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三首
【简案】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清平乐·村居》至少五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结合注释和插图,想一想:这首词讲了怎样的情景?
教学内容
正确认读或书写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想象并说出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进行课堂小练笔;完成练习和作业。
教学目标
1.
结合语境,能正确认读“锄、剥”2个字,会正确书写“茅、檐”等5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能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并背诵这首词。3.通过学习《清平乐·村居》,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的画面和情感,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引入唐诗宋词和辛弃疾的初步认识。2.释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3.让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的古诗,说说在自己的印象中,农村生活是怎样的。4.让学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注意把生字读准,并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
新授
探究一:初读课文,朗读悟情(1)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再齐读。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檐”字。2.提问:你发现词跟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3.指导读好停连节奏。(1)出示停连节奏,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两遍。(2)提问:读了这首词,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探究二:再读课文,想象画面。1.学习上阕。(1)理解“溪上青青草”。理解“青青草”;想象“溪上青青草”的画面。(2)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注释和插图,理解“翁媪”和“相媚好”。联系整首词,想象这老两口过得怎么样?喝酒时会聊些什么?2.学习下阕。(1)理解“大儿......中儿......”句。点拨:理解“锄豆”“鸡笼”。启发思考:能赞一赞大儿子和二儿子吗?(2)理解“小儿”句。点拨:联系注释,理解“亡赖”。理解“莲蓬”,出示荷花、莲蓬、莲子的图片,理解“剥”莲蓬的动作。引导想象:小儿“卧”的画面,调皮的孩子会怎么“卧”剥莲蓬呢?练习表达:用“时而”或“一会儿”,把想象到的“卧剥”画面连起来说一遍。3.体会人物情感。提问:联系整首词,想象喝着小酒的老两口,他们心中有几重“喜”?探究三:课堂练笔,体会情感1.布置任务从“居住环境”、“老两口聊天”、“大儿二儿劳动”、“小儿剥莲蓬”四个画面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2.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画面,教师相机点评。3.小结把大家想象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幅景美、人更美的乡村生活画。辛弃疾想赞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4.齐诵《清平乐·村居》。
练习
1.完成课堂练笔。2.认真练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两遍。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理顺学习方法。
作业
1.基础作业:继续练写完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背诵课文;完成配套练习。2.拓展作业:认真完成课堂中的小练笔,并将练笔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家长听。
【详案】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清平乐·村居》至少五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注释和插图,想一想:这首词讲了怎样的情景?
【教学目标】
1.
结合语境,正确认读“锄、剥”2个字,会正确书写“茅、檐”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能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并背诵这首词。
3.通过学习《清平乐·村居》,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的画面和情感,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引入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宋代写词出名的人有很多,南宋的辛弃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和北宋的苏轼齐名,人称“苏辛”。
2.释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比如说,凡是叫“清平乐”的词牌都是四十六个字。“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3.让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的古诗,说说在自己的印象中,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预设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农村是忙碌的。
预设2:牧童骑黄牛,蓬头稚子学垂纶,偷采白莲回。农村是充满童趣的。
预设3:
一水护田将绿绕,麦花雪白菜花稀,草长莺飞,鸟栖虫居。农村是优美的。
设计意图
以“唐诗宋词”为谈话主题,进而导入“清平乐”这个词牌名的初步认识,而后回归“农村生活”,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古诗,来谈谈心中的农村生活,充满着无限童趣。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课文,朗读悟情
1.自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并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
(1)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再齐读。
(2)指导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檐”字,注意右边半包围结构中“八”两笔不能少。
2.提问:你发现词跟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预设1:前面两首古诗每句字数一致;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点拨: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预设2:前面两首诗不分段;词分为上下两段。
点拨:段在词当中叫“阕”或“片”。上面一段词叫上阕,下面一段叫下阕。课文排版时,上下阕中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两阕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预设3:古诗押韵只有一个韵脚;这首词是可以换韵脚的。
点拨:让学生读上阕每句话的最后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都押ɑo韵,而且都是第三声。读下阕,除了“赖”字,其余最后一个字发onɡ的平声韵。
3.指导读好停连节奏。
(1)出示停连节奏,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两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媼?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点拨:
读词跟读诗差不多,但停顿不像古诗那么固定,词可以根据意思决定停顿的位置。
比如:词中的六字句“中儿/正织鸡笼”和“最喜/小儿亡赖”,朗读时不必一定按“222”的节奏读。
(2)提问:读了这首词,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预设1:这里的生活环境优美,清新自然。
预设2:这里的乡村生活很宁静、快乐。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时,重在读准字音,读好连停节奏,初步感悟课文所体现的感情。另外,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前面两首诗与此首词的区别,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宋词在字数、在结构、在朗读上的特点。
探究二: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学习上阕。
(1)理解“溪上青青草”。
①理解“青青草”。
提问:“青草”是绿色的小草,多加一个“青”字,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
点拨:叠词让这个句子更有韵味。
②想象“溪上青青草”的画面。
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小溪两边长满“青青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生想象清澈的溪水倒映着两岸青草的样子,远看仿佛草长在“溪上”。
(2)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点拨:
①看注释理解“翁媪”。老两口一边喝着酒,边聊着天,这老两口过得怎么样?
②“相媚好”就是说老两口很恩爱。联系整首词,想象这老两口喝酒时会聊些什么?(超链接,听一听“吴音”)
2.学习下阕。
(1)理解“大儿......中儿......”句。
点拨:
①理解“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②理解“鸡笼”,出示鸡笼图片,帮助理解。
③启发思考:能赞一赞大儿子和二儿子吗?
预设1:大儿子勤劳能干。
预设2:二儿子心灵手巧。
(2)理解“小儿”句。
①点拨
联系注释,理解“亡赖”,想象小儿顽皮可爱。
理解“莲蓬”,出示荷花、莲蓬、莲子的图片,理解“剥”莲蓬的动作。
介绍江南地区的莲蓬成熟时间是夏季。
②引导学生想象小儿“卧”的画面,调皮的孩子会怎么“卧”剥莲蓬呢?引导学生想象仰卧、俯卧、侧卧、打滚等有趣的画面。
③练习表达。
用“时而”或“一会儿”,把想象到的“卧剥”画面,连起来说一遍。
3.体会人物情感。
提问:联系整首词,想象喝着小酒的老两口,他们心中有几重“喜”?
预设1:一喜,居住环境好,风景优美。
预设2:二喜,大儿、二儿勤劳懂事,小儿天真可爱。
预设3:三喜,老两口感情恩爱。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时,主要是通过联系注释和教师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词文中比较难懂的字词,使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人物情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探究三:课堂练笔,体会情感
1.布置任务
从“居住环境”、“老两口聊天”、“大儿二儿劳动”、“小儿剥莲蓬”四个画面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画面,教师相机点评。
3.小结
把大家想象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幅景美、人更美的乡村生活画。辛弃疾想赞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预设1:美好宁静
预设2:安居乐业
4.齐诵《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
用笔写下自己想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认真组织语言,理清表达思路,使想象和表达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三、练习(朗读和练写)
1.完成课堂练笔。
2.认真练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两遍。
设计意图:
落实课堂学习内容,巩固教学目标。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不仅能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还初步了解了宋词的特点,为以后的宋词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作业
1.基础作业:继续练写完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背诵课文;完成配套练习。
2.拓展作业:认真完成课堂中的小练笔,并将练笔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
背诵这首古诗是本课的一个学习目标,需要作为基础作业进行巩固。如果班级统一购买了配套的课堂作业,可以完成,以巩固学习成果。另外,课堂中的小练笔需要认真完成,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将想象的画面说给家长听,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茅檐
青草
溪水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大儿锄豆
中儿织笼
小儿剥莲蓬
安宁美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