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6《有教无类》导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6《有教无类》导学案(教师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8 23: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教无类》导学案(教师使用)
教学目标:?
???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大意,归纳文言知识
预习案---(不看不会)
1. 注音。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
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2. 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
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
3. 古今异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今义
探究案---(不议不会)
1.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礼后乎??????????
2. 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 回也非助我者也????????②??起予者商也
判断句
③赤也惑,敢也?????????④?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省略句?
⑤?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⑥其斯之谓与??????????????⑦?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心得】“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心得】??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启发,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心得】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心得】。遇到问题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⑤?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说,悦,喜欢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心得】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有怀疑精神。
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检测案---(不练不会)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语:告诉????? B.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违:违背
C.子曰:“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墙角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未知,焉得仁”中“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C.割鸡焉用牛刀???????????????????????????? D.孔子使子路问津焉
3.下列句子加点词没有使用活用的一项是(? )
A.止子路宿,见其二子焉???????????????????? B.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C.己欲立而立人???????????????????????????? D.回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4.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色列军人训练严格,效率极高,表面的冷酷无情与内心的忠诚可靠,使他们在全球雇佣兵市场如虎添翼。?
B.滥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C.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那种亦步亦趋、言听计从的学生,不能成为好学生。
D.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文言文的阅读有帮助,还可以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
5. 默写出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A.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C.子曰:??????????? ,???????????? ,乐亦在其中矣。
D.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1.B。2.C。3.D。4.A。解析:如虎添翼: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此处只表达受欢迎,属误用。5.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思而不学则殆。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D.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第二课时---解析文意,归纳主旨
预习案---(不看不会)
翻译下列句子:
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译文】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
探究案---(不议不会)
问题一:??1、孔子认为教育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解释其含义??“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教无类?
答:“有教无类”----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问题二:孔子就同一问题回答子路和冉有时一样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的教学思想?
?答: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问题三:孔子是如何评价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
答:“忠”和“清”,与 “仁”差距还很远。
问题四:孔子是怎样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答:学习很重要,学与思互为补充,二者要紧密结合,才可以发展。
问题五:孔子认为师徒要有怎样正确的关系?
答:学生要大胆质疑老师,师生共同切磋,才能共同发展。
问题六:与子夏的谈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
答:先礼后仁。
教师小结:??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检测案---(不练不会)
下面这段文言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孔子家语》
答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方法。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
《有教无类》导学案(学生使用)
教学目标:?
???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大意,归纳文言知识
预习案---(不看不会)
1. 注音。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
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2. 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
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
3. 古今异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今义
探究案---(不议不会)
1.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礼后乎??????????
2. 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 回也非助我者也????????②??起予者商也
③赤也惑,敢也?????????④?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⑤?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⑥其斯之谓与?????????????
?⑦?何谓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⑤?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译文】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检测案---(不练不会)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语:告诉????? B.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违:违背
C.子曰:“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墙角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未知,焉得仁”中“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C.割鸡焉用牛刀???????????????????????????? D.孔子使子路问津焉
3.下列句子加点词没有使用活用的一项是(? )
A.止子路宿,见其二子焉???????????????????? B.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C.己欲立而立人???????????????????????????? D.回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4.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色列军人训练严格,效率极高,表面的冷酷无情与内心的忠诚可靠,使他们在全球雇佣兵市场如虎添翼。?
B.滥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C.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那种亦步亦趋、言听计从的学生,不能成为好学生。
D.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文言文的阅读有帮助,还可以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
5. 默写出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A.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C.子曰:??????????? ,???????????? ,乐亦在其中矣。
D.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第二课时---解析文意,归纳主旨
预习案---(不看不会)
翻译下列句子:
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3.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译文】
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译文】
探究案---(不议不会)
问题一:??1、孔子认为教育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解释其含义??“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教无类?
答:
问题二:孔子就同一问题回答子路和冉有时一样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的教学思想?
?答:
问题三:孔子是如何评价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
答:
问题四:孔子是怎样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答:
问题五:孔子认为师徒要有怎样正确的关系?
答:
问题六:与子夏的谈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
答:
教师小结:??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检测案---(不练不会)
下面这段文言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孔子家语》
???。?
1、子曰:“有教无类。”?????????
???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 【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
???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 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