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叶圣陶、张中行先生的生平,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重难点)
3.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德,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叶圣陶饮酒趣事——文友酒会
三十年代,叶圣陶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时,其同仁中不乏好酒者。叶圣陶和丰子恺等几位朋友便发起成立了个文友酒会,叶圣陶自任会长,规定只有一顿能喝5斤以上黄酒者方能申请入会当会员,每周的周末举行一次会员聚会。当时,同在开明书店任编辑的钱君陶也想入会,但他仅有三斤半酒的酒量,能否批准入会心里没有底。一次他问已是酒会会员的丰子恺自己能否入会,丰子恺感到说不准,表示要请求会长叶圣陶后方能决定。当丰子恺向叶圣陶汇报此事时,叶圣陶幽默地说,君陶的酒量要打七折,就算一个预备会员罢。事后,叶圣陶路遇钱君陶,便风趣地对他说:“你也是酒会会员了,要锻炼酒量,争取早日把‘预备’两字去掉!”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他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行文流畅,文笔精妙。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流年碎影》《负暄琐话》等。张中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有删改。张中行和叶圣陶两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张中行心里的悲痛无法言喻,几个月后,他写下了这篇文章,在表达自己的痛心的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
文题解读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标题中,“叶圣陶”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先生”体现了对叶圣陶的尊敬,“二三事”表明所叙述的不止一件事,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知识链接——散文的分类
散文可以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表达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思想。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以及人物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物的审美意义。
读清字音
繁碎( ) 商酌( )
譬如( ) 颠沛( )
朦胧( )累赘( )
妥帖( )
zhuó
diān pèi
zhui
tuǒ tiē
ménɡ lónɡ
pì
suì
解释词义
商酌: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文章梳理
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解析:
第一部分(1):交代写作的缘由,写叶圣陶先生逝世和“我”的悲哀之情。
第二部分(2-8):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崇高品德。
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文章第1段“双层的悲哀”?
解析: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不幸的消息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传来。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因此说是“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认为“双层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1、在文章第3段“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一句中,“描”换成“改”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不好。“描”在这里的意思是依照原样摹画使清楚,“改”意为更改原来的内容。一个“描”字既体现出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显示了他对吕叔湘先生的尊重。换成“改”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2、文章第3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解析:
①吕叔湘先生看到叶圣陶先生为他描文章的标点;
②叶圣陶先生与“我”商酌文字修改。
探究研读第2—8自然段,说说文中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厚”和“律己严”。
待人厚
(1)修改文章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细节描写
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待人厚
(1)修改文章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语言描写
叶圣陶先生性情温和、为人谦逊、待人真诚、工作认真。
细节描写
待人厚
(2)恭送客人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细节描写
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方面待人真诚。
待人厚
(3)真诚回信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细节描写
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方面对人关怀备至。
律己严
(1)写文章方面主张简明如话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自然巧妙地结合,节奏鲜明,语言简洁,既交代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也对这种风格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律己严
(2)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律己严
(3)语文方面重视用语规范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规范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
整体感知——第三部分
1、文章结尾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解析:抒情和议论。
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钦佩之情;
以议论的方式,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重要意义,号召人们向叶圣陶先生学习,深化主题,收束全文,水到渠成。
整体感知——第三部分
2、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
解析: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展开叙述。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个方面的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空泛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合作探究
2、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主张?如何理解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主张?作者介绍这些主张有何作用?
解析:叶圣陶先生的主张有:“写话”、用语要简洁、重视用语规范。
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文章如“写话”,是指写文章用语要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像说话一样明白流畅。叶圣陶先生提倡写文章力求“简洁”,是指要锤炼语言,表达不要累赘、烦冗,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在语文方面,叶圣陶先生重视用语规范,力求完美,意在要求写文章一定要认真,从标点、格式,到文字运用,都不能草率了事,要做到“完全妥帖”。
作者介绍这些主张,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学术品格和专于事业的精神,也希望以此号召广大语文工作者向叶圣陶先生学习。
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过人的品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和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文本特色
1、行文平实,感情真挚。
从表面上看,作者没有大悲大喜,既不动声色,又有较为明显的理性色彩;实际上,全文涌动着一股感情潜流,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正因为作者善于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反而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真挚。
2、事例典型,以小见大。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选择具体典型的生活事例,构成回忆片段,连缀成篇;通过事件细节,突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寄寓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缅怀之情,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