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有教无类
学习目标: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重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关于孔子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1、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说一说
“无类”指什么?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教育平等的思想
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饭量大的饿死,饭量小的撑死,怎么实现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诵读第2、3则
思考:
这两则体现了怎样的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因
材
施
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思考:
从课文中看,孔子通过什么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的?
孔子招学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
(读课文并讨论)
主要是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
怎么教呢?
主要也是两条:一是讨论,二是答问。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可与言《诗》已矣!”
美好的笑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
漂亮的眼睛
转动眼睛的样子
白色的丝绢
把它做成
形作名,艳丽的衣裳
宾语前置
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绘事,绘画、图画。素,指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
在……后面
是礼后于人性吗?
启发
我
子夏的名
谈论,讨论
表判断
【译文】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10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素以为绚”可以看做一个宾语前置,即“以素为绚”,翻译为“以本色为美”。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
本则记述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表明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本则表现了孔子什么观点和教育思想?
赏析评价
触
类
旁
通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举一反三
你能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举出“触类旁通”的例子吗?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郁结,指有凝难问题想弄明白
开导,启发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启发、开导
墙角
介词,把
类推
不再次去教他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本则除了表现举一反三的思想外孔子还注重什么样教育方式?
赏析评价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
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
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的本领。
——爱因斯坦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来思考问题,却没有效果,比不上学习啊。”
表目的,来,用来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知学习却不去思考就会迷惑无收获;只知思考却不去学习就很危险
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却
就
危险
学思结合
鉴赏探究
有
教
无
类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这几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和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学思结合
教学相长
化抽象为具体
启发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方式方法
教育思想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成语积累: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试结合自身学习,想想应如何做。
总结:
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孔子办学是“有教无类”,教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都是实用的学科。按现在观点,孔子是以“市场化”方式办学。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须紧扣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虽然没有国家直接采纳孔子建议,但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观点,就业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按现在观点,孔子的私立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或行政学院。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志铭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这个概括比较准确。
作业:
1、完成《高考调研-课时作业》1—12题
2、背诵1、2、5、6、7章。
3、预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