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8 17: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通读课文,概括每段段落大意。
段落大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
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之间的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
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第一段作者是如何引出话题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摆现象,引例证。




研读课文,找出文中引用的诗句,归纳“树(叶)”和“(落)木(叶)”给你感觉上的区别。
文本探究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文本探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木叶
落木
枯黄干燥,潦倒悲怆
文本探究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饱满)
(空阔)
文本探究
“树”和“木”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


繁茂的枝叶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透着黄色
干燥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文本探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湿润,太黄,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千山天远大
更空阔,洗净绵密之意
文本探究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叶)
树(叶)



(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文本探究
归纳总结“木叶”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
微黄干燥
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单纯
梳理结构
说木叶
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①~②)
析问题: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用
“树叶”一词,而用“木叶”(空阔、单纯、落叶元素,暗示性)(③~⑥)
下结论: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领域“一字千里”(⑦)
思考探究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作者说“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思考探究
1.引出议论的话题。
2.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3.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文章引用诗句对阐释道理起了什么作用?
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2.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3.巧妙引用古诗词,生动形象。
课堂小结
本文从“木叶”入手,分析了“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从而得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结论。文章语言浅显易懂,把深奥的诗歌规律巧妙地诠释了出来。
林庚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指盛唐时期雄壮浑厚的诗歌特征。
指少年人特有的一种单纯自信、朝气蓬勃、勇于开创的精神。
布衣情怀
建安风骨
指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之情,是匹夫的责任和赤子的忠心。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形成的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诗歌填空
无边
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
树叶飞舞之处,火亦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