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湛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红楼梦》拟作120回,定稿80回,后四十回“迷失”。现多为120回,其后40回为乾隆进士高鹗续。《红楼梦》是通过贾、史、王、薛几大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内外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和矛盾,各种男女恋爱的葛藤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场封建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冯其庸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清·《竹枝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
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
曹
雪
芹
曹 霑
(约1715—1763)
出生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族世家
(约1715—1763)
曹 霑
曹雪芹(约1715—1763),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皇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成长于一个藏书丰富的书香门第
(约1715—1763)
曹 霑
(约1715—1763)
博览群书,文化底蕴丰厚,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词曲赋无所不精。
曹 霑
生活于所谓的“康乾盛世”,经历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故。
(约1715—1763)
曹 霑
(约1715—1763)
“蓬牖茅椽,绳床瓦灶”
“举家食粥酒常赊”
曹 霑
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
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身前身后漫评量,今世看,
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
千古文章。
芹
印
曹
雪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离恨天外赤瑕宫神瑛侍者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离恨天外赤瑕宫神瑛侍者
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绛珠仙草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离恨天外赤瑕宫神瑛侍者
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绛珠仙草
宝玉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离恨天外赤瑕宫神瑛侍者
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绛珠仙草
宝玉
黛玉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女祸补天”——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金玉良缘
仙缘——俗缘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题石头记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
侧写贾府 人物关系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
贾 敷
贾 敬
贾 珍
贾惜春
(秦可卿)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
(贾母)
贾 赦
(邢夫人)
贾 琏
(王熙凤)
巧 姐
贾迎春
贾 政
(王夫人)
贾 珠
(李 纨)
贾 兰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 敏
林黛玉
贾 蓉
(赵姨娘)
(林如海)
贾 环
(尤氏)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黛玉进府 实写贾府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四回
贾史王薛 社会背景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护官符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
太虚梦游 隐喻结局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
太虚梦游 隐喻结局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画册
判词
歌词
交代《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史湘云 李纨
王熙凤 巧姐
秦可卿 妙玉
金陵十二钗副册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红楼梦》中,
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
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
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从命;
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
最终都逃脱不掉悲剧的结局。
为闺阁昭传
· 《红楼梦》是一曲女性
诗意生命的颂歌
· 《红楼梦》是一首女性
悲剧命运的挽歌
精读第三回
第一次展现了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
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
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见面。
本章回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安排情节的呢?
时间顺序 黛玉行踪
三间厅
贾母院
五间上房
厢房
荣禧堂
东廊三间
抱厦厅
三间耳房
二门
垂花门
抄手游廊
贾赦院
北
东角门
穿堂
荣府正门
南大厅
穿堂
内仪门
西角门
二门
仪门
仪门
凤姐院
大门
粉油影壁
角门
后廊
是不是这样走?
小说的典型环境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
建筑外观宏伟气派
“敕造”——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威严显赫的社会地位。
问题2:
进入贾府到贾母住处,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轩峻壮丽——布局讲究,有生活情趣。
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了“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绕过那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再经过三间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问题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 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轩昂壮丽——陈设华贵,得上恩宠
三个“半旧”
如何理解三个“半旧”?
低调的富贵,低调的奢华
树小墙新画不古,此人必属内务府——清初民谚
描写见王夫人时,有没有与富贵不相符的词语?
显赫富贵之家
与别家不同
外观宏伟
布局讲究
陈设华贵
1、人物服饰精美。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2、人物气质不凡。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3、礼节繁琐,等级森严。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贾府的“软件”
显赫富贵之家
诗礼簪缨之族
与别家不同
服饰非凡
礼节繁复
等级分明
外观宏伟
布局讲究
陈设华贵
①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情节、环境)
②地位身份的象征,人物关系的显现(人物)
③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的写照。(人物)
④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暗示了贾府即将盛极而衰,走向衰落的命运。(主题)
作者对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作了如此细致地展现,有什么作用呢?
探究:
选用冷子兴、贾雨村、刘姥姥这些和林黛玉一样的“外来者”,似乎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选择林黛玉来“看”贾府呢?
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唯点头咂嘴念佛而已。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借慧眼传出来
非身份无以入贾府,
非见识无以识贾府,
非细腻无以明贾府。
精读第三回
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王熙凤 、贾 母
林黛玉 、贾宝玉
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
邢夫人 、 王夫人
迎春、探春、惜春
贾政、贾赦
实写、详写
略写、实写、集体写
虚写、略写
文章写人,主次、详略、虚实结合,集体与单独介绍相结合
塑造人物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1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5神态描写
6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或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复习回顾:塑造人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猜一猜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画: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
【判词解读】
"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王熙凤出场
王熙凤
【小档案】
昵称:
相貌:
性格:
自我简介:
凤辣子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
我是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年轻貌美,不太识字,但我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
分析王熙凤的性格
第三回的10、12、13三个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三层:一是写出场,二是绘肖像,三是观言行。分析这三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
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王熙凤形象
1、分析王熙凤出场安排的特点及其作用。
特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还用黛玉“纳罕”和贾母的戏谑来衬托)
作用: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更说明她是
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1、写出场
前呼后拥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身份地位特殊
性格泼辣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形象
2、分析王熙凤肖像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及作用: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张扬、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着重写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2、绘肖像
服饰
容貌
华美但贪婪俗气
年轻貌美(外)
刁钻狡诈(内)
①先是恭维——
王熙凤形象
3、分析王熙凤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把握人物性格。
②继而拭泪——
③转悲为喜——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④关怀备至——
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⑤回王夫人——
放月钱 找缎子
人物性格:精明能干,惯于权术。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她善于机变逢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服饰
俗气
放诞
容貌
美丽
行动
见黛玉
机变逢迎
回王夫人
巧语圆滑
窈窕风骚
刁钻谄媚
(黛玉眼中)
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说:“言谈又有爽利,心机
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第二回)
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
……”(第六回)
贾珍夸她:既“杀伐决断”,又“历练老成”
(第十三回)
有关王熙凤的评价
秦可卿称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人也不能过”;(第十六回)
贾母称她“真是个鬼灵精的”;(第五十回)
兴儿告诉尤二姐“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第六十五回)
有关王熙凤的评价
有关王熙凤的情节
协理宁国府
表现凤姐的才干
有关王熙凤的情节
协理宁国府
弄权铁槛寺
表现凤姐的才干
暴露凤姐的贪婪
有关王熙凤的情节
协理宁国府
弄权铁槛寺
毒设相思局
表现凤姐的才干
暴露凤姐的贪婪
指斥凤姐的残忍
有关王熙凤的情节
协理宁国府
弄权铁槛寺
毒设相思局
害死尤二姐
表现凤姐的才干
暴露凤姐的贪婪
指斥凤姐的残忍
突出凤姐的狠毒
有关王熙凤的情节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
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终难定。
——《聪明累》
精读第三回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
猜一猜
【判词解读】
“停机德”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的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林黛玉
林黛玉
林黛玉
黛玉生在破落的世家贵族,祖上虽然袭过列侯,但到五世林如海已不得不凭科第出身了,加上“支庶不盛,子孙有限”,门庭便有些荒凉冷落,现出衰败的模样。林黛玉幼年丧母,年幼多病,上无母亲教育,下无兄弟姐妹扶持,父亲林如海又不肯续室,她只好依傍外祖母。
众人眼中的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凤姐眼中的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宝玉眼中的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众人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凤姐观察到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宝玉主要看到的是黛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
分三次完成黛玉的肖像描写有何好处?作者采用切换视角的办法来写黛玉,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的形象不一样?
三次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容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形象不一样是由观察者的审美习惯和对被观察者的情感所决定的。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众人对她更多的是怜爱,因而注意到她的身体。王熙凤主要是用对贾母的奉承心理去发现感受她的自然之美。宝玉作为锦衣玉食的贵家公子,且“最喜在内帏厮混”,见惯了腻红肥绿,华衣艳饰,他怎会去留意黛玉的穿戴而不被其“与众各别”的“形容”所吸引呢?在宝玉眼里,她那“弱柳扶风”的身姿就显得脱俗飘逸,“风露清愁”就显得崇高深刻,通身的灵淑之气能使他的灵魂清爽、净化。这才是对黛玉最全面、真切、深刻的感受。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1、林黛玉上岸后有什么心理活动?这段心理描写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体现了林黛玉细心、多虑、自尊。也是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
2、林黛玉的语言
(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林黛玉的语言
(2)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体现了她为人的小心谨慎,谦恭得体,随机应变。
3、林黛玉的动作
(1)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谦恭推让。
3、林黛玉的动作
(2)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一改了过来”。
表现了她的知书达理,举止得体,聪明懂事的性格特点以及入乡随俗的世故人情。
林黛玉
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因而形成了她细心、多虑、自尊的性格特点。
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非常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知书达理,极有教养。
至纯至洁至真至雅至情至性
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
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
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
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
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
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
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
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找出相关语段,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王夫人和黛玉母亲眼中的宝玉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贾 敏: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最喜在内帏厮混
王夫人: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
王夫人和黛玉母亲眼中的宝玉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贾 敏: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最喜在内帏厮混
王夫人: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
不合乎封建常情世俗、传统道德
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语言动作进一步刻画人物。
黛玉眼中的宝玉之一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眉清目秀 温和善良
清俊多情 热情亲切
黛玉眼中的宝玉之二
世人眼中的宝玉
——《西江月》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
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
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似贬实褒 正文反作 叛逆写照
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鲁迅
宝玉看黛玉后的反应: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率直 真诚 尊重
笑道
赠字
摔玉
一见钟情
亲切
率真
喜爱
真诚
尊重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宝玉
侧面
描写
眉目清秀
英俊多情
(黛玉眼中)
肖像
言行
“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赠字
摔玉
正面
描写
孽根祸胎(王夫人)
顽劣异常(黛玉母)
《西江月》
似贬实褒
封建阶级的叛逆
潇洒英俊
善良多情
(黛玉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