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散步[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2-18 16: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2. 能力:(1)通过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感情价值: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4. 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 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
"散步"途中"我"的感慨
教学准备
学生:(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1)准备导入新课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
   (2)准备投影片、录音机、磁带(或是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两则小故事
  1. 三国时吴国人陆级六岁那年,有一次在九江袁术的家里作客。袁术拿出橘子招待客人。趁人不注意,陆级偷偷地拿了三只藏在怀里。没想到临走拜别时,橘子滚到了地上。袁术问他:"为什么身为宾客而偷藏橘子?"陆级跪在地上说:"想拿回家给母亲吃。"
  2. 相传孟子幼年时,孟母为了选择一个有利于他的成长的邻里环境,曾三次迁居,最后迁移到学宫旁边居住,使孟子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问题:这二则故事分别表现了两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们分别是?
  生答:1.尊老(孝顺父母) 2.爱幼
  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这一美德的赞美与颂扬是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莫怀戚一起去《散步》,接受一次美德与亲情的洗礼。
(此环节主要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 指导朗读
(1) 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过渡]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松还是沉重。
 问题:本文的感情基调如何?
[教师引导]
 1) 一家人散步的气氛如何?人的心情怎样?
 2) 我是一个什么年纪的人,在家庭中是什么角色?
 3) 散步途中"我"的感慨给我们的感觉怎样?
[师生共同小结]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愉快而深沉,因此本文的语调平稳,不应过高或过低,语速为中速为主,语气温和、亲切中含有庄重。
(2) 明确特别需要注意的段落
 [过渡]读一篇文章一般说不应该自始至终一个语速,总要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急促,有时舒缓。语速处理要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相协调,根据这一原则,请同学们看一看文章哪些段落需特别注意。  (同座位间展开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
  第4自然段应快些,第6、8自然段应慢些
2. 指名朗读
3. 师生共同评议
4.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的问题:
 (1) 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 一家人为什么去散步?
 (3) 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或文中语言作答)
 (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巡视,作个别指导)
[师生共同小结]
 (1) 一家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儿子。主人公是"我";
 (2) 为了母亲的健康;
 (3) 意思对即可,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分歧"。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给了学生一些朗读的要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初步感知了"我"的角色及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环节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问题1: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问题2: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问题3:这一"分歧"的解决说明了什么问题?
   (前后左右八人一小组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就这一环节的内容提出疑 问,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师生共同小结]
 1. 我决定走大路
 2. 学生可能只能答出"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可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根据此段内容可知"我"是家中的核心人物,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浓浓的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3. 教师适当引导:"我"上有老,下有小,要兼顾两头。两头都能顾及当然很好。有时无法兼顾,应  顾哪一头呢?"我"决定委屈儿子,顾母亲那头,这一问题的解决说明我们要尊老爱幼,但当尊老与爱幼不能兼顾时,应选择尊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因为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孝敬老人就不易做到了,所以尊老是美德中的美德。
[学生质疑]"我"只顾及母亲,是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呢?
[师生共同小结]
   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而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我”这样做其实也为儿子做了一个孝敬老人的典范,给他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儿子在尊老的美德的潜移默化下,长大了就会 像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这不就是对儿子的一种深沉的爱吗?
[教师因势利导]
    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  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自主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对他们提出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我"与大家一样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难题,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问题4: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教师引导]
 (1)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什么样的感情?
 (2)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 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儿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互敬互爱,领悟到先尊老的家庭伦理道德,同时也让学生品尝到了合作学习所到来的快乐。)
四、精读课文,品味揣摩精彩片段
问题1:"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生齐答:"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3:作者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有何深义?
(以上三个问题由学生八人一组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的主旨,对学生的作答应鼓励,适当引导和肯定,适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教师小结]
问题2:"我"和"妻子"代表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而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问题3:从字表面上看,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怕有闪失,其实这个"形象"有深义,"我"和"妻子"是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辈,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一个家庭要承担责任,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作者把这一"形象"描写的郑重启事,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庄严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内容的学习,旨在加深学生对"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使命及珍爱生命的意识。)
五、迁移与创新
1.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 与课文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理由。
[教师因势利导]
 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范文呢?
[过渡]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较二文,体会散步的精彩之处。
 提示:可以从内容,人物形象,语言,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允许答案多种多样,举例说明)
(a)内容:
  《散步》比《三代》内容丰富,有深度,有景物描写;《散步》不仅抒发了作者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而且表达了对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的责任感、使命感,而《三代》则没达到如此深度。
(b)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各自的则重点有所不同:《散步》丰满, 《三代》重在动神态
(c) 语言
  《散步》中用了很多两两对称的整句,互相映衬,读来有味有情趣,有节奏感,而《三代》则没 有。
  《散步》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新、活泼、精美、深沉。而《三代》语言风格单一。
[教师小结]
  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多种写作 手法,为自己的文章添光加彩。
2、假如你是"我"的"儿子"或"妻子",面对我的决定,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写成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课后完成)
六、结束整节课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跟着唱,以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更深刻地体会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
板书设计 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