”即祸。祸福之差,尽在是否“知止”。
??? ④类似事例不胜枚举。音乐大师贺绿汀主政上海音乐学院时,他的外孙女没能考上该学院的附中,家人便想通过他的关系入校就读。然而,贺绿汀没有答应,而是讲了老院长萧友梅的故事:1929年,俄籍教授查哈罗夫觉得一位女生音乐素质差,不愿再教她,而这位女生正是萧友梅的侄女。萧友梅二话没说,马上决定让侄女转学。这里,且不说萧友梅和贺绿汀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的品格,仅就他们表现出的“知止”的大度和勇气,就很值得称道。举凡现实生活中的腐败分子,他们从开始的利欲熏心、铤而走险,到后来的利令智昏、迷途忘返,到最后的利害缠身、不由自主,在贪婪的欲壑中越陷越深,在贪腐的邪路上越走越远,皆是由不“知止”造成的后果。
??? ⑤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物极必反,过度的行为只能招致失败和祸患。真正的智者“知止”而能止、善止,尤其在关键时刻勇于断然而止,绝不在事业顺利和鼎盛之时因为多走一步而转向失败或跌入低谷,也绝不在失败之后不知悔改一意孤行而使失败越来越惨、祸害愈演愈烈。
??? ⑥常言道,知足常乐。从某种意义上说,“知止”也常乐。“行于可行,止于当止”,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都应谨记的格言。
——选自2019年6月25日《解放军报》
(1)从文中看,“知止”的含义是什么?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述本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一例说说“知止”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性。
17.阅读下列记叙文,回答问题。
鼓手刘
??? 村里来了一位货郎,孩子看着货郎,看他手中的摇鼓,一耸鼻翼:“叔叔,我想打两下--”货郎把鼓递给他,教他摇。红绳系住的鼓棰,一摇起来,“咚咚隆咚,咚咚隆咚。”
??? 自此,家里开饭前,刘大帅都要拿起筷子,敲碗边儿,“当当个当,当当个当”。大哥刘大新剜他一眼,他不停;二哥刘大奇咳他一声,他也不停;爹说:“吃饭不许敲,像个要饭儿的!”刘大帅只好收起碗筷,可心却在这节奏上了,走到哪儿,手指敲到哪儿。吃菜嚼饭,走路点头,都有了节奏。
??? 刘大帅开始全身心迷上鼓点儿了。
??? 刘大帅没事儿就跑老叔刘志高家。干啥去?老叔家有一台双卡录音机,他就听两盘磁带:《十面埋伏》《百鸟朝凤》。反复听,听痴迷了,手指敲着椅子背儿,迷!
??? 这一年正月,李家营子办高跷秧歌,出事儿了。
??? 张家营子、王家营子的秧歌来了。三个村子的高跷遇上,自然要比拼一把。李家营子秧歌很快就败下阵来,鼓不响,妆不靓,队不齐。临散场时,鼓手李大嗓把鼓棰一丢,生闷气去了。刘大帅跑过去,拿起棰,敲起鼓,九岁的刘大帅鼓点儿一起,还真让人心头一震。可是,哪怕是在这振奋的鼓点儿中,李家营子秧歌队还是沮丧地败北了。
??? 第二年秧歌会,李大嗓当上了会首,马上提议,换鼓手!交给一个十岁的孩子?人们不解,可还是听从了会首的安排。
??? 刘大帅跟李大嗓说:咱编个阵。好家伙!一下子编两个,一个是《十面埋伏》,一个是《百鸟朝凤》。刘大帅打鼓点儿,李大嗓排阵势,成了!
??? 这一年,三村秧歌再会面。张家营子秧歌队扭得欢,王家营子秧歌队唱得好,可是,人们都奔到李家营子秧歌来了,没别的,看鼓手刘大帅呢。鼓声突起,如闻炮鸣之声,是《十面埋伏》的节奏,只见秧歌队前者退,后者进,齐整整排出正方阵,编花,挂斗,绚丽极了;鼓点再变,如听风卷松涛之响,是《百鸟朝凤》的点数,前者进,依次斜,后三排兜底,齐刷刷摆成三角阵,彩绸扭出蝴蝶翩飞,拉花颤成蜻蜓点水。再看中心点上那位,拉大衫的,一把扇子耍得行云流水。耍至酣处,鼓点儿猛一停,大衫公的扇子,立于头顶,大衫拉起,活脱脱一只彩凤!
??? 好!人们欢呼,鼓声沉入欢呼,托起叫好之声。
??? 张家营子队败了,没人送;王家营子队走了,没人看。鼓手刘的名气一下子扬遍十里八乡。
??? 此后,李家营子秧歌队连连夺冠,夺得了三连冠,五连冠……
??? 又一年除夕夜,鼓手刘正和一班兄弟姐妹守岁,外面一声长嘶吓坏了众人。赶紧跑去看,可不得了了,是老叔家失火!鼓手刘最得老叔一家的喜爱,哪能拉得住,冲进屋里,搬东拿西,不忘拎起那台老式的双卡录音机。可是,就在要跑出来的瞬间,房顶落架了。
??? 鼓手刘因火伤截去了双手,鼓手刘当不成鼓手了。只好成天闷在家里。
??? 李家营子秧歌队停办一年。
??? 第二年,鼓手刘来找会首李大嗓:“秧歌队,照办!”
??? 李家营子秧歌又出场了!谁打鼓?还是鼓手刘呗!怎么打啊?你去看就知道了。
??? 只见一面红彤彤的新蒙大鼓,四人高抬,鼓手刘坐在四人抬特制的椅架上,脚踩一下,椅架上的鼓棒就敲一下鼓。声音怎么这么特别?有人问鼓手刘。鼓手刘笑了:别人的鼓是牛皮鼓,我的鼓是两张狗皮蒙成,韧性更强,声音嗡声嗡气的,传得远!还有这鼓棒,是金丝楠木的,听起来,有金属的响声,可以打出十八般兵器撞击的味道!
??? 牛,真牛,不愧是鼓手刘!
??? 鼓手刘的手没有,有脚,照样打鼓,还打得更好了!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关于李家营子秧歌队的三件事,请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一年正月
________
第二年
________
高中跷秧歌赛停办一年后
________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张家营子的秧歌队扭得欢,王家营子的秧歌队唱得好”。
(3)“鼓手刘”是一个怎样的人?
(4)“鼓手刘的手没有,有脚,照样打鼓,还打得更好了!”你从这句话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四、写作题
18.任选一题作文。
(一)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 课堂上,讲解情韵深长,诵读激越铿锵……生活中,嘱咐温暖亲切,告诫严肃真诚……天地间,雨声淅淅沥沥,笛声婉转悠扬……
请你以“那声音在耳畔回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 东汉时,范式读书时同家在千里外的张劭有深交。学成后话别,范式说:“两年后我将来府上看望你,并拜见伯父伯母。”于是约定了日子。约定之日快到时,张劭催母亲准备饭菜迎接范式。母亲笑着说:“范式远在千里之外,怎能说来就来,两年前说的话,哪能当真?”张劭说:“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母亲说:“他若真来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为他酿酒。”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到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D
2. C
3. B
4. B
5. C
6. C
7. B
8. C
9. guō;wēi;jī;guān;yì pò;lí;ē páng;yī;lǎ ba;suǒ nà
10. 英魂;灵幡,旧时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意双关,也暗指战旗;短小;响亮;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声望和社会地位;干
11. 西汉;别录;国别;国策;三十三;战国;人物;寓言;史学;文学
12. 史学家;文学家;左传;史实;编年体;国语
13. (1)A
(2)A
(3)D
二、诗歌鉴赏
14. (1)典故
(2)C
(3)D
三、阅读理解
15. (1)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被杀死;大腿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①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②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5)示例: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16. (1)示例:成功的时候不被胜利冲昏头脑,懂得适可而止;失利的时候断然而止,避免更大的失利。
(2)比喻论证。论述了人生旅途上“知止”的重要性。
(3)示例:先提出本段的观点,然后引用晏子的故事加以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4)示例:有的同学沉缅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如果不能“知止”,也许他的青春就会被浪费,甚至会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假设他能适可而止,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截然不同。
17. (1)李家营子的秧歌队在高跷秧歌赛中败北。;李家营子的秧歌队因鼓手刘的出色表演取胜了。;李家营了的秧歌队重办,失去了双手的鼓手刘用脚完成他的精彩演出。
(2)衬托了李家营子的秧歌队的表演之精彩、声势之浩大、气氛之热烈;同时也为后文张家营子、王家营子秧歌队败北,李家营子的秧歌队夺冠作了铺垫。
(3)鼓手刘对自己所钟爱的艺术全身心投入,具有忘我的精神;勤学苦练,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4)示例:我们要像“鼓手刘”一样,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和坎坷,把它们变成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
四、写作题
18.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