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6 10: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婆娑(suō) 游目骋(chěng)怀 相与枕藉(jí)
B.癸(guǐ)丑 叱咤(zhà)风云 真谛(dì) 酝酿(niàng)已久
C.肄(yì)业 否(pǐ)极泰来 粗犷(kuàng) 蓊蓊(wěng)郁郁
D.踯躅(chú) 忸怩(ní)不安 隽(juàn)永 浅尝辄(zhé)止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磐石 砥砺德行 袅娜 义愤填膺
B.赎罪 淋漓尽致 廖廓 涸辙之鱼
C.震憾 察言观色 邮戳 揠苗助长
D.噩梦 陨身不恤 切磋 没精打采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和蔼的老者,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时下什么都兴“排行榜”,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大学排行榜”……五花八门,不绝如缕,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C.我们邀请您给学生做个报告,可是您一直敬谢不敏。要知道,我们的态度是非常诚恳的,学生也都翘首盼望啊!
D.俗话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各国股市纷纷下挫,没有一丝反转迹象的时候,一叶知秋,世界经济的大萧条时代就要到来了。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民币升值无法扭转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区域重点转移所决定的。
B.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理想,它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C.中国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渡过金融危机,还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
D.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诗。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它与《木兰诗》合成“乐府双璧”。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汉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雨果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揭露了15世纪法国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数学之美
钱定平
数学领域“剑桥学派”创始人哈代曾说:数学家的造型,同画家和诗人一样,也应该是美丽的;数学概念应该就像色彩和语词一样,以和谐优美的方式结合起来。美不美是检查的第一关,蓬头垢面的数学不能与世上长存。力主数学美的,还有同是英国人的学界大佬罗素,他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一样。
为了说明数学的这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无上的美”,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初浅的例子。数学有简洁美。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拉普拉斯方程、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等等,一个简明形式就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完全像我国晋朝文人陆机的《文赋》里歌唱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数学具意念上的抽象美。我们的世界明明是三维的,数学家偏偏求无穷维。抽象得不但在世间常人那里找不到地应物,而且在数学家本人的脑袋里,只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高扬精神状态进行关照。特别是,数学还带着一种创造上的通感美。通感使人能够于色彩中听到声音,在语词里看见颜色……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数学的美丽还在于她像绝色美人一样有一种“惹是生非”的挑逗美。数学研究得愈深入,就越会发现更多哲学问题、艺术问题、美学问题,甚至陌生难解的人生问题;它叫人争议,令人遐想,促人深思。这里有一个特别具有挑逗美的例子。美籍奥地利数学家歌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这定理大胆直面“严格”“完备”“和谐”等完美指标,斩钉截铁地说说数学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其中一定包含着无法证明的命题,既不能证明它“真”,又不能证明它“假”!该定理使德国数学泰斗希尔伯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严格完美大厦倾倒一旦。后来,这条定理引发出一场场数学的和哲学的车轮大战。歌德尔定理于是有了许多首不同的唱词。其中一个说法是:任何一部VCD或DVD都有不能够放像的碟片!于是,喜好深刻的好事者都又推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自身呢?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图灵提出的“不可计算性”的思想,也有这样强大的挑逗威力,而且又引出了计算机能不能超过人类哲学的问题……
一个孤高遗世的数学定理或理论,当它在数学之外引起大海汪洋的思潮、如痴如醉的辩论的时候,人们回眸一下,难道不承认这正是数学的美吗?美人尤物的特点难道不正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吗?能够挑拨起世界顶尖知识精英的无穷情思,澎湃心潮,不美,能够做到吗?所以,一位德数学家才引用伏尔泰的话这么讲:阿基米德脑海里的奇思遐想,比荷马的要多得多哟!所以,英国大物理学家狄拉克也说:上帝使用了美丽的数学来创造这个世界!
6.以下不能说明数学的“挑逗美”的一项是 (  )
A.美籍奥地利数学家歌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打破了希尔伯特“严格”“完美”说。
B.数学研究得深入会使人思维敏捷,善于简洁、准确地抽象和概括事物以及其他现象。
C.受“不完备性定理”启发,有人提出了“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自身”的哲学命题。
D.数学研究得深入,会引发人们对哲学、艺术甚至人生问题的研究兴趣。
7.对以下各句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说数学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
B.“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说数学能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说数学的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D.“阿基米德脑海里的奇思遐想,比荷马的要多得多哟!”是说与诗歌相比,数学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大。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这预示着数学领域的研究将趋向大众化。
B.在数学家的思维里世界是多维的,数学研究得愈深入,就愈能发现世界是无穷维的。
C.“不完备性定理”的证明会使人们在哲学、数学、计算机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有趣的命题。
D.按照“数学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备的’”这一定理来推论,每一个数学研究的结果都是难以肯定的。
9.数学“无上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④,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过岐亭,适见焉 适:正好
C.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从 D.余既耸然异之 异:以……为异
11.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晚乃遁于光、黄间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1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年轻时发奋读书,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作者惊异他的变化,推崇他的品节。
B.作者着意细节,选取几个典型事件,表现方山子壮年时的意气风发,晚年时安贫乐道,以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分)
⑵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3分)
⑶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若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分别表现了白梅的什么特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说明。(4分)
15.文学常识及背诵默写填空。(6分,每小题1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2) ,池鱼思故渊。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余之所得也。
(4) ,齐彭殇为妄作。
(5)寄蜉蝣于天地, 。
(6)巴金的《 》《 》《 》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⑤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⑦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⑧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⑨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⑩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寒冷还会来的。
16.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7.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5分)
18.从文中看,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4分)
19.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5分)
六、语言运用题(12分)
20.将下面几句话按正确的语序排列,组成语意完整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曹操自知自己如天上蛟龙,拥有胆力,但他的“宁负天下人”,则离圣贤十万八千里。
②曹操与刘备煮酒论的是英雄,不是圣贤。
③刘备满口仁义道德,却满腹“宇宙之机”,离圣贤也很远。
④他不能做“内圣外王”之王,只能做“内雄外王”之王。
⑤两者都需要智慧,除此之外,英雄的主要特征是“胆力”,而圣贤的主要特征则是“道德”。
⑥曹操称他为英雄时,他吓得手足无措,乃是曹操实际上道破他也是胆力过人、能缩能伸的野心家。
21.仿照下面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必须符合文段主旨。(4分)
阅读屈原,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 , , ;
, , 。这些思想、文化的传承也铸就了中国文化,也正是这种吸收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22.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门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B(藉jiè 犷guǎng 躅zhú)
2.A(B项中的“廖”应写作“寥”,C项中的“憾”应写作“撼”,D项中的“陨”应写作“殒”,“蹉”应写作“磋”)
3.D(A项“莘莘”是众多的意思,与“一位”相矛盾。B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合语境。C项敬谢不敏:谦词,称自己没有才智而谢绝的套语。谦敬词误用。D项“一叶知秋”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4.B(A项表意不明,属句式杂糅,将“由于”改为“由”;C项“能否”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与最后一句“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意思不对应;D项“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
5.A(B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C项陶渊明是田园诗人;D项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6.B (B项说明数学有简洁美)
7.B (B项是说数学家的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
8.C (A项无中生有,B项“愈能发现世界是无穷维的”,原文说“我们的世界明明是三维的”,D项绝对化)
9.简洁美、抽象美、通感美、挑逗美(两点1分,三点2分,四点3分)
10.C(“从”在文句中是“使……跟随”的意思。)
11.D(①③句表现“侠”;④句叙述事实,并未具体描述。)
12.C(C句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错误。)
13.(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环堵”1分,“自得”1分,句意1分)
(2)(这事)到现在过了不少日子了,他那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精悍”1分,“见”1分,句意1分)
(3)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如果让他在官场任职,到现在已经显达闻名了。(“勋阀”1分,“从事”1分,“从事于其间”状语倒置1分,句意1分)
14.(1)分别表现了白梅耐寒、清高的特征。(2分)这样写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2分)
(2)托物言志,借歌咏白梅的高洁品格来歌咏人的精神品格。(或:衬托,用冰雪来衬托白梅的坚毅。或:对比,与桃李对比来突出白梅的高洁。)(写出艺术手法2分,结合作品内容说明2分)
15.(1)夙兴夜寐 (2)羁鸟恋旧林 (3)其孰能讥之乎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5)渺沧海之一粟 (6)《家》《春》《秋》
16.(4分)(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2分)
(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2分)
17.(5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2分,答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即可)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1分)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2分)。
18.(4分)寒冷带来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答出一点得1分)
19.(5分)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磨难不可避免”“磨难锻炼意志”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1分,意思对即可)
20.②⑤①④③⑥
21.阅读陶潜,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告诫激励着一代代人继往开来;阅读李白,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激励着一代代人书写正直人生。
22.“光临”改为“回到”;“至今健在”改为“精神矍铄”;“高足”改为“学生”;“欣慰”改为“高兴”(解析:“光临”是敬辞,常用于“欢迎光临”;“至今健在”很明显不符合老人的心情;“高足”也是敬辞,用于对别人的学生的称呼;“欣慰”显得太不谦逊)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嘉祐八年,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到现在过了不少日子了,他那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如果让他在官场任职,到现在已经显达闻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