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9 13:3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性学习
【活动主题】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活动目标】
1.能小组分工会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任务】
任务一: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小组内交流。
任务二:把自己家过某个节日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写出来。
任务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设计思路说明: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的主题展开,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始终。教师应整体规划安排活动内容、时间等。
【具体活动时间安排】
阶段安排
活动内容
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自主拓展
(课内)了解学习任务组建学小组确定研究对象
0.5课时
(课外)自主收集资料
4-5天
第二阶段:小组中期交流
(课内)小组中期资料交流个人习作指导
1.5课时
(课外)筹备展示内容
1周
第三阶段:
学习成果展示
(课内)团队学习成果展示
1课时
(课内)个人学习成果展示
1课时
在单元教学之初,
可以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再通过阅读“活动展示”、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所收集到的资料。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以学生课外自主探究为主,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过程性的干预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持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对他人的展示情况作出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第一阶段:自主拓展学习
【活动过程】
一、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1.导入: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次的活动任务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书上的“活动提示”吧。
板书:综合性学习
2.学生自读教材第36页的“活动提示”,了解本次活动任务。
3.指名反馈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的信息,进行板书。
板书:中华传统节日
4.过渡,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就将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展开,那我们具体该如何开展活动呢?
5.引导学生观察第36页的插图和“泡泡”,了解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知道收集资料的途径。
(1)启发思考:仔细看插图,读“泡泡”里的话,想想可以如何收集资料,可以了解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板书:收集资料的途径
收集资料的范围
(2)指名反馈交流,随机板书。
预设1:看日历,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时间。
板书:看日历
节日名称
过节的时间
预设2:询问长辈,可以听他们讲诉述人们如何过传统节日。
板书:问长辈
人们如何过节
预设3:查询资料,了解传统节日习俗。
板书:查资料
节日习俗
(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还可以从哪些途径去查询资料呢?
(4)指名反馈交流,随机板书。
预设1: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介绍传统节日的图书。
预设2:在书店查找介绍传统节日的音像资料。
预设3:在网上查阅介绍传统节日的文章。
板书:图书馆
书店
互联网······
6.
小结: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可以通过看日历、问长辈、查资料等途径来收集资料,还了解了我们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这对于我们之后的活动开展会有很大帮助。
设计意图:
适时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活动提示”,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学习任务,以及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引导学生看插图、“泡泡”,打开思路,通过充分的交流,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为开展课外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二、组建学习小组,确定研究对象
1.指导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
(在学生自愿结合小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协调,如帮助协调组内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引导异质分组等)
2.组织小组讨论,确定准备了解的传统节日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
(1)各小组确定准备了解的传统节日。
(2)引导学生根据第36页的表格,交流记录资料的方式。
预设1:可以用表格记录了解到的信息。
预设2:可以图文结合,记录了解到的信息。
.....
(3)讨论确定小组准备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三、组织学生按评价要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提供自评表,请学生对照评价要求,开展之后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收集整理资料”自评表
内容
自我评价
查找资料
能根据小组商量选定的节日查找资料。2.能自己从书上、网上或其他途径查找资料。
☆☆☆
整理资料
1.能摘录过节的习俗、过节的过程等。2.能根据摘录的要点,练习介绍人们过节的过程。
☆☆☆
设计意图:
第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时间可以定为一周,前期学生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已经对春节、清明、重阳节这几个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可以用0.5课时的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的任务、要求,明确研究对象。在接下去的一周,可以让学生按要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过程性的干预和指导,引导学生坚持自主开展综合性学习。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收集资料的途径
收集资料的范围看日历
节日名称
过节的时间问长辈
人们如何过节查资料(图书馆
书店
互联网)
节日习俗
......
第二阶段:小组中期交流
第1部分
小组中期资料交流
【活动过程】
一、指导交流方法
1.导入:前一个阶段,大家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一活动主题,收集、整理了资料。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学习活动情况。
2.提出倾听要求:待会儿请大家仔细倾听,听清发言同学进行资料收集的途径、内容以及记录的方式。
3.指名发言,其他同学仔细倾听。
4.指名交流听到的内容。
5.小结:发言交流时要按一定顺序,说清自己前期收集资料的情况,倾听要认真,听清别人发言的内容,可以在之后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二、小组交流前期收集到的资料
1.学生在组内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余同学按照倾听要求认真倾听,教师巡视。
2.各组推荐-名学生集体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3.组织学生对照自评表,进行自我评价。
“小组交流”自评表
内容
自我评价
发言
能条理清晰地向组员介绍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态度自然大方。
☆☆☆
倾听
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
小组交流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认真听同伴发言,诚尽地提出改进建议。
☆☆☆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既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回顾,又是在进一步培养并强化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采用小组内交流资料的形式,旨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评价环节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态度和习惯的展现,例如:是否条理清晰地向组员介绍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态度是否自然大方、其他组员是否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3、确定展示方式,明确分工任务
1.
学生观察第39页和44页的“泡泡”,了解文中介绍的几种展示方式。
1.
小组讨论,确定小组成果展示的方式,以及每个人承担的任务。
1.
指导学生解决小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1)根据巡视情况,选择讨论中产生问题的小组进行集体交流。
(1)学生集体讨论遇到以下情况时该如何解决。
预设1:组员意见不统一时,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可以用商量的口吻,把自己的想法以及理由清楚地表达出来,组内成员共同协商解决。
预设2:分配任务时要注意,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可以采取自荐和分配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人人有任务,并能积极合作,确保小组展示按时完成。
(3)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继续小组讨论,最终确定最后成果展示的方式,以及各个成员的任务。
设计意图: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了解小组确定的成果展示的方式,并提供参考意见;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小组还应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则可以当作一个情景训练,集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及时干预,借助过程性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互助的精神。
第2部分
个人习作指导
【活动过程】
一、指导学生个人习作展示任务的完成方法
1.请学生自读教材第44页的习作要求,了解本次习作任务。
2.指名反馈交流。
预设1:这篇文章是“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预设2: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要与过节有关。
3.引导学生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集体讨论,选定本次习作合适的事例。
(1)指名交流自己家中所过的印象深刻的传统节日。
(2)学生用简要的话写出想要选取的事例。
预设:春节贴春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敬老......
(3)学生交流事例,思考:同学所讲的事例是否与“节日”密切相关呢?
点拨:如果仅仅是发生在节日这一天,与过节没有什么关系,那就不符合习作要求。
(4)根据反馈意见,学生自主修改、完善所选的事例。
4.指导梳理写作提纲,帮助理清写作思路。
(1)学生回忆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可以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起因
经过
结果
(2)学生将自己选择的事例按“起因、经过、结果”顺序简单罗列。
5.指导如何写清楚事情的“经过”部分。
(1)出示范文:
我一骨碌爬起来,就往饭厅跑去。眼前的景象令我兴奋不已,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粽子,有鲜肉粽、火腿粽、花生粽、蜜枣粽、白粽……数都数不过来,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馋得我直咽口水。
我赶忙坐下来,顾不上担心冒着热气的粽子烫到手,飞快地用剪刀剪断绑粽子的绳子,匆匆地剥开一个粽子的碧绿的“外衣”,香味儿扑鼻而来,只见一个黄灿灿的饭团就像一个吃饱了的小猫的肚子一样滚圆,把粽子掰成两半,就露出了里面鲜美诱人的肉块。我再也受不了种诱惑,大喊一声:“吃棕子喽!”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哇!这味道,威味适中,狠狠咬上一口,里面的肉块流出了油,和着糯米一起吃,那味道真是棒极啦!
(2)提问:小作者是如何把端午节吃粽子这件事写清楚而的呢?
(3)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1:把品尝粽子的每一步都按顺序介绍清楚了。
预设2:把品尝粽子时,自己看到的棕子外形、尝到的味道都一一写清楚了。
(4)总结:像小作者这样。把品尝的步骤、品尝时的味道都介绍清楚了,端午节的习俗也就跃然纸上了。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按照先后顺序,把过节的过程写清楚,如果再加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更具体了。
设计意图:
第二阶段的学习活动时间可以定为一周,继前一阶段之后,可以用1.5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中期资料交流,以及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其中,“小组中期资料交流”可以安排1课时的时间,而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所以“个人习作指导”可以安排0.5课时。
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确定最后团队成果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了更好完成习作学习任务,还需要收集如何过节的资料,从而为完成第三阶段的任务做好准备。之后再用一周的时间,安排学生按要求自主筹备展示活动,而教师继续在此过程中给予干预和指导。
2、布置下阶段任务
1.
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1.
筹备个人和团队展示活动。
第三阶段:学习成果展示
第1部分
团队学习成果展示
【活动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
1.导入:前一个阶段,各小组都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一活动主题,对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想和大家分享,那今天,我们就以小祖为单位,交流各自的学习所获吧。
2.各小组逐一展示。
预设1:介绍春节习俗的小组展示交流。
谈话过渡:请大家跟随我们介绍春节习俗的小组的同学一起走进春节吧!
(1)讲关于春节的神话故事。
一生讲故事:
关于春节,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每到除夕就出来伤害人命。一年除夕,来了位老人,他在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大红纸,又让屋内保持烛火通明。这时,“年”来了,它看到大红纸浑身一抖,大叫一声,硬着头皮往屋内里闯,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战栗,急忙逃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大光和炸响。这下,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啦!从此每年除夕,家家都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祈求来年的幸福平安。
(2)介绍春联,年画等民间艺术。
一生介绍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我们小组今天将为大家展示几幅春联。
两生现场表演写春联,写完后班级展示。
一生介绍年画:春节挂贴年画是很常见的习俗,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氛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展示小组的同学们把收集的几幅年画张贴在黑板上,供班级同学欣赏。
(1)诗词诵读
展示小组同学进行诗歌表演朗诵:春节是古代传统的节日,有许多诗人都用他们的笔录描绘春节的热闹景象。下面就请欣赏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的《元日》。
预设2:介绍清明节习俗的小组展示交流。
谈话过渡: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清明节这-传统节日。
小组同学出示课件,分工合作,逐一介绍图片。
(1)图片一(荡秋千):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被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图片二:
(踢蹴鞠):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看,这是古代踢蹴鞠的画面。
(3)图片三:
(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看,这就是人们高高兴兴去踏青的图片。
(4)图片四: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看,这就是小孩子放风筝时的图片。
预设3:介绍端午节可俗的小组同学展示交流。
预设4:介绍元宵节习俗的小组同学展示交流。
3.提问:听了这些小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或是对照评价表还有什么小建议想说给他们听的吗?
4.
组织全班互动评价。
预设1:我觉得介绍春节习俗的小组的同学们所展示的内容特别丰富,有讲故事,有对联展示,还有诗歌表演,形式多样。他们在之前一定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预设2:我也觉得介绍春节习俗的小组的同学很棒,特别是他们能当场写对联,这个才艺展示很吸引人,让我也对春节写对联产生了兴趣啦!
预设3:我觉得介绍清明习俗的小组的同学们也很认真,介绍图片资料时声音响亮,讲的也很清楚。
......
5.总结: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美丽的诗歌和图画,了解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在活动中,你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能做到团队合作,积极探索,呈现了各式各样的展示形式,老师要为你们在活动中认真积极的态度点赞。
6.组织学生对照互评表,完成评价。
“——小组展示”互评表
内容
评价标准
参与度
小组成员人人参与活动,相互合作。
☆☆☆
自信心
小组成员展示时态度大方,充满自信。
☆☆☆
形式
形式多样,有创意。
☆☆☆
质量
内容丰富,介绍清楚。
☆☆☆
设计意图:
最后的展示交流环节,采取互评的方式开展。展示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评价展示活动成果的标准,依据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展示时,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评价环节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的收获说清楚,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真诚地给予赞赏。还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重点关注学生的习惯态度、合作分享的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第2部分
个人学习成果展示
【活动过程】
一、在小组内进行个人习作成果展示
1.出示评价表,明确评价要求。
2.学生轮流在小组内朗读习作,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教师巡视。
3.学生在组内依据互评表,对所展示的习作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个人习作展示”互评表
内容
评价标准
过节的过程
能写清楚一家人一起过节的过程。
☆☆☆
节日的习俗
能写清楚过节的习俗。
☆☆☆
印象深刻的事
所写的事与过节有关联。
☆☆☆
3.各小组挑选-篇文章,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1。我们小组在评价某某的文章时,发现他写的是和家里人一起过元宵节的事,他把怎么做元宵、吃元宵的过程一步一步写清楚了,其中还加入了爸爸为他讲述的有关元宵节的传说,我们觉得他所写的内容与过节有关,符合评价表的要求。
预设2,我们小组在评价某某的文章时,发现她写的是全家过春节的事,其中,她把烟花燃放时的美丽场景讲述的很清楚,但是一家人究竟是如何过春节的过程还写得不够清楚,所以,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可以按时间顺序写过节的过程,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
......
1.
总结:谢谢各个小组的分享,我们不仅了解了同学们是如何把过节的过程写清楚的,而且对传统节日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相互交流习作,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节日习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而在进行评价时,要特别关注是否把如何过节的过程写清楚了。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依据评析内容,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完善。另外,这一环节的安排可以根据前一个展示环节的时间来做调整,可以和之后的活动总结放在一起,单独安排一个课时的时间。
二、活动总结
1.学生交流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
2.教师总结。
(1)表扬在活动中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和小组。
(2)指出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预设1:收集了很多资料,,但没有认真阅读资料。
预设2:小组合作时,不能按时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预设3:小组合作时没有认真参与组内活动。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