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三中“《典籍里的中国》以‘小’见‘大’的魅力在于,不求将古籍的所有内容都呈现给观众,而是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让人获得感悟”可知,D项“将古籍的内容全面呈现给观众”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勾勒整合文本信息并形成基本逻辑判断的思维能力,能力层次较第1题有提升,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形成准确的价值判断,B选项过于绝对,不同的典籍有不同的特色,应该以自身特色为基础来进行演绎。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对文化类节目创新性表达的内涵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宽的阅历,对生活有观察有思考有积累,D选项不正确,《开讲啦》和《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形式不同,它没有以“今”入“古”、以“小”见“大”的创新,而是让讲述人直接现身说法,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
4.参考答案: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中间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材料三先提出“‘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的观点,接着以《尚书》为例,从以“活”化“隔”、以“今”入“古”、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对《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的演绎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收束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把握能力,对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考查是这道题常规考法,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选文的并列式结构对于高一学生比较容易把握,难度不大。总括论证思路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5.参考答案:①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出发,挖掘其核心价值,汲取自信力量;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为观众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途径搭建平台;③恰当的呈现方式,如古今结合,以“今”入“古”,以“古”鉴“今”,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当今社会价值和时代发展所需的精华;④形式要不断创新发展,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符合三段材料所述内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及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力。主要是对文章的大意、文章的语言和文章的主旨等内容的分析概括,分析文意时要读懂文章,B项中“他俩还在生气,关系并未缓和”错误,他们俩的矛盾在老村长的调解下已得到圆满解决,这一句的描写是为了突显战争形势的危急和他们心情的急切。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特色和手法进行赏析的能力,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C项中“是因为作者怕战争年代暴露他们身份,也是他们工作的需要”错误,这是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惯用手法,是更广意义上文章主旨的表达,表达革命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深情和无数的革命群众和革命战士的牺牲,才换来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这样更能拓宽小说的主题。
8.【答案】①善良、有责任感。他考虑到前线正在打仗,非常危险,不让姑娘随行表现了他的善良,并且承诺一定将毛驴安全送回来体现他强烈的责任感;②有牺牲精神。他送姑娘回来的路上遭遇了敌人袭击,他用自己的性命护佑了姑娘的安全。③纯朴可爱。最开始姑娘要随他一起上前线,他说服不了姑娘时因气恼和无可奈何而涨红了脸,当姑娘想办法让运粮的牲口顺利过河后他靠近姑娘低声说谢谢。(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其他概括准确、分析到位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的题目,考查考生能否由表及里鉴赏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学生要从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推导人物性格特征乃至精神风貌,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来分析总结。本文以刻画小战士这个无名英雄为中心,长辫子姑娘是个陪衬人物,她在文中的每一次出现都与小战士相关,考生只要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次挑选出关于小战士的内容,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因此难度不大。
9.【答案】小战士层面(3分)①清明节,小战士能得到众多生者对他的深切怀念,说明他的精神品格得到生者的赞扬和景仰;②小战士是所有为革命流血牺牲的革命战士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精神昭示了革命精神的伟大。
文章主旨层面(3分)①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处,寄寓作者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与曙光;②赞扬革命者为革命正义事业而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得到生者深切的缅怀,也给读者给后人以希望,激励后来人奋然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本题从这一点出发,考查考生的文学感受和联想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表述的能力。“突显小战士形象的关键”和“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暗示答题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两方面进行分析。这句描写放在文章结尾,且是很多作家惯用的结尾方法,有暗示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要求考生能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一般我们可以根据常见的句首、句末关键词或者通过分析词性与句子成分来断句,同时关注前后文语境。本道题中,“宽化”是动词,后面需要接宾语“之”,这个“之”是“宽化”的对象,即百姓。“召”一般做动词,在此处应明确它的主语,根据语境,应该是“德基”。同时应注意到前后都出现了“弗”这个否定副词,并且根据语境,“咄叱”与“责”的主语应该都是“德基”,宾语应该都是“民”。综上,答案选C。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积累。根据后文“一县惊伏”与“县令周以中”等,可以确定吴德基应该担任的是县丞。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易之”并不是“换掉”的意思。由原文中“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可以推测“易之”的“易”应该是轻视。因为南康民风剽悍,所以老百姓看不起这个读书人。
13.答案:(1)(吴德基)入朝(拜见皇上后),被提拔掌管莱郡潍州的事务。百姓饲养了四十匹官驴,莱郡太守核查官驴繁殖的情况,与登记在册的情况不一致。
(2)太守无言以对。吴德基趁机谈了几件不利于百姓的事,太守不敢再说什么,连同各个已经赔偿的县都免除了。
【解析】文言文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一些关键字。对于比较难的关键字,要会结合前后文进行合理的推测。第一句中要注意“擢”、“知……事”、“畜”、“籍”等课内常见字词,特别是“畜”与“籍”在必修上册中有出现:“鸡豚狗彘之畜”、“籍吏民”。至于“孳息”的意思,可以根据后文“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进行推测,应当是“繁殖”的意思。第二句中要注意“因”、“画”、“不便”、“偿”等词,以及定语后置句“诸县已偿者”。“因”在《鸿门宴》中也有出现:“因击沛公于坐”,另外几个重点字词结合语境也可以译出。
14.答案:①羊牛容易生病甚至死亡,且运送过程费时费力,没有缴纳粮食方便。②运送牛非常辛苦,有牛的人没办法,只是不敢埋怨而已。③如果派人给别人送牛,牛生病或者死亡后,责任无法划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这道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能在文中找准信息并读懂即可。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叫吴履,婺州兰溪人。被官吏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的百姓认为县丞是一个读书人,都轻视他,吴德基处之泰然。几个月后他详尽地了解了当地的虚实,做了一些揭露奸人,破获案件的事,全县的人都很吃惊。吴履于是放宽政策,教化百姓。百姓有来告状的,吴德基就把百姓叫到跟前和他谈话,从不加以呵责。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知县周以中刚上任,征调百姓运输物品到郡里而征调不到,就亲自到乡里去征调。一个村民想要逃跑,周以中命令衙役鞭打他,村民不服,跑入山中,骂县令说:“你在县里当官,到这里来干什么?”县令恼怒,胥吏与衙役趁机用语言挑拨县令,想要诬陷一个村民贪图钱财和利益,拘捕了六七个人关进狱。门窗紧锁,看管非常严。吴德基核查发现百姓没有罪过,亲自去狱中巡视,叱责狱卒立即释放百姓,狱卒用其他的说法推辞,吴德基用木槌砸碎狱门释放了百姓,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父亲兄弟不要害怕。”于是前去告诉县令周以中。县令恼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触犯大人的只是一普通百姓罢了,他的同乡有什么罪?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难道是大人您发泄愤怒的工具吗?”县令周以中感到惭愧。事情就这样平息了。
吴德基入朝拜见皇上后,被提拔为莱郡潍州的知州。有百姓饲养了四十匹官驴,莱郡太守核查官驴繁殖的情况,与登记在册的情况不一致,说:“驴应该一年生产一头驴驹,现在几年应该有几头驴驹,为什么这么少呢?”想要追究养驴百姓欺骗蒙蔽的罪过,并征收他们的赔偿。各县都已下令让百姓买驴赔偿,只有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太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驴,什么借口?”吴德基说:“百姓实际并没有欺骗,怎么可以追究他们赔偿?国家富有四海,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了几头驴吗?”太守无言以对。吴德基又趁机谈了几种不利于百姓的情况,太守不敢再说什么。连同其他各县已经赔偿的都免除了。山东有百姓愿意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官府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吴德基跟百姓商量,羊牛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只有潍州收百姓的粮食。其他县的牛羊要送到陕西,百姓驱赶牛羊走两千里路,都倾家荡产,全郡只有潍州百姓得以保全。上级官府下令让派一千人运送邻县的牛,吴德基列出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自己送牛,虽然劳苦但不敢有怨言。让别人代替送牛,如果途中牛死了,谁承担赔偿呢?”极力抗争,没有接受命令。
吴德基当官,不追求成名,把爱护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对他非常感激。在潍州任职两年,被召回京。潍州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跪拜,说:“自从您做了我们的父母官,潍州百姓的身上再也没有鞭打的瘢痕。现在您离开我们,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只鞋供奉起来,来安慰我的思念之情!”
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职回家。宋濂是吴德基的朋友,关系非常亲密,当时也已退休将要回家,喊住德基对他说:“你愿意接受年长者的教诲吗?”吴德基说:“好,要教诲我什么?”宋濂说:“谨慎不要出门,断绝和官吏的往来,不要和他们交往。”吴德基回到家中,遵循宋濂的告诫,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赞美他能接受有益之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故选择B项。
16.答案:①“苍茫的景色”指“水残山剩”、“乱鸦千点”与“落鸿孤咽”,寥廓疏朗,渲染出破败凄凉、寂寥萧索的氛围。②“沉重的心语”指“自古有情终不化”,凝重悲痛,寄寓了自己对故国的热爱与缅怀。③“苍茫的景色”加深了易代之悲与家国之痛,“沉重的心语”又更显山河的衰败,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形象与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苍茫的景色”与“沉重的心语”具体指什么。结合注释①就不难理解他的忧国伤时之心了。
赏析:秋士易感,古来多见。面对着“水残山剩”,“乱鸦千点,落鸿孤咽”的景象,诗人亦作“泪盈把”的悲秋者。故此中所抒之悲感,是诗人触景生情,大有伤今吊古的兴亡之叹,独自幽伤,怅触无边的感慨。起用荆关山水画作比,结以景语收束,含有悠然不尽之意,耐人寻味了。吴世昌说:“当满清盛世而曰:‘山残水剩’,其立场可知。”(见《词林新话》)严迪昌《清词史》云:“苍茫的景色与沉重的心语(“水残山剩”、“自古有情”)相激撞,相融合,疏朗而厚实,寥廓而凝重,确是别有创变,自出面目。”——张秉戍《弹指词笺注》。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答案:(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18.【答案】C
【解析】倍:加倍,如倍增、事半功倍。备: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骛:追求,如好高骛远、心无旁骛。鹜:鸭子,如趋之若鹜。艰:困难,如艰巨、艰苦。坚:坚硬、坚固,如攻坚。教师可顺势辨析一组词语:坚苦卓绝——在艰难困苦中坚韧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艰苦卓绝——形容斗争非常艰苦,超出寻常。
【考点】考查汉字字形。这是多年高考没有涉及的考点。高一阶段涉及此考点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错别字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考察字形其实也牵涉到词义的理解。
19.【答案】D
【解析】①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应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注意: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如: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②有语病:著名国际大气科学家曾庆存(多层定语修饰不当),“国际”应放在“著名”之前。③有语病:因为……,使……(介词掩盖症)。⑤有语病和标点使用错误: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
)精神、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
)国富民之志应改为“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
)国富民之志,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
)精神,”。一是语序错误,应该是先激发后传承。二是标点使用错误,勇攀高峰和敢于人先是并列结构,中间已使用顿号,虽传承……精神与激发……之志也是并列关系,但是在短语中已使用顿号,此处就应该使用逗号表示并列。
【考点】考查语病和标点符号。语言文字运用考点较多,但题量有限,故一题考两个考点以做到尽量全面考查。
20.【示例】屠呦呦始终保持对中医药学的研究热情,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征服疟疾治疗的“一小步”,也在世界医学领域高举了传统中医的火把。
【解析】句式要求:两个动宾结构后使用“不仅……也……”句式(2分)。修辞要求:比喻(1分)。内容要求: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成就(或意义)(2分)
【考点】考查仿写,但仿写只是形式,真正考查的是学生对内容层次的理解和修辞、句式的辨析以及运用的能力。另试图借助此题回归课本,以引起学生对现阶段语文课堂学习必要性的重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1.【答案】(1)改变自己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若答为“对自己的反思或思考”可得1分)(2她是完全被动的。(3)作为自己的宇宙中心
【解析】(1)第一空关涉的是整个语段,综合全文,可知观点是在生活中“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后文的反面例子是只知道抱怨周围,却忽略自身的改变。在第一段的分析强调对别人的主动攻击,缺乏对自己的思考。而在第二段又强调行动上的改变。则此处填写为“改变自己生活的主观能动性”。(2)第二空需要关注的是前后文字,前文“她总是在主动发出攻击性行为,觉得她非常强势。”,后文“因为她把人生的改变,全部寄托于周围人的改变之上。”,则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写为“她是完全被动的”。(3)第三空需要关注第二段核心概念“你才是这个微型宇宙的中心”,而且需要填写没有做错的人也需要做出改变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洁和连贯。
22.【答案】B(1分)
修改意见,将你父母去掉,或改为“除了你的原生家庭”(2分)
【解析】父母并非“你选择出来构建你的世界的人”,父母是无法选择的。此处不符合实际情况。
【考点】考查语言逻辑,关注表达的准确和严谨。
写作(60分)
23.【审题指导】
材料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情境材料,呈现“从何处讲”;第二部分为任务材料,规定“写什么”“怎么写”。
情景分析:题目的情境材料均为解放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和期待:一为读者投稿,希望中国国富民强,但略带担忧;一为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期待举国精神愉悦,充满憧憬。
任务分析:分析写作任务,主要从主题角度和形式角度考虑。其一,主题角度,作为2021年重要时刻(建党100年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点年)的历史见证者,或选择对话“醉梦人”,解其忧虑;或选择与方志敏畅谈现代发展,慰其英魂。其二,形式角度,注意书信格式,而且因为是投稿文章,也需要注意虽表象是书信的一对一模式,但又是公开的投稿。
立意角度参考:
对中国现代飞速发展的自豪之情。前人之梦想,今人之现实。今日之中国并非昔日之支那。
对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精神的传承之保证。前人忧国忧民,却不忘展望未来;今人为国为民,不忘踏实勤勉。
未来仍需我们创造,两位前人所忧所畅,必将被我们实现。如今我国仍有不足,仍需受制于人,但我们坚信,我们终将有一天能成就“可爱的中国”。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
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視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
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丈宇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
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
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本固
邦宁”的民本思想,到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再到讲逑《史记》所体
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的思想光芒,让节目在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之
外,更有着强大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内核
人民网2021年04月06日07版评论员张凡《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材料三
《典籍里的中国》“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
步“活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新的文化的表现。
节目第一期《尚书》一开播,即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
《尚书》可以说是中国典籍中极为重要,但也相对来说比较难懂和当代人接触相对较少的典
籍。一方面它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元典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涵。另一方面,由于它和当下
相隔久远,是上古流传的文书文献,不容易为一般公众所了解,和当代人有更多的“隔”难以被
电视文艺所呈现。但事实证明,这一期很好地让不可能化为了可能,让《尚书》活在了21世纪的
电视屏幕上,让普通观众一窥这部中国文化元典的内涵和了解这部典籍的传承和流布历程,在
得到关于《尚书》诸多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可以说,这是以
活”化“隔”的成功探索
节目通过古今对话,也是以“今”入“古”,跨越所史时空,让古代的历史通过现场演绎的片段
来得到呈现,知识的介绍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融汇于节目中。节目精心选择了在《尚书》传承
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伏生作为节目的最关键人物,让他在汉朝时将今文《尚书》传承下来的历程
作为这期节目的关键点。通过展现节目组的探究和排演的过程,让一个活的伏生在屏幕上得以
呈现。囚家话刷院演员的精心演绎,让历史场景得以再现。同时让主持人撒贝宁作为一个21
世纪的当代人和伏生有了穿越古今的“对话”。观众仿佛被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通过伏生,使
中国文化那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文明廷续和传承的力量得以展现。
同时,这个节目也做到了将《尚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生动具体的介紹,以“小”见“大”。
方面通过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呈现《尚书》的基本面貌和传承历史。介绍简明而不单调,让人
们对于《尚书》的理解有了深化。同时,通过对武王伐纣的场景再现,将“天命”就是“民意”,以民
为本才有国之强盛的思想内涵作出展现,让我们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尚书》一个方面的思
想有所领悟,让传承守护经典的意义得到呈现。这也会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更多地了解
《尚书》的思想和精神内核。这些介紹不求将古籍的所有内容都呈现蛤观众,而是从一个角度和
侧面入手,让人获得感悟,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魁力。
《典籍里的中国》突破了电视文艺的传鱿形态,让中国的历史典籍的巨大精神魑力有了一个
在屏幕上展现的空间,这种以“活”化“隔”、以“今”人“古”以“小”见“大”的努力所取得的威果
是难能可貴的也为电视文艺现中华文明提供了独到的方式和路径。
2021年03月22日光明网张顾武《(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活”起来》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