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三课时作业(第三章打包3个)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三课时作业(第三章打包3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4-08 12:10:43

文档简介

3.3 旅游规划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3)
课时作业
旅游规划目标的正确制订,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属于旅游规划目标的是(  )
①确保旅游资源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 ②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个性 ③确保住宿设施的安全、完备 ④确保交通条件的畅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进行旅游景区规划中有利于保持旅游资源个性的工作是(  )
①研究历史文化地位,以确保其历史文化格局优势 ②设计保护民族特色的可行性方案 ③淡化地方色彩,吸取优秀旅游景区长处 ④景区设计突出主题,彰显特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合理的旅游规划能够(  )
①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②增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③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④彻底避免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敦煌莫高窟管理局对游客进入洞窟参观既限制人数,又限定停留时间,主要是为了(  )
A.避免游客丢弃大量垃圾
B.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C.减少因游客触摸、拍照、呼吸、汗水等使珍贵的壁画受到损坏
D.限定停留时间,让更多的人可以进入
著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气候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但是滇池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据此回答5~6题。
5.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B.临近滇池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D.比较低的纬度位置和比较高的海拔高度
6.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是(  )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下图为景观图)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地跻身于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1)旅游资源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图示景观主要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地区因其独特的景观而有别于其他旅游资源,这反映出旅游资源具有______性特点。
(3)试解释上述地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
(4)试述上述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应具体注意的原则问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近几十年来,石窟前面的109国道上每天有数千辆运煤车隆隆驶过,使整个石窟景区煤尘飞扬。
(1)国家投资2.2亿元,将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其积极意义是(  )
①减少煤尘对石窟佛像的污染和腐蚀 ②避免载重汽车对佛像的震动性破坏 ③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消除云冈石窟景区的酸雨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鉴于汽车运煤对石窟的损害,请举出至少两种可以不用或少用汽车运输的方法。
(3)由于新国道运煤专线比老国道远了四五十千米,而且坡度较大,不少驾驶员不愿意走此道,许多大吨位散装运煤车依然行驶在已改为旅游专线的老国道上……
针对运煤车驾驶员的这种行为,你认为政府和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4)云冈石窟附近有全国最大的________煤矿。
研究学习
旅游景区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将旅游景区划分不同的区域,使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尽管根据景区内资源、环境的不同,功能分区的具体做法及名称会有差别,但其核心内容大致相同。最常见的是同心圆式功能分区模式,即将旅游景区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
请思考:上述模式中从里向外旅游者的数量及对旅游开发的限制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
1.A 2.D 3.A [本题组主要考查旅游规划的目标及重要性。第1题,旅游规划的目标,主要是保护旅游资源,要确保其持续利用,彰显个性,并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第2题,旅游资源的个性是其魅力长存的关键,在旅游景区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彰显其特色,如历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营造高雅的旅游环境,突出主题。第3题,合理的旅游规划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降低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但不能彻底避免。]
4.C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保存完整的原因是气候干燥。目前此古迹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是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等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为保护古迹资源,管理局作出了限制旅游人数和旅游时间的规定。]
5.D 6.B [第5题,昆明四季如春,一是由于纬度较低,全年太阳辐射比较强;二是由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第6题,生态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对污染源的控制,以及进行必要的生态恢复工程。]
7.(1)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2)区域
(3)上述地区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气候温暖湿润;主要是由水对可溶性的石灰岩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4)开发与保护并重: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当地的现有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环境、文化相协调:寻求与当地生态环境、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物资金融流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等;科学设置布局景点、做到路线合理、配套设施完备等。
解析 第(1)题,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第(2)题。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区域性,从图中资源分布明显显示具有区域性特点。第(3)题,喀斯特地形成因可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岩石性状等方面分析。第(4)题,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应注意做到使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共同发展。
8.(1)C (2)①建铁路专线,加强铁路运输;②研究利用煤炭的汽化、液化技术,转为管道运输;③建坑口电站,改为电力运输;④发展化工业,减少煤炭外运。
(3)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保护文物、保护旅游环境的意义;政府应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严格加强管理。
(4)大同
解析 本题以文物古迹云冈石窟的保护为切入点,涉及旅游景点的保护,晋煤外运的措施,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广泛联系相关学科的知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
研究学习
从里向外,旅游者的数量由少到多;对旅游开发的限制由大到小。3.1 旅游规划概述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3)
课时作业
1.下列关于旅游规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B.旅游规划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根本保证,使旅游景区获得更大的效益
C.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要考虑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
D.旅游规划可给旅游管理部门带来巨大收益,但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影响很小
某大城市郊区,山峦起伏,林木苍郁,水库明净,温泉遍布,尤其是春季风景如画。山麓地带古宅成片,民风淳朴,瓜果飘香,鱼虾满塘。为吸引游客,当地的旅游部门规划在中心服务区兴建音乐喷泉、叠水假山、休闲广场等景点,还增加了“西游记宫”和大型游乐场。但景区建成开放以后,游客远未达到预期的人数,尤其是“西游记宫”几乎无人光顾,根据上述材料,回答2~3题。
2.该旅游规划不成功,其主要问题有(  )
①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②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通达性差 ③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中心区布局过多的接待服务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④“西游记宫”等人造景物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⑤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鲜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⑥环境污染严重,很难吸引游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3.关于本区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区发展应以农业为主导,以农业基地建设为目标
B.本区旅游产品应定位为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风景为辅
C.鉴于长期发展的需求,本区宾馆的等级应一步到位,建成五星级宾馆
D.该旅游区应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温泉资源为依托,突出山林野趣,开发观光和度假旅游产品
新华网北京2009年5月31日电:2009年端午假日旅游新特点,在经受全球金融危机挑战、抵御甲型H1N1流感疫情扩散的同时,短途游受到追捧,长线游回调,端午民俗游成为节日一大亮点。据此回答4~5题。
4.中国的“假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铁路运输的多次提速
B.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D.新建了许多旅游景点以吸引旅游者
5.假日旅游活动产生的作用是(  )
A.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C.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D.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
6.根据以下资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平遥古城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县城。有2 700余年的建城史,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已形成现今规模,城市基本格局已有600余年未做改动。该城古城墙完整、古建筑排列有序,共有4 000余处民居,有10%保存完好,古街巷尤如“龟背”上的寿纹。街道两旁保存有17~19世纪建造的商业店铺。
平遥是中国近代金融的发源地,一度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开始的里程碑,在平遥古城发展兴衰的百余年中,这里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票号富商,经济基础雄厚,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筑质量也领先多年,在县级城市中实为罕见。
平遥是山西省文物大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其中双林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殿——建于五代北汉年间的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清虚观龙虎殿——“悬梁吊柱”,20尊木雕,26箱“纱阁戏人”位列其中……充分展现了平遥古城作为民族历史文化载体的地位和人文生态环境特征。
平遥古城内的民居是山西民居的典型代表,基本保持了明清晋中民居风貌,它同皖南民居齐名,建筑以“凿土为窑”的理念贯彻其中,体现了窑洞式结构,又凝聚了乡土文化的“标志符”——砖砌窑洞外加木廊外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画,特色鲜明夺目。
(1)开发平遥古城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有哪些?这些优势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什么价值?
(2)请你对平遥古城的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简要评价。
(3)平遥古城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7.旅游评价是旅游规划的基础,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的前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景区代号及其选择的开发措施填于下表中。
可供选择的开发措施:
A.保护性开发
B.国家扶持,适当超前开发
C.全方位开发
D.恢复与人造新资源开发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
模式 旅游资源 区位条件 经济水平 开发措施
+++ +++ +++
+++ ++ + B
④ +++ + +
+ +++ +++
(2)到景区④ 游览可选Ⅰ和Ⅱ两条线路,下列景观在Ⅰ线可见的是(多选)(  )
研究学习
北戴河见证30年中国旅游
北戴河是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中国滨海避暑度假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30多年前,全国旅游热潮正是从这里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北戴河成为中国第一个休疗基地,当时接待的多是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等。在老百姓眼中,北戴河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变化是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就把眼光投向了旅游业,而且首先投注到北戴河。197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北戴河休养区拨给旅游部门接待外宾使用。此后,庐山、杭州、济南、大连等地纷纷效仿,从此拉开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序幕。
此后,中外旅游者像潮水般地拥向北戴河,资料统计,1979年,北戴河海滨接待中外游客72.68万人次。到1980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达到158.7万人次。此时,平民百姓已经成为北戴河旅游的主体人群。“当时,整个北戴河区才2万人口,可是暑期每天就要接待2万人,高峰时竟达4万人,一时间北戴河海滨人满为患,不少人没有住处,海滨的各个学校都成了国内游客的接待站,教室成了客房,几十个人住在一起也没有意见,只要白天能到海里游泳就行;有的游客因找不到住处,不得不当天晚上返回,有的甚至在海边沙滩上呆一夜。”对北戴河旅游做过深入研究的作家孙志升在其著作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请思考:三十年间,北戴河发生了巨大变化,你能说出这种变化给北戴河地区带来了哪些影响吗?
参考答案
1.D [合理的旅游规划可给旅游景区增添魅力,使旅游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需求,实现旅游目的。]
2.B 3.D [该区旅游规划不成功不取决于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通达性差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该地区自然风光优美,民宅、民风古朴,靠近大城市,这是该区旅游开发的优势也是其特色,所以本区应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温泉资源为依托,突出山林野趣,开发观光和度假旅游产品。]
4.C 5.B [第4题,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促进“假日经济”迅速发展。第5题,假日旅游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A、C不符合题意,D项旅游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6.(1)主要是古城风貌及建筑文化景观,如街道的格局、店铺、民居、文物等。有审美价值:古朴美、造型美、色彩美;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有建筑科学的研究价值。
(2)该古城保存完好,景观集群状况较好;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游览价值较高;距离京津发达地区较近,客源充足;交通通达度较高,但环境承载量有限,地区接待能力有待提高。
(3)在保存古街道建筑的基础上,新建城市旅游设施仍要采用古城风貌,与原城建筑保持风格上的统一,不建高层楼房;现代设施要做暗处理,各种装饰以仿古为主;恢复特色商品,开发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用品;补栽树木,防止污染;修建一些仿古文物、楼台、书院、街景等。
解析 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7.(1)
模式 旅游资源 区位条件 经济水平 开发措施
③ +++ +++ +++ C
② +++ ++ +
+++ + + A
① + +++ +++ D
(2)ABCE
解析 第(1)题,考查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开发措施。①为广西,旅游资源相对较少,但沿海区位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今后开发应增加人造旅游资源。②为三江源地区,旅游资源较好,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位条件也较差,今后应在国家扶持下,适当超前开发。③为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高,应实行全方位开发。④为拉萨,旅游资源丰富,但区位条件及经济水平较差,且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应实行保护性开发。第(2)题,由图可知,Ⅰ线为青藏铁路,沿青藏铁路可出现的景观有A、B、C、E。
研究学习
有利影响:(1)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2)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3)扩大对外交流,树立良好的区域发展形象;(4)为当地居民提供娱乐休闲设施等。
不利影响:(1)导致土地、住宅、消费品、日常生活服务价格上涨;(2)占用和毁坏一定数量的农田和林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3)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社会问题。3.2 旅游资源评价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3)
课时作业
读下图,完成1~2题。
1.这幅漫画说明(  )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2.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3.当前最热门的旅游为“乡村游”。关于乡村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背景环境无影响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严重
C.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D.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环北冰洋地区兴起旅游热。冻土地带留下机动雪橇的条条印迹,可能要50年才会消失。阿拉斯加州行政中心安克雷奇常住居民仅3万人,但每周游轮靠岸时人口骤增至10万。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直升机的轰鸣声惊扰着居民和动物。据此完成4~5题。
4.环北冰洋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A.破坏森林
B.采挖珊瑚礁
C.水土流失
D.对当地传统社区文化的强力冲击
5.结合材料,有关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背景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②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由旅游者乱扔垃圾造成的
③为了保护良好的环境,应该限制发展旅游业
④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都有危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潜山县境内,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秀。但前几年天柱山游人稀少的原因是(  )
A.风景一般
B.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近
C.宣传力度不够
D.交通不便、地区接待能力不够
7.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结合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拉萨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条件。
(2)面对“西藏热”,在布达拉宫景区已严格限制游客人数,试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8.下图为“我国部分著名旅游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是______。
(2)桂林山水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而成。游览桂林山水的最佳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3)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游”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线。西藏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有:
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发展旅游业须重点防范的负面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学习
传统节日旅游开发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南部,云南省南部边陲。地处99°56′E~101°50′E,21°08′N~22°36′N,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东北面与江城县、思茅市毗连,西北面与澜沧县接壤,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边界国境线长达966.29千米。全州辖景洪、勐海、勐腊1市2县,40个乡镇,驻有10个国营农场,7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犹如人间仙境,令人如痴如醉。
请思考:如果在西双版纳开发传统节日旅游,你能说出它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吗?
参考答案
1.B 2.D [本题组主要考查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由于滥伐森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失去了游览价值,因此,植树造林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C [“乡村游”是一种新兴旅游,主要进行农村生活、生产景观的旅游,对象虽然不是文物古迹但也会带来一些环境污染和破坏;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4.D 5.D [第4题,主要考查旅游环境问题。环北冰洋地区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第5题,主要考查旅游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旅游开发对景点景区造成的污染有的是由游客造成的,也有的是由当地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造成的;除污染外还包括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视觉效果的破坏,以及对文物古迹的破坏等。但不能因此就不发展或限制旅游业发展,关键是如何协调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D [前几年天柱山之所以游人稀少是因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承载力有限。近年,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游客量大大增加。另外,解答本题要了解天柱山的位置及周边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
7.(1)从区位条件看,地处青藏高原,位置偏僻;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游客可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等不同方式进入旅游地;从客源市场条件看,市场潜力大;但市场距离较远,冬季游客少。
(2)限制游客人数,可减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解析 (1)评价的是区位条件,从拉萨所在的位置,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关系来分析。而客源市场从经济距离看不到,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力巨大,潜力大。(2)旅游资源的利用要考虑其环境承载力,防止出现人为的破坏,在该地区民族问题很敏感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8.(1)武陵源、桂林山水 莫高窟、布达拉宫 泰山
(2)石灰岩被流水侵蚀、溶蚀 乘船游览
(3)旅游资源游览价值高 远离客源地;交通通达度较低;地区接待能力较低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文物破坏等
解析 (1)自然山水类一般美学价值突出,文物古迹类一般历史文化价值高。泰山首先是座自然山,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同时山上留有众多文人墨客、皇室贵族的字画、典故、建筑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2)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并且石灰岩遇含有酸性的水易溶解,形成喀斯特地貌形态。(3)本题重点考查青藏高原的独特特点——高寒,由于高寒使得本地旅游资源独特。同样由于高寒使得本地生态脆弱、交通不便、接待能力差。
研究学习
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主要指资源数量、质量、吸引力、区位条件等。(1)人口不多,民族多——文化独特;(2)旅游开发起步早——知名度高;(3)边境线长,口岸多——区位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