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初三语文二模之古诗文一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选自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论证了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B.乙文叙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从写作意图看,甲诗和乙文都提示人们,将思考聚焦于战争中的“人”。
D.在写法上,甲诗将“翁”与“妪”对比,乙文将“得道”与“失道”对比。
9.甲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乙文体现了作者
的政治主张。(4分)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甲诗的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孟子》,初中阶段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8.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
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
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其作用。
D
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9.甲诗中的“
”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
;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
。(5分)
(二)阅读下面词和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6.以上《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
,《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8.下列对[甲][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
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9.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你认为会是哪一句?简述理由。(4分)
阅读以下古诗词,完成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甲词题目中“壮词”的意思是
;乙诗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分)
7.甲词中“天下事”指
;乙诗中“干戈”指
。(2分)
8.
下列对诗词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甲词从报国无门、借酒浇愁落笔;乙诗从回顾平生、追忆战斗生涯写起。
B.甲词中“八百里”指军营辽阔;乙诗中“风飘絮”形容大宋即将覆灭。
C.甲词上阙主要写将士驰骋杀敌;乙诗中间两联主要写个人官场失意的惨状。
D.甲词乙诗都抒发了精忠报国之志,作者的情绪都由慷慨激昂转向低沉压抑。
9.甲词最末一句抒发作者
的悲愤;乙诗尾联表现作者
的气节。(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甲诗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四书”之一的《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
8.甲诗中作者的“□□”,就是乙文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的“□□”。(4分)
9.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
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
C.甲诗乙文都追忆了作者难忘的人生经历。
D.甲诗乙文都表明了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
(二)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第6—9题(12分)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爱莲说(节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乙】文划线句中的“陶”即为【甲】诗的作者
(朝代)
(人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8.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居住在偏僻之地就能心存高远”。
B.【乙】文的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
C.【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美好情意。
D.【乙】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内心正直,不拉拢勾结的品质。
9.【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作者
这一共同的生活态度,但【甲】诗作者对
的向往和热爱并不是【乙】文作者的人生追求。(4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甲】诗作者是唐朝诗人
,【乙】文作者是东晋诗人
。(2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甲】诗以
为叙事线索,【乙】文以
为叙事线索。(4分)
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体现卖炭翁对艰辛生活充满绝望。
B.【乙】文描绘桃花源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C.
两文开篇首句都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D.
两文都以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6—9题(12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乙文选自儒家经典《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9.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
的关系,论述了“
”的观点。(4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第6—9题(12分)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甲】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乙】文选自史书《
》。(2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3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借“戟”引发咏叹,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
B.【乙】文中曹刿担心当权者缺乏深谋远虑,故主动献策。
C.上述作品中“周郎”、“鲁庄公”都因目光短浅受到批判。
D.两位作者都是通过叙写著名的历史事件,表达爱国情怀。
9.两篇作品都涉及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甲】诗中,周瑜获得战争胜利凭借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条件是
,【乙】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能取胜的重要条件是
。(4分)(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甲诗作者为
代诗人
。乙词作者为
代著名词人
。(2分)
7.下列对诗词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热闹的练兵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B.(热闹的练兵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C.(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D.(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8.下面对古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是作者经过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
B.甲诗后两句强调周瑜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含蓄表明机遇垂青的重要。
C.乙词在梦境中回忆军营餐肉、演奏军乐、沙场点兵等三个昔日军旅生活片段。
D.乙词虚实结合,上片描写,下片抒情,符合词作常规写法,是词作中的经典。
9.甲乙两首古诗词中都有一个英雄的身影。甲诗中,作者除慨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
的意味;乙词最后“可怜”一句,道尽了词人
的英雄之悲。(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4分)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走”
;“前途”
。
7.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
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
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
诗人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9题。(12分)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按照年代顺序,两文的作者依次是??????????、??????????。(人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8.下列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乙】文中加点的“与”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
B.【甲】文中的四字句和【乙】文中的长句、短句都有音韵的美感。
C.【甲】文写景有高低的变化,【乙】文写景则有动静、远近的变化。
D.【甲】文先发表感慨再写景议论,【乙】文先叙事写景再抒情议论。
9.【甲】文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之情;【乙】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之情。(4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甲诗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乙文的作者是______代哲学家__________。(3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2分)
A.“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的闲适心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作者没有知己的孤独。
C.“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迷惘。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出了作者对牡丹值得众人喜爱的认同。
9.甲诗和乙文都通过写花来表达生活态度,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12分)
【甲】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甲】诗的作者是??????????;庄子是??????????家学派代表人物。(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8.下列对两篇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描写诗人送别故乡亲友的情景;【乙】文描绘鲲鹏展翅的壮丽图景。
B.【甲】诗和【乙】文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辽阔高远的景象。
C.【甲】诗写出了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未来的憧憬,诗歌风格雄奇瑰丽。
D.【乙】文作者通过大鹏与野马、尘埃的对比,突出大鹏可以无所依凭而徙于南冥。
9.【甲】诗和【乙】文都出现了“水”这个意象。【甲】诗尾联描绘了水???????????
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乙】文借鲲鹏击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4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甲乙两文都属于“记”,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的诗歌《
》。
(2分)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甲文主要写
以及潭中游鱼;乙文主要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
。
(4分)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来叙写内容。
B.甲乙两文所写地点都是偏僻且无人问津之处。
C.甲乙两文都借现实生活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D.甲乙两文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上海2021年初三语文二模之古诗文一
2021年闵行二模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选自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论证了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B.乙文叙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从写作意图看,甲诗和乙文都提示人们,将思考聚焦于战争中的“人”。
D.在写法上,甲诗将“翁”与“妪”对比,乙文将“得道”与“失道”对比。
9.甲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乙文体现了作者
的政治主张。(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6.(1分)杜甫
《孟子》
7.(3分)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8.(3分)C
9.(2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分)仁政
2021年松江二模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甲诗的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孟子》,初中阶段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8.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
B
乙文是一篇议论文,第③段紧扣“地利”进行阐述。
C
甲诗与乙文都认为“天时”能在战争中发挥其作用。
D
甲诗由“折戟”因小见大,乙文以对比来凸显观点。
9.甲诗中的“
”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但两文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诗蕴含的哲理是
;乙文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
。(5分)
(二)(12分)
6.(2分)杜牧
《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7.(3分)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以
固
状语后置)
8.(2分)B
9.(1+2+2分)东风
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会产生重大影响
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
2021年黄浦二模
(二)阅读下面词和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6.以上《破阵子》的作者是南宋的
,《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8.下列对[甲][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阵子》首句用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B.《出师表》中追述托付之事,是为这次出师寻找正当的理由。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雄心壮志。
D.[甲][乙]都表现了作者面对梦境,“夙夜忧叹”的悲壮之情。
9.假如有[甲]词作者的朋友,借用[乙]文中的话来宽慰“可怜白发生”的他。你认为会是哪一句?简述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6.(2分,各1分)辛弃疾
诸葛亮
7.(3分)我本来是平民(1分),在南阳(1分)自己耕田(1分)
8.(3分)C
9.(4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因为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时候,可效仿诸葛亮:归隐田园、潇洒豁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分)。
2021年静安二模
阅读以下古诗词,完成6—9题(12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甲词题目中“壮词”的意思是
;乙诗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分)
7.甲词中“天下事”指
;乙诗中“干戈”指
。(2分)
8.
下列对诗词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甲词从报国无门、借酒浇愁落笔;乙诗从回顾平生、追忆战斗生涯写起。
B.甲词中“八百里”指军营辽阔;乙诗中“风飘絮”形容大宋即将覆灭。
C.甲词上阙主要写将士驰骋杀敌;乙诗中间两联主要写个人官场失意的惨状。
D.甲词乙诗都抒发了精忠报国之志,作者的情绪都由慷慨激昂转向低沉压抑。
9.甲词最末一句抒发作者
的悲愤;乙诗尾联表现作者
的气节。(4分)
(二)
课内古诗文(12分)
6.雄壮的词;南宋(2分)
7.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战争。(2分)
8.A(4分)
9.壮志难酬、宁死不屈(4分)
2021年崇明二模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甲诗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四书”之一的《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
8.甲诗中作者的“□□”,就是乙文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的“□□”。(4分)
9.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
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
C.甲诗乙文都追忆了作者难忘的人生经历。
D.甲诗乙文都表明了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3分)
6.(2分)文天祥
孟子
7.(3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8.(4分)丹心
本心
9.(4分)D
2021年虹口二模
(二)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第6—9题(12分)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爱莲说(节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乙】文划线句中的“陶”即为【甲】诗的作者
(朝代)
(人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8.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居住在偏僻之地就能心存高远”。
B.【乙】文的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
C.【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美好情意。
D.【乙】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内心正直,不拉拢勾结的品质。
9.【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作者
这一共同的生活态度,但【甲】诗作者对
的向往和热爱并不是【乙】文作者的人生追求。(4分)
6.东晋
陶渊明(1+1分)
7.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3分)
8.A(3分)
9.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淡泊名利
田园生活/归隐生活(2+2分)
2021年普陀二模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甲】诗作者是唐朝诗人
,【乙】文作者是东晋诗人
。(2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甲】诗以
为叙事线索,【乙】文以
为叙事线索。(4分)
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体现卖炭翁对艰辛生活充满绝望。
B.【乙】文描绘桃花源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C.
两文开篇首句都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D.
两文都以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现实。
白居易
陶渊明
这个人将他听说的一一向桃花源人详细地说出,桃花源人都感叹惋惜
卖炭翁卖炭经过
渔人的行踪
B
2021年青浦二模
(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6—9题(12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乙文选自儒家经典《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9.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
的关系,论述了“
”的观点。(4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6—9题(12分)
6.刘禹锡
礼记(2分)
7.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惟”、“馨”)(3分)
8.D(3分)
9.
安贫乐道、洁身自好(1分)
教与学(2分)
教学相长(1分)
2021年徐汇二模
(二)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第6—9题(12分)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甲】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乙】文选自史书《
》。(2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3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借“戟”引发咏叹,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
B.【乙】文中曹刿担心当权者缺乏深谋远虑,故主动献策。
C.上述作品中“周郎”、“鲁庄公”都因目光短浅受到批判。
D.两位作者都是通过叙写著名的历史事件,表达爱国情怀。
9.两篇作品都涉及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甲】诗中,周瑜获得战争胜利凭借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条件是
,【乙】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能取胜的重要条件是
。(4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第6—9题(12分)
6.(2分)杜牧
《左传》
7.(3分)当权者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8.(3分)B
9.(4分)天时(东风)
人和(取信于民)
2021年杨浦二模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甲诗作者为
代诗人
。乙词作者为
代著名词人
。(2分)
7.下列对诗词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热闹的练兵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B.(热闹的练兵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C.(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D.(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弓弦震响如霹雳。
8.下面对古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是作者经过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
B.甲诗后两句强调周瑜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含蓄表明机遇垂青的重要。
C.乙词在梦境中回忆军营餐肉、演奏军乐、沙场点兵等三个昔日军旅生活片段。
D.乙词虚实结合,上片描写,下片抒情,符合词作常规写法,是词作中的经典。
9.甲乙两首古诗词中都有一个英雄的身影。甲诗中,作者除慨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
的意味;乙词最后“可怜”一句,道尽了词人
的英雄之悲。(4分)
(二)古诗词理解(12分)
6.唐代
杜牧
宋代
辛弃疾(2分)
7.C(3分)
8.B
(3分)
9.怀才不遇(对自己不被重用)的不平怅然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4分)
2021年长宁二模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4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走”
;“前途”
。
7.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
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
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
诗人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6.逃跑
前面的路
7.
D
2021年宝山二模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9题。(12分)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按照年代顺序,两文的作者依次是??????????、??????????。(人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8.下列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乙】文中加点的“与”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
B.【甲】文中的四字句和【乙】文中的长句、短句都有音韵的美感。
C.【甲】文写景有高低的变化,【乙】文写景则有动静、远近的变化。
D.【甲】文先发表感慨再写景议论,【乙】文先叙事写景再抒情议论。
9.【甲】文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之情;【乙】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之情。(4分)
6.陶弘景(1分)
?苏轼(苏东坡)(1分)
7.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3分)
8.D(3分)
9.赞美、自得、怡然等(2分);自嘲、旷达、乐观等(2分)
?
2021年奉贤二模
(二)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甲诗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乙文的作者是______代哲学家__________。(3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2分)
A.“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的闲适心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作者没有知己的孤独。
C.“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迷惘。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出了作者对牡丹值得众人喜爱的认同。
9.甲诗和乙文都通过写花来表达生活态度,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饮酒(其五)(或:饮酒)(1分)
宋(1分)
周敦颐(1分)
7.(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3分)
8.A(2分)
9.不追求名利,热爱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2分)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分)
?2021年嘉定二模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12分)
【甲】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甲】诗的作者是??????????;庄子是??????????家学派代表人物。(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8.下列对两篇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描写诗人送别故乡亲友的情景;【乙】文描绘鲲鹏展翅的壮丽图景。
B.【甲】诗和【乙】文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辽阔高远的景象。
C.【甲】诗写出了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未来的憧憬,诗歌风格雄奇瑰丽。
D.【乙】文作者通过大鹏与野马、尘埃的对比,突出大鹏可以无所依凭而徙于南冥。
9.【甲】诗和【乙】文都出现了“水”这个意象。【甲】诗尾联描绘了水???????????
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乙】文借鲲鹏击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4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6—9题(12分)
6.李白(1分)??道(1分)
7.(鲲鹏)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3分)
8.C(3分)
9.(1)绵长(绵延万里、悠长、含情、多情、富有深情)(1分)??(2)对故乡的不舍、依恋(1分)??(3)志向远大、万物皆有凭借、追求绝对自由(2分)
2021年金山二模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甲乙两文都属于“记”,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的诗歌《
》。
(2分)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甲文主要写
以及潭中游鱼;乙文主要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
。
(4分)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踪为行文线索来叙写内容。
B.甲乙两文所写地点都是偏僻且无人问津之处。
C.甲乙两文都借现实生活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D.甲乙两文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6-8题(12分)
6.(1)柳宗元(1分)
(2)饮酒(其五)(1分)
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3分)
8.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2分)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2分)
9.C(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