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备课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备课方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29 08: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备课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铜)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部分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4.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5.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2.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中: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与金属矿物、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置换反应等)、金属活动性顺序及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围绕金属的性质、冶炼、防锈蚀、回收与利用等内容呈现学习情境和素材,强调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获取信息,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本单元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系统研究和认识金属及合金的性质、冶炼、金属保护和用途等内容.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化学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内容,既能使学生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又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本单元金属材料的知识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但仅是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在物理科学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金属的知识,因此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学习合金的概念.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金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的视角上升到课题2学科的视角,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但条件不同,与酸反应但速率不同,接着又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设计实验的能力.接下来又从学科的角度上升到课题3社会的角度,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钢铁锈蚀、金属的污染等现象到金属的冶炼、防护、保护、回收等,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题1金属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许多日常生活用品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引入,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重点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由学生根据金属的性质讨论其用途,最后得出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第二部分介绍合金,通过实验与讨论比较合金与纯金属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得出合金的用途更为广泛的结论.为拓展学生视野,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很有前途的金属钛及新型高科技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金属材料对社会进步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表8-1、8-2,及实验8-1让学生知道合金的性能、用途的优越性.通过教材4页资料卡片及7页化学·技术·社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是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通过家庭小实验——淬火和回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也能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在大家熟悉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用途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大量的照片、资料介绍了地球上和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保护环境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突出的三个知识点: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在金属资源的保护这一知识点中,重点是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探究与讨论”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4.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培养学生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难点】
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2.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建议
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要让学生从金属的用途中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从耐高温、高强度金属材料的应用,学习合金的知识;从日常所见的钢铁锈蚀现象学习金属的防护.通过本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锈蚀和防护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训练,学会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课题1金属材料”的教学中,课前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由实物或事实入手,使学生认识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而引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基本问题驱动——对比实验——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做出结论——解释基本问题”的探究形式,探讨“为什么目前纯金属只有90余种,但由这些纯金属按一定组成和质量比制得的合金已达几千种?”这一基本问题,使学生认识物质组成的改变是其性能发生改变的重要依据.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和手段:通过家庭实验粗略感悟不同金属活泼程度不同.再通过教师的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比较得出几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借助第五单元学习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知识,引导学生完成铁与硫酸铜、铝丝与硫酸铜、铜丝与硝酸银、铜丝与硫酸铝的实验.通过归纳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并通过有关对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进行归纳,也可以结合课题2的复习和小结进行归纳.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通过展示金属矿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金属在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形态.通过介绍我国冶铁的历史,引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冶铁原理以及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可以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内容,鼓励、发动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如矿物标本、实物照片、图表、有关的文字描述等,可在课内外交流.通过展示生锈的图片及铁的锈蚀条件探究实验(此实验要在课前一周准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锈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方案,并进行实验,同时做好观察记录.然后由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的结果,并从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通过金属用途的图片及书中提供的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图片及其他途径得到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图片,增强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自然过渡到如何保护和回收废旧金属.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是一类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讨论这一类计算题的解法时,关键是归纳出解题思路: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是纯物质的计算,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可以视情况进行课堂练习,当堂讨论和评析一些错误的解法以及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单元有一个实验和三个探究活动.教材5页实验8-1建议变成学生的活动探究实验(分小组).请学生根据给定的不同材料,分别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小组交流汇报得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关于“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建议:课前发给每人一小条镁,让学生从家中找铝片、铜片和黄金(有条件)并用砂纸把金属打磨光亮(黄金除外),然后放在敞口的盒子中,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上课带来.通过不同金属光泽的变化,粗略感悟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再增补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
燃烧的实验,建议教师来做,需要氧气的量很大,再次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关于金属与酸的反应,要提醒学生,实验前要把几种金属表面的氧化膜用砂纸磨去,向装有金属的试管中倒酸时要注意加入金属的顺序,按铜?铁?锌?镁顺序加入,这样更便于观察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铜树和银花的实验,老师要课前准备好,分组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及反应的时间.
日常生活及生产中金属与酸及盐等物质接触(如船舶业、建筑业、家庭厨房中的金属锈蚀等)造成的锈蚀现象是不容忽略的.通过“探究铁钉锈蚀条件”实验,学生应能得出导致铁锈蚀的因素是:水、氧气同时存在.酸和氯化钠能使铁在氧气、水存在的环境中加速锈蚀.既得出了铁生锈的条件同时又体现出锈蚀的速度.
课时划分
课题1金属材料
1课时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2课时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课时
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1课时
单元复习教案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