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9 09:15: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灯笼
八年级 语文
一、导入
提起灯笼,你能想到什么?除夕夜里,红灯高挂,年味十足;正月里赶庙会,明灯错落,人潮汹涌,天地间仿佛整个沉浸在灯笼的海洋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灯笼更是人们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1.了解本文所表现的风俗人情,认识“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2.品味本文典雅的语言,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著名散文家、教育家,我国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这些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吴伯箫散文集》中。他的文章质朴、味厚,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语言简洁,叙述淡雅。
(一)走近作者
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燎原 幽悄
神龛 焚身 熙熙然 暖融融
马前卒 人情世故
(二)积累词语
sòng wò
chàng wǎng
qiāng
liáo
qiǎo

kān



fén
滴滴金 灯学 家来 亲事官 霍骠姚
探海灯 金吾不禁 垂珠联珑 翠羽流苏 塞外点兵 吹角连营 斗方大字
唐明皇……那种盛事 进士第的官衔灯
好一似……浪大风狂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胡人不敢下南牧马
涉及到民俗、传统文化的语句和诗词典故
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序号,并在书上相关的语句旁边做好批注。
(三)初读课文,回忆灯笼之事
1.作者与灯笼都结了哪些缘呢?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文章看似杂乱无章的内容其实都是围绕着灯笼展开的,灯笼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第1段:开篇写“火”,引出下文
先说小孩子喜欢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需要用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是关键性词语,表明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
第2段:话说灯笼,回忆往事
联想到早年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件,叙述中流露出欣喜与向往。
第3段: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回忆儿时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灯笼照亮路途,传达出温暖的亲情。
第4段:声声叮嘱,皆是牵挂
过渡段,插入人物语言描写。
第5段:背井离乡,回忆母爱
回忆我挑着母亲为我特制的纱灯上下学的往事。远离乡井,更加觉得母爱的珍贵。
第6段:乡俗还愿,慰藉行人
村头挂红灯笼,并配以松柏枝叶,给孤行客以安慰。
第7段:元宵张灯,灯下入梦
太平丰年元宵节热闹景象,灯笼伴着入梦乡。
第8段:族姊远嫁,红灯高挂
曾有过华贵,如今已是破落户,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第9段:朱红描字,昔日快事
曾经的快事,“喜悦”“爱”“爱好”等词语传达出对乡俗氛围的迷恋。
第10段:想象宫灯,转入历史
虚写。行文至此,文章脱离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转入历史话题。
第11段:灯上名将,愿为其卒
虚写。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却是另一种景象。作者借古喻今,充满豪情,产生了“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
第12段:卒章显志,借“火”寄情
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明志,火把、探海灯、燎原烈火方能寄情。
文章带着高昂的情调结束,主旨得以显现。
第一部分(1):引出灯笼
第二部分(2—11):细说灯笼(主体)
第三部分(12):点明主旨
《灯笼》
2.这篇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每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件事情——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细数下来应有几十件,时间纵跨千年,地域横亘万里。如此之多的琐碎之事,作者是如何构思,将它们连缀成篇的呢?
1.作为文章的话题,“灯笼”拢起了各种材料,所有的细小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
感受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2.作者的情感是暗线,既串联起各种材料,又是课文的灵魂所在、主旨所在。每一处叙述都联结着情感的表达。
直接抒情:“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间接抒情:“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和“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则是显豁而壮烈的情感表达。
氛围
情感活动
感受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文通过“灯笼”这一小小器物,表现旧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
快速阅读课文第2、第5和第7自然段,找出其中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四)跳读课文,感受文化内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的意义
乡村艺
术表演
2
“村边社戏台下……《司马懿探山》。”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村民日
常生活
5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便深深感到怅惘。”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乡村年
节景象
7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历史
文化
7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挑着灯笼接祖父的祖孙情
接过纱灯上灯学的母子情
跟着龙灯跑的青春情
村头挂灯笼的邻里情
族姊远嫁,想起官衔灯的岁月情
愿做灯笼下“马前卒”的民族情
个人情感层面
文化层面
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历史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一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记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为何这么安排?在文章结尾处发出的感慨又有什么意义呢?
(五)再读课文,感悟灯笼之情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怒,忧心如焚。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材料链接
文章第10段由宫灯联想到汉献帝一生的悲惨处境,话题转入历史。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杀敌报国、收复失地
壮志难酬、英雄迟暮
引用典故:
1.“雪夜入蔡”:唐代名将李愬在公元817年雪夜突袭叛军;
2.“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秦代名将蒙恬在公元前215年率军反击匈奴。
讲述昔日名将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作者由此跳出了个人情怀,赋予灯笼现实意义。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承接上文,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句子开头,一个叹词,一个标点,句式短促却饱含深情。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自己的回忆,而是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1.以小见大
2.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
3.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4.语言简洁,多用短语,引用古语和典故,用词典雅蕴藉
(六)细读课文,品味写作特色
微小事物——灯笼
(1)人物之微末。作者重点描写的是祖父、母亲等普通的小人物。
(2)事件之琐碎。“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等。
(3)情感之细微。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中体会出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遏止的神往,由小到大,由优雅含蓄到雄放壮烈。
1.以小见大
“文章合为时而著”
“形散神聚”
2.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
本文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自然交错,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以课文的第11、12段为例。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叙述“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的将领之后,作者顺势发出誓言:“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最后一段:“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表达,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4.语言简洁,多用短语,引用古语和典故,用词典雅蕴藉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语言简净
抒情节制、含蓄
声韵之美
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语言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第十段引用戏曲《逍遥津》的一段唱词。
“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雪夜入蔡”源自《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
意蕴丰富,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体现出吴伯箫先生深厚的古文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文章用典雅蕴藉的语言带我们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许多往事,蕴含着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文章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小见大,写出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内容小结
三、反馈与评价
请结合本课内容进行探究: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
提示: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课后作业
1.阅读吴伯箫先生的散文《记一辆纺车》,再次体会其散文的特点。
2.选取一个你喜欢的小物件,写一段文字,寄托自己的情感。
五、结束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吴伯箫先生的家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份情怀与担当。正如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无数迎难而上的逆行者,他们对家国情怀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同学们,请珍惜生命赋予我们的机会,努力成长,让生活不再枯燥,让人生开出灿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