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住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3.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
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气磅礴,更是悲凉沉郁。当你再逢李龟年时,江南风景依旧,但已是物事人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尽沧桑无尽凄苦全在其中,
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单飘荡,最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你走了,告别了人世间的冷酷辛酸,这对于你,是一种释然吗?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唐朝是李白用诗歌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从创作风格上说,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句?(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登高》,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诵读诗文
1.自由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点拨: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语速语调找准重读音节
2.学生展示诵读,其他学生点评。纠正学生读的错误。
3.听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4.在老师的感染熏陶下,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写作背景
一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其他学生补充说明。教师深情诉说,移情入境,由此学生齐读本诗。
五、品读赏析
1.自主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颔联被称为“字字皆奇,句句皆奇,无一虚设”,请同学们自主赏析:某联、某句、某字
2.展示交流
3.精讲点拨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联系学过的诗句,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渚清沙白鸟飞回”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沙白——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补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作者借景抒情,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课件展示:借景抒情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课件展示: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无边萧萧落木、滚滚东逝的江水,再次朗读这四句诗——
(3)学生齐读首联、颔联。
4、合作探究颈联、尾联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颈联、尾联诗人悲的究竟是什么?(结合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课堂交流,分享成果。(竞赛的方式)
课件展示:漂泊他乡有家难归晚年多病孤独无依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3)含英咀华
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学生齐读课件:
杜甫精神的伟大之处:
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六、当堂检测
题目 背景 作者
品性 诗眼 意象 意象特点 手法 情感 语言
特色
单 总
登 高 重阳节,
国家动荡,作者漂泊在外。 穷、
达
皆
兼
济
天
下
悲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
木
长江
…… 急
高
哀
清
白
回
无边
萧萧
不尽
滚滚……
萧
瑟
壮
阔
情景
交融对偶 悲
壮 对
仗
工
整、
韵
律
和
谐、
精
练
七、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八、课堂小结:
诗人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更有忧国忧民、伤时叹己之情。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杜甫。
九、拓展延伸
仿写: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__________”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十、华章感读,当堂成诵
1.播放《登高》配乐朗读
2.学生集体背诵《登高》
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附板书:登高
杜甫
情景交融悲壮
《登高》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登高》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依据课程标准,紧扣考纲、考点及教材,合理运用多种教法、学法,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具体特点如下:
1.教学方法选择适当,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灵活,各种方法配合得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吟诵法、讲析法、点拨法、讨论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并且学有所获。
2.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结合自然,并运用启发式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3.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机结合,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有交流、有反馈,各类学生都有活动、参与、表现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小组竞赛贯穿于课堂始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4.课堂教学符合语文教学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思,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
5.任务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生活实际。通过探究活动,设置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轻松活泼、讨论热烈,。
6.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生命价值的落实,也是“有意而为,无意而成”。
7.教学反馈快捷有效。各小组展示交流成果不仅能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而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可以直接获知教学是否有效,对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双赢”。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登高》教材分析
《登高》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6课《唐诗三首》中的一首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杜甫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而且要以此诗为例,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和能力。诗歌鉴赏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不断的训练中提高鉴赏水平。
课时6登高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福祉胼胝扺掌而谈咫尺天涯
B.抚恤怃然惊魂甫定果脯蜜饯
C.差劲 惊诧 姹紫嫣红 叱咤风云
D.卓越着落擢发难数斫伐树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组是()
A.鸠占鹊巢融汇贯通出奇制胜磋砣岁月
B.绿树成荫平心而论心无旁骛意气用事
C.裨官野史株连九族金壁辉煌协从不问
D.渊远流长民生凋敝棉里藏针张皇失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法庭认为,张晓华因正当防卫而致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B.尽管国足已经早早地退出了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角逐,战胜欧洲劲旅塞黑队的前景
也微乎其微,但许多球迷对“朱家军”11月9日在南京奥体中心的公开亮相依然充满了期待。
C.根据洪昭光教授讲稿编纂的《登上健康快车》一书,曾经有68种“手抄本”风靡全
国,一时洛阳纸贵,“健康长寿”成了热门话题。
D.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决不署自己的姓名,鱼龙混杂,以骗取黑钱。
阅读李白的一首诗,回答诗后题目。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诗中有一句采用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写法,请找出来,并加以说明。
答:
5.请分析后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答:
6.读诗要抓消息句,品味要品情景语。《登高》这首诗中哪一句是这样的消息句?它有哪些作用?
答:
二、语段精读
7.下面对杜甫《登高》诗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体现得既深且广了。
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日多志不得伸归结时势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8.试分析《登高》一诗在句式上的特点。
答:
三、拓展延伸
9.从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下面这首唐诗。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令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旨的。(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根,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
课时10登高
1.D(A项“胼胝”的“胝”读“zhī”,其余都读“zhǐ”;B项“怃然”的“怃”读“wǔ”,其余都读“fǔ”;C项“叱咤风云”的“咤”读“zhà”,其余读“chà”;D项都读“zhuò。)
2.B(A项应为“融会贯通”“蹉跎岁月”;C项应为“稗官野史”“金碧辉煌”“胁从不问”;D项应为“源远流长”“绵里藏针”)
3.C(A项“罪不容诛”指罪大恶极,即使杀了他也抵不了他的罪。B项“微乎其微”不能跟“前景”搭配,可将“前景”换成“希望”。D项“鱼龙混杂”指好人坏人掺杂在一起,这里的语境应用“鱼目混珠”。)
4.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句不说见人,只说听到踏歌声。写声不写人,人却呼之欲出。
5.“桃花潭水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非确数,而是极言潭水之深。另外,两句采用比物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表达了真挚的深情。
6.万里悲秋常作客。“悲秋”是情景语,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消息。这句诗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结合起来了。
7.B。无“人生无常”之慨叹。
8.该诗八句皆对,首联诗人一起笔就写出夔州特有的环境,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每一种物象用一字形容:急、高、哀、清、白、回。六种物象如六个镜头,构成一幅凄凉的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是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句对,而且还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极富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都用平声入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真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9.诗中“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通过一明一暗,对比衬托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寂静。诗中的“偏知”应该是指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敏感的虫儿首先感觉到了夜气中散发的春的气息,因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的来临、季节的变换。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像、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像,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登高》课后反思
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品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这堂课重在于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意象分析”“移情入境”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价值的教育,感悟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但我又不愿跟走一般套路一句一句地分析。而本诗的标题也只反映了其写作特点,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没有以题解入手。本课设计这样几个环节:1.自由朗读,置身诗境,赏析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分析其夸张的手法,体味其雄浑意境;2.听老师配乐朗读,注意字音、断句;3.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由于学生对杜甫的经历比较了解,所以写作背景这一步稍加回忆即可。然后就让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景中之情和叙述中的情感,并提醒学生注意颔联和颈联在意境上的反差,告诉学生诗中体现的沉郁风格。引导学生赏析意象与意境入手,体味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可贵。4.设计了一道仿写题:多想遇见您,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多想遇见您,在“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联系学过的古诗词,活学活用。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鉴赏诗句和体会意境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感受到“苍凉悲壮,雄浑开阔”的意境,学生也很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通过前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这堂课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发言积极,教学效果还可以。
《登高》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⒈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前阅读资料”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课堂上老师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⒊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因此,语文课应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⒈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自由朗读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⒉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