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8 17:5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上
教学目标:1、找出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通过预习争取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知识。
2、学会利用手中的教材、资料系统的归纳、总结重要知识点。
3倡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自主解疑答惑的能力。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在实际学习中熟练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重点:1、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加强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2、学习文中出现的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并学会熟练的运用。
教学难点:1、学生对文本的熟练把握以及课堂知识的灵活运用。
2、正反对比论证的活学活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对老师的一声问候,饱含着对老师的热爱与尊重,因为老师的存在,知识得以传承;因为老师的存在,科技得以进步;因为老师的存在,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所写的关于老师的文章《师说》。
2、学生质疑: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主动提出来,学生所提的问题,先由学生解答,最后老师引导,得出准确答案。在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认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将学生积极的引入文本创设的语境。此环节归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中的解惑环节。
3、教师授业:在学生将自己预习中的疑难解答完之后,为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由老师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检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的形式既有学生的主动回答,又有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既有口头问答的形式又有学生上黑板的书写过程。以此形式保证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落实和掌握。此环节归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中的受业环节。
4、自主归纳: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讲评之后,学生对于本文出现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理解在了解的同时加以归纳整理。养成自觉、自动的学习习惯。
5、特色探究:学生在掌握了这篇文本的文言知识点之后,试着对本文的写作特色加以分析,以期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掌握本文出现的对比论证的技巧,并创设意境,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将所学会的方法应用于实际学习从而答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环节归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中的传道环节。
6、知人论世: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作者为什么创作此文,进而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作品存在的价值,也就是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真正了解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要素。同时在此环节,加入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选官制度,这一拓展必将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一大利好。此环节是超出韩愈关于教师定位基础的、新时代下的教师对“老师”这一概念的又一深入定位的探究环节。
7、知识再生: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时代个性的杰出人才,从纵的历史角度而言,他们是各具特色的。但从横的历史规律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从韩愈身上学习作者勇于针砭时弊的精神。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自己的身边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熟练运用本文所学习的对比论证手法,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选择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8、教学总结:
一、韩愈关于“教师”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现代关于“教师”的定位:师者,所以活用、探究、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二、韩愈作品中师生关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现代的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学情分析
这节课上课的学生处在高一,在认知水平上较高二高三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他们通过必修一、二、三的学习和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主要是引导为主,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自主学习,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深入挖掘争取能够上出新意、上出特色。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颇有思想深度,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因此本文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承载着教育学习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学生所处的状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效果
  对于《师说》,当初的设计是从从文本出发,让学生通过预习,从原文中识记重要知识点并在预习中学会质疑,这一目的基本达到。对语文本,也顺利实现了课堂上对文本背诵。通过检查落实知识点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拓展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预想,也基本实现。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和不同的情感认知。从而达到了对文本由浅入深的逐层认知,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形式上,教师设计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的精准预习基础上的。然而,由于学习习惯的不同,这一过程学生存在的差距较大。习惯了以教师讲评为主的学生对这一过程相对而言比较排斥,从而这一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努力追赶或无所事事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从好的一方面来讲,学生在质疑环节提出的问题比较有深度,这些问题的提出,预示着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独立的深入思索。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必将成为星星之火,必将燎原整个高中教学。
教材分析
《师说》出自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必修三第三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本课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力作,是唐宋散文中的名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这篇自读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风貌,更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本文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后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老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应该是基于以下原因: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确立了本文的讲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