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8 17:5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课型:新授课
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及有关句式等。积累掌握“师”“而”“其”“道”“受”“固”“从”“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
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培养学生谦逊好学的风气;做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的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学习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中的《尊师颂》,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读背:
尊师颂
父母生我,给我色身,
老师教我,长我慧命,
使我由蒙昧,见到光明,使我由无知,获得知识,
使我由愚痴,启发智慧,使我由低能,成为才能。
老鼠只会永远在地上打洞,因为他们没有老师!
小鸟只会永远在树上做窝,因为他们没有老师!
老师是我们文化的传人,
老师是我们慧命的保姆。
我们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老师的价值,老师的意义,他们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然而在唐代却不这样。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韩吏部)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三、时代背景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进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四、研习课文
㈠自由诵读全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正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老聃(dān)
李蟠(pán)苌弘(cháng)
近谀(yú)作《师说》以贻(yí)之
冉(rǎn)须臾(yú)
㈡解读文本,学习文本
请一生朗读第一段
第一段
〔1〕学者:?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其,那,指示代词。
〔6〕从而师之:跟随(他),拜他为老师。师之,既以之为师。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提问明确:
求学的人。
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内容简析:
第一段:在正面阐述中提出文章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职责?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态度?择师标准?
请一生朗读第二段
第二段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6〕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读,通“逗”。
〔17〕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
〔18〕小学而大遗:?
提问明确: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
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遗忘了。
〔19〕位卑则足羞:?
〔20〕谀(yú):奉承、谄媚。
〔21〕复:恢复。
〔22〕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
〔23〕其可怪也欤:?
提问明确: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感到耻辱。
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第二段: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论点。
文本探究: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几组事例?
如何议论的?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明确: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3组正反对比事例
1、纵比: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2、自比:于其子——于其身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31〕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
〔36〕术业有专攻:?
提问明确:
不一定。
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攻:学习,研究。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受时俗的限制,不以从师学习为耻。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学于?余:
提问明确:
于,介词,向、跟。
五、评测练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补充阅读(可自习作业)
学记三则①(其一)《礼记》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注释:
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来要求自己。
⑦〔自强〕自己不倦地钻研。
⑧〔教学相长(zhǎng)〕教和学互相促进。指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长,增长。
六、合作探究表达
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作者阐述了新型的师徒关系。在新时代,你希望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你想怎样去做?敞开心扉谈谈你的认识。
老师:
1、能者为师,老师要不断学习;
2、要尊重学生人格;
3、学会欣赏学生;
4、允许学生犯错;
5、要有耐心;
6、多鼓励学生……
亲爱的同学,你怎么做?1、必须从师学习;
2、要尊重老师;
3、学会换位思考;
4、要自信;
5、要对知识感兴趣;
6、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七、结束语(齐诵)
师:师生关系可以是一座丰碑,一座灯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可能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
因为有老师,人类文化才有进展!
因为有老师,人类前途才有光明!
因为有老师,人类尊严才能建立!
因为有老师,人类光明才能发扬!
因此,我发愿:
“从今日起,
永远真心的,尊敬老师!
永远真心的,感激老师!”
今之学者也必有师。愿同学们做一个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