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有教无类》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有教无类》课件(2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8 19: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有教






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掌握教育的重要思想。
积累文言知识
联考优秀范文展示
孔子
一种精神——勇于担当(第一节)
一个蓝图——大同社会(第二节)
一种智慧——生存智慧(第三节)
一种道德——坚守仁爱(第四节)
一个原则——持义而为(第五节)
一种教育——
走近孔子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据记载孔门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门十哲,明嘉靖皇帝封他为“至圣先师”,清康熙皇帝封他为“万世师表”。他有比较全面的教学内容——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有一套相辅相成的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
预习检查
“有教无类” ?
聆听孔子
??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子曰:“有教无类(类别)。”
《论语·卫灵公》
第1则: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平等,是指对所有的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健康残疾等,都进行教育,不因为任何理由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受教育之外。(“教育平等”和今天说的教育公平——“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一样)。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第2则:
子曰:“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孔子把人分为三类:“上知、中人、下愚” 。
孔子虽然提倡有教无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天赋的弟子,给予不同的交予教育方式。
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资质不同)

第3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斯,副词,就;
诸,之乎;
其,表反问。
也,句中语气词;
“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第3则赏析
针对不同秉性的弟子,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子路直率鲁莽,所以孔子告诉他,遇到事情要三思而后行,多和父兄商量;冉有多才多艺,做事退缩,所以孔子推进他一把。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秉性不同)

第4则:
子张问曰:“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罢免)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注释】
旧,过往、过往;
以告,应为“以之告”?
至于,去到;
之,到;焉,哪里。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4则赏析:
教学方法:问答式教学
重言传身教

书信的定义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书信一般由称呼、问候、正文、结语、祝颂语、署名、日期等构成。
子曰:“不愤(郁结,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不启,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不发。举一隅(墙角)不以三隅反(类推),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郁结,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不启,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不发。举一隅(墙角)不以三隅反(类推),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反对“填鸭式”“灌注式”教学,强调教师要循循善诱,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学生有了迫切的求知欲望时,想要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有弄明白,急切要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启示,就叫做点化,使之进入反复思考和实践的状态中,最终获得茅塞顿开的感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举一反三”,孔子启发弟子,学会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触类旁通。不管学习还是做学问,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第6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第7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欺骗蒙蔽),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论语·为政》
第6则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要想成功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7则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变成空想妄想,只学不想终会无所适从变成书呆子。所以要多读书多思考,读思结结合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饱读诗书后不断的思索,在“龙场悟道”,终于成为儒学的一个门派——心学(心就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提出心就是理的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胡适:“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绝顶聪明而肯下笨功夫的人”。汉朝大儒郑康成(郑玄)、宋代的朱熹、东晋王羲之.....蒋勋、易中天、余秋雨.......

第8则: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 《论语·先进》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颜回是孔子人生道德理念忠实的躬行践履者,但在教学活动中,颜回缺乏执疑问难的主动性,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无所不留,在这方面远不及子贡、子夏,子贡富有联想性,子夏富有挑战性,有时候可以启发老师的思路。
颜回只是不善于表达,并不愚笨,在子贡的眼中是个可以举一反十的聪明人。表面唯唯诺诺,但却对孔子的学说充分理解,充分发挥,而且不违背原则。
教育思想:教学相长
选文9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大胆质疑,举一反三
孔子:启发式教学,赏识教育,循序渐进
聆听孔子
子贡的“穷而不谄,富而不骄”,是道德修养的第一境界,人穷了难免会阿谀奉承以图利,富足了不免财大气粗盛气凌人。
孔子“贫而乐道,福而好礼”,是道德修养的第二境界,完成由第一境界到第二境界的华丽转变,要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似的不断的历练,方能化茧成蝶。
老师稍微一点化,聪明的子贡立即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第10则: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翻译: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资质不同)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方法
问答式教学
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
举一反三 循序渐进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因材施教(性格不同)
第四则
第五则
第六则
第七则
第八则
第九则
第十则
启发式教学
教学相长
举一反三
画面上方题写:先师孔子行教像;右上方题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左下方落款:唐吴道子笔,并盖加一方印。
画中的孔子雍容大度,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透出圣人的智慧。
整幅画体现了“吴带当风”的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