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课件)
1、导入:学生举例(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重量?)
【设计意图: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此处设计旨在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课件出示、实物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质量工具,会使用常用工具。】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设计意图:认识质量单位,建立质量单位的直观概念。】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学生体重。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苹果的质量并感受一下1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一摞本子1千克、两袋盐1千克)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千克的认识,感受1千克的分量,以及千克的适用基本范围。】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三个曲别针,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
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三个曲别针。从而引出三个曲别针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三个曲别针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三个曲别针比起来,感觉怎样?
【设计意图:感受1克的分量及适用范围。】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说说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1千克苹果。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苹果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设计意图:学习千克与克的关系,会用字母表示。】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会用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课前,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质量,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不足:板书没设计好、用字母表示忘了讲、普通话不太好、教具没找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