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八年级 语文
一、学习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体会本文把写景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4.仔细品味本文语言,体会语言的妙处。
二、导入
三、学习过程
马丽华
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
1976年入藏工作,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主要作品: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等。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唐古拉山脉最高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海拔6621米。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
把握游记的游踪
欣赏语言之美
游记散文:
游踪分析
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第一部分(1-2) 驶向各拉丹冬
第二部分(3-11) 草坝子上-砾石堆上-冰塔林-冰窟
第三部分(12-15) 再次进入冰塔林、冰河上
游踪分析
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较详
驶过冰河-较略
最后进入冰塔林-最详
移 步 换 景
所见所感
细读课文,将课文大致梳理出作者的
“景物特征”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思考这三部分的关系
所见所感
初见各拉丹冬:远观
内心感受:感叹雪山的雄伟神迷之感
景物特征:高峻、雄壮、变化莫测
身体状况:尚属正常
所见所感
详写各拉丹冬:四顾
景物特征:辽阔、浩茫、奇美
身体状况: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内心感受: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的伟大
所见所感
详写各拉丹冬:近看
景物特征:图案多样
身体状况: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内心感受: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所见所感
详写各拉丹冬:细看
景物特征: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身体状况:“我要死了”
内心感受: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所见所感
详写各拉丹冬:细看
摔倒受伤—独自静卧—安静观赏—细致描绘
风
冰
所见所感
详写各拉丹冬:细看
思绪变化: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感受永恒
眼前之景——联想历史
所见所感
再入冰塔林,半卧细察
景物特征:“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身体状况:“似乎已经衰竭”
内心感受:想象长江的故事
所见所感
人的渺小
生命的短暂
自然的伟大
时间的无穷无尽
对比
对各拉丹东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思考:写景
内心感受
关系
身体状况
思考:写景与身体状况的描述、内心感受有什么关系?
身体状况
越来越糟糕
景物描写
细腻、灵动
内心感受
细致、富有诗意
融为一体
1.多角度的景物描写
2.景物描写重在写神而非绘形,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3.女性视角
景物描写方法
1.多角度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方法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触觉),……风一刻不停地呼啸(听觉),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1.多角度的景物描写
视觉:“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以写山为例:“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各拉丹冬是男性神”
“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
2.重在写神韵
气质凸显
景物描写方法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边 叙 边 悟
2.重在写神韵
景物描写方法
流水:
景物的未来
冰塔林、冰川:
形成过程
风:“感觉不到冷”
自然历史的无尽
冰窟:“温暖”
3.女性视角
语言特色
例: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例: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简洁而形象
亲切而自然
1. 平实、自由、随性
2.语言准确而形象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精简的词语准确地写出冰体各式各样的形状,用长发披肩的比喻,形象描摹出大量冰垂挂的景象。
语言特色
3.精炼的哲思句
“远方的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冰天雪地,大笔挥洒——自然哲理、对自然的崇拜
语言特色
4.幽默的点染句
“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等。
语言特色
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精彩的描写句
精炼的哲思句
幽默的点染句
语言特色
流畅自然
张弛有度
体验藏北精神
敬畏
雪山难得一见、难以亲近
冰河难以穿越
冰山上图案难以名状
冰体难以细数
身体的痛苦
体验藏北精神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
人的伟大——活在“近旁”
“的确”——卓绝风姿
体验藏北精神
近旁观:敬畏自然
不否定人类的伟大
四、反馈与评价
所至
所见
所感
顺序合理
详略得当
情景交融
游记
游记“新”意何在?
《壶口瀑布》:独到的观察角度
《在长江各拉丹冬》:写景与身体状况、内心感受融为一体
同学们的游记: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独特感受
1.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请你也试着采用这一方法写一个游记片段。
2.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五、课后作业
山川风物在天光下均有投影,而唯有映射于心灵的投影,方可超越时空,拨动心弦,不断唤起他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困难给了马丽华一份宁静,使她沉下心来与自然对话。沉寂在神圣的藏北之地,有机缘接触世界神秘、深邃的一面,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