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课件制作讲稿
大家好!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岳麓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制作这个课件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课件制作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媒体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碰撞学生思维火花的工具。
课件制作主要使用了powerpiont技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和使课堂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我在课件中穿插了小动画、图片、表格、及相关音乐和视频。
我认为我的课件最大的优点是:设计新颖:我以一位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西北大自然的风光和雄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下面我就将课件展示给大家:
首先:导入:以新亚欧大陆桥导入新课,新亚欧大陆桥也就是现代丝绸之路,与古代丝绸之路并行,让学生直观感受现代丝绸之路,从而产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趣。
我的设计思路: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将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本次沙漠之行分为五站(总设计思路):
第一站:长安,第二站:河西走廊,第三站:敦煌,第四站:旅游团队兵分两路,一路经过龟兹古国,一路经过古楼兰, 第五站:国外旅游。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西域风情,在积极地参与中,轻松的学到了知识,又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通西域的艰辛,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旅游前我们要做好三大准备:知识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知识准备:让学生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在旅游时做到有的放矢。
张骞两次通西域的内容:我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完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想准备:让学生直观感受西域得的崇山峻岭和荒漠戈壁,体会张骞通西域的艰辛。
物质准备:有了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马上就要出发了,这时我设计了一道问题:出发前大家会准备什么,由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后面讲到丝绸之路的作用埋下了伏笔。
出发的第一站:长安,在长安,张骞拜别汉武帝,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的角色扮演,调动气氛。
第二站:一片绿洲:河西走廊, 在这里让学生讲张骞被囚十年的故事,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让学生体会张骞坚忍不拔的个性。
第三站:敦煌:感受敦煌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民族自豪感。首先:敦煌莫高窟、敦煌壁画:飞天、千手千眼观音。
欣赏了敦煌的壁画,马上就要过两个关卡: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和阳关,让学生明白过了玉门关和阳关,脚下就是西域了。
第四站:过两关,到达西域后,我们的旅游团队分为南北两队。北队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走访北道诸国,其中经过龟兹古国;南队走访张骞回归途中所经历的南道诸国,
关于楼兰古国:我剪辑了一段视频:楼兰古国的发现。视频中可以看出古楼兰辉煌的文明。但是今日的楼兰却今非昔比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把原因以选择的形式呈现,简化难度,启发学生思维,同时突出一个主题:古楼兰的消失与人为破坏环境有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关于龟兹古国:我将西域都护的设立,这一知识点穿插其中,让线索更清晰,同时,便于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第五站:南北两队经过西域以后,会合于葱岭脚下的疏勒地区。我们已经饱览了整个西域(也就是今新疆地区)。接着出国旅游。国外旅游分为四个团队,一队去中亚;一队去西亚;一队去南亚;一队经过西亚去大秦。
设计了一个问题:马上就要出国了,我们会带去什么礼物,带回了当地的什么特产,这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和合作探究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突破的一大难点: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再直观展示中西方交流的具体内容,加深印象。
关于小字部分的大秦安敦王朝来华与班超出使西域,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结:突出重点。
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难点
学生思考:在张骞身上,你看到成功需要什么?让学生学习张骞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个性。
知识巩固:重在基础
活动探究:既有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成绩好的学生能吃饱。
同时强调中国汉朝对罗马乃至欧洲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