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上册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明白诗歌传达的意蕴,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和比喻手法,赏析其好处。
3、学会独立自主分析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手法等的分析,准确感悟作者感情。
二、作者背景: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史称南唐后主。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国破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三年,被赐药毒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学习过程:
1、理解诗词内容:
(1)春花秋月何时了?
思考:作者为何会希望它结束?
(2)往事知多少?
思考:什么往事?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考虑。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思考:诗句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思考:为何写“明月”这一意象?
故国为何不堪回首?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思考:改的是谁的“朱颜”?改的只有“朱颜”吗?没有改变的是什么?请从词中找寻具体事物。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思考:愁包含哪些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
赏析手法,品悟感情。
思考:(1)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作者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归纳方法:
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及其方法:
了解意象
把握意境
体悟情感
弄清手法
品味语言
知人论世
四、延伸拓展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一词,完成1—2题。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对这首词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残,实际上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B.“五更寒”既指自然气候的寒冷,也比喻作者内心的凄凉悲哀。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客人的身份。
D.“无限江山”和作者另一首词的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所指的地方一样,都是指南唐山川。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悲愁交织在一起,结尾以水流花落、春去人逝的慨叹作结,抒发了亡国的悲哀。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全诗只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就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泛引用。
D.诗中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虞美人》学情分析
学生们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知识,包括诗歌分析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辨别能力,掌握了诗歌分析与鉴赏的一些基本术语和方法。并且已经总结了部分常见诗人的身世背景,能大体做到知人论世。但是独立分析诗歌能力欠佳,不能独立自主地从一首诗歌中分析出作者要表达的言外之意,组织答案时也不够系统规范,颇有些摸不着头脑。通过诗词模块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角度,能够独立自主地正确感悟作者感情。
《虞美人》效果分析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大体可以明白李煜的身世背景,《虞美人》这首词的意思及使用手法和作者感情。下次独立自主分析诗歌时,明白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感情等方面入手分析诗歌,最重要的是,明白诗歌的感悟一定要结合作者的身份背景和创作背景,只有知人论世,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明白诗歌所说所达。学生们不会再像从前一样,拿到诗歌无处下手,基本靠猜测答题分析了。
《虞美人》教材分析
李煜,字重光,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国破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三年,被赐药毒死。今存词30余首。
这首词据说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真实与否不可定论,但词中所含惊天泣地之情历来为人感叹。
上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作者却发出“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端悲苦的。生活的巨大变动让她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无数的“春花秋月”,那些让人醉生梦死的美好时光怎能数的清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让李后主在永不停止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感慨什么呢?自然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这里,他直抒亡国之恨。
下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最后,悲慨之情一发不可收拾,词人对人生发出最后的追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以“春水”比喻“愁”的多和绵长。
《虞美人》测评练习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一词,完成1—2题。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对这首词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残,实际上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B.“五更寒”既指自然气候的寒冷,也比喻作者内心的凄凉悲哀。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客人的身份。
D.“无限江山”和作者另一首词的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所指的地方一样,都是指南唐山川。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悲愁交织在一起,结尾以水流花落、春去人逝的慨叹作结,抒发了亡国的悲哀。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全诗只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就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泛引用。
D.诗中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虞美人》课后反思
《虞美人》这堂课基本可以完成学习目标中的前两个: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明白诗歌传达的意蕴,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和比喻手法,赏析其好处。至于第三个学习目标:“学会独立自主分析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手法等的分析,准确感悟作者感情。”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感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节课主要是带着学生感悟,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走。因为是学生不够擅长的诗歌部分,所以课堂氛围不是很活跃,应该让学生更主动活跃地参与进来,主动展示自己。
《虞美人》课标分析
《虞美人》是苏教版必修四第三模块“笔落惊风雨”中“词别是一家”的第一首词,风格婉约,体现宋词的主要格调,重点在于理会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的辨别能力,掌握中国诗歌分析与鉴赏的一些基本术语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