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
八年级 语文
一、导入
提到读书、写作,我想起了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谈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紧密关系。
同学们在这个假期一定读了很多书,也一定有很多的感想吧!
或许,你也想把诸多的感想诉诸笔端吧。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写读后感。
1.研读作品,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2.学写读后感,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并能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
3.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一)读后感写什么
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语言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
强调“读”和“感”的紧密结合,重在“读”后而“感”。
(二)怎样写读后感
“读”
“感”
基础、前提
延伸、结果
“感”因“读”而来
1.提炼“感”点
(二)怎样写读后感
请结合以下几篇读后感的片段,思考:
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提炼“感”点的?
假期我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感触良多。书中有耳熟能详的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有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书中能看到毛主席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周总理温良的性格,彭德怀的刚烈炽热,徐海东的大胆无畏;还有那些生龙活虎的红军战士,以及精力充沛、严肃认真的“红小鬼”……
例文一
(引述)
这些人物身上无不彰显出民族危亡时期,红军不怕牺牲的伟大情怀和革命信念,展现出红色中国的崇高形象。
作品也揭示出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一个人有坚定志向和信念就永远不会孤独,会由弱小变强大,会挣破严冬迎来春天。
(感受)
“没有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一个人有坚定志向和信念就永远不会孤独,会由弱小变强大,会挣破严冬迎来春天。”
主题思想角度
阅读了《愚公移山》,我被愚公的形象深深打动。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路,他决心把山平掉。智叟笑他“不惠”, 认为他做不到。但愚公与家人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帝。天帝命人挪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的形象让我认识到:一个人要实现宏大高远的目标,就需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没有这般努力,再宏大的目标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让我想起习主席曾多次赞扬的山西右玉县历任的县委书记们。他们为了心中的梦想艰苦奋斗,用60多年的时间带领群众植树造林。
例文二
“一个人要实现宏大高远的目标,就需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没有这般努力,再宏大的目标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人物形象角度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八岁的莫顿?亨特与伙伴冒险爬上悬崖,却停留在悬崖上,下不来。正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爸爸引导他迈出了第一步,走完一步,再走下一步,最终顺利到达地面。
其实,人生路程漫长,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这让我想到了《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中日本的山田本。他每次比赛前,都要在比赛沿途做一些醒目的标志。比赛中他就按标志,把40多公里的赛程分解为几个小目标,逐一攻克,赢得对手。
例文三
“人生路程漫长,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内容情节角度
阅读《紫藤萝瀑布》, 其中有个句子让我感触很深。它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多么富有深意啊!
人和花一样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不幸。但是人生漫漫征程,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厄运击倒,而应该正视困难,要对生命保持长久坚定的信念。海伦?凯勒不就是这样吗?她在失明、失聪的厄运中,没有被击垮,而是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奏出生命的强音,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例文四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精彩的语句角度
(蕴含哲理的句子)
阅读鲁迅的《社戏》,那如诗如画的平桥村,在我的脑中久久不能忘却。碧绿的豆麦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笛声,豆麦和水草发出的清香,罗汉豆的甜香,写得有声有色。作者融情于景,在描摹画面中寄予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我”对美好农村生活的喜爱与留恋。
例文五
我不禁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百草园。看似普通的菜畦、皂荚树、黄蜂、蟋蟀,却因为作者对色彩、声音、情状等细腻地描摹,再现出生机盎然、其乐无穷的画面,让我也看到了童年鲁迅活跃着的那颗童心,洋溢着的那份童趣。
“作者融情于景,在描摹画面中寄予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我’对美好农村生活的喜爱与留恋。”
表现手法角度
主题思想角度
内容情节角度
人物形象角度
表现手法角度
精彩的语句角度
提炼“感”点的角度
1.感受要深,尽可能打动人心;
2.感想要有新意,尽可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话题要较熟悉,尽可能结合实际谈深、谈透。
选择“感”点时要注意
2.基本的样式
读后感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但作为初学者,最好还是按照一个基本样式去训练自己,等到读多了写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了。
写作时,可以先列提纲
(1)确定一个题目
《永恒的童年——读<城南旧事>有感》
《那些逝去的和永恒的——读<城南旧事>有感》
《灰色 彩色——读<城南旧事>有感》
正标题
副标题
《孤独的灵魂——读<朝花夕拾>有感》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读<朝花夕拾>有感》
《小昆虫,大世界——读<昆虫记>有感》
《充满诗情画意的海底世界——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2)适当引述原文
①可以对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
②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进行间接引述
③更多的是两者兼用
注意:引述的内容要准确、简练,有针对性。
《小石潭记》“潭中鱼”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常见景致,却让人觉得特别美。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适当引述原文
(3)“感”点集中明晰
“感”点来自研读作品的感触,也是作者的观点,必须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不能模棱两可吞吞吐吐。
《小石潭记》“潭中鱼”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常见景致,却让人觉得特别美。
(3)“感”点集中明晰
这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全身心投入。
(4)联想拓展
首先,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
其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再有,联系社会现实。
注意:联系要具体、恰当,有针对性;
突出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感。
《小石潭记》“潭中鱼”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常见景致,却让人觉得特别美。
这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全身心投入。
(4)联想拓展
静下心来,认真品味,才能感受到美。我们旅游时,如果只是满足于走马观花,就很难发现美、欣赏美。
(三)写读后感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在写读后感之前,我们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如果阅读原文或原著时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然后就空发感慨,这样的读后感会给人一种文不对题或空泛无当的感觉。没能把握原文或原著的要领和本质,就随意“戏说”“大话”,这样的读后感就会暴露作者的无知和肤浅。
把原文或原著读懂读通,读深读透,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阅读了《灯笼》这篇文章,我发现文中写了很多有关灯笼的情节。看来,灯笼的点缀,确实能让生活更美好。我不禁想到,我也爱用物件装扮我的房间。花瓶、油画、玩具,既让房间美丽,又让生活多了美好。
(没有读懂“灯笼”内涵)
2.处理好“引”与“感”的关系
(1)写读后感,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
(2)要克服大量抄写原文或复述原文的毛病。
(3)概括要简洁,摘引原文要摘在精要处。
(4)“引”要能领起“感”,“感”要能呼应前面的“引”。
“假日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昆虫记》。书中详细描写了很多昆虫的动作、习惯等。这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书中,我最喜欢的昆虫是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
既有概述,又有对原文中感受较深句子的直接引述。
“感”从“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而来。
3.不拘泥于写作的样式
读后感真的没有固定格式要求。平时,我们要多阅读、多思考,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和别人分享的内容来写,灵活自由地表达。
1.从作品主题、内容情节、人物精神、写作手法、语言句子等任一角度提炼“感”点。
2.“感”点选择要力求深刻、熟悉、有新意,传达真情实感。
3.可分部分列好提纲,完善写作,但又不受框架限制,灵活掌握。
(四)内容小结
三、反馈与评价
再读《傅雷家书》,写一个提纲。
1.考虑自己对哪一点感受最深?可以圈点勾画。
2.确定一个题目。
3.提炼自己的感受。
思维要清晰,从原文中明确地找出自己感受的触发点;
感受要集中,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述清楚;
感受要新颖,另辟蹊径而又合情合理,有启发性。
4.列好提纲。
思
路
提
示
四、课后作业
再次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400字左右。
五、结束语
当我们遨游在阅读的海洋中时,何不去写写读后感呢?
它能让我们触动的情感被记录,让我们理性的思考闪烁光芒。
它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与文字对话,与作者交谈,与世界碰撞。
它亦能让我们充实心灵,助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