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6 18: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明:(一)本试卷共六部分21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杨丽珍
一、识记积累(10分)
1、背诵默写(10分,每处1分)
(1)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4)问征夫以前路,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6)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7)春水碧于天, 。 (韦庄《菩萨蛮》其二)
(8)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9)臣生当陨首,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6题。(2-5题各2分,第6题6分,共14分)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管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侯吏,殷侯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节选自《晋书 列传第五十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亦复何恨 恨:怨恨 B.若遂不诣,祸必至矣 诣:拜见
C.不能共殄丑逆 殄:消灭 D.军次寻阳 次:驻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殷仲堪之镇江陵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①殷侯仁而无断 ②渔父莞尔而笑
C.①各还所镇,升坛盟誓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①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将欲何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必死之 B.引为功曹
C.文武无送者 D.大王来何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咨议参军。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准备生死与共,仗义相随。
B.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遵生以握手为名,将罗企生拉下马,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抓住罗企生不放,殷仲堪见罗企生借故不愿离开,就只身离去。
C.桓玄到了荆州,荆州人士都去拜他,只有罗企生不去。有人劝去,以免招致杀身之祸,被罗企生坚决地拒绝,后来桓玄杀害了罗企生。
D.罗企生明知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最终一定不会成功,但因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面对桓玄的强权依然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在文中得到了肯定。
6.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各3分,共6分)
①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
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6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工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但屡遭排挤
(1) “百种千般巧”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巧”字?请简要作答。(3分)
(2)本词上阕写道“道是天公不惜花”,而下阕却写“道是天工果惜花”,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 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好色的特点,使用美人连环计离间吕布与董卓,使吕布对董卓心生嫌怨,最后杀死董卓。
B. 诸侯联军共讨董卓,卓遣勇将华雄率兵至汜水关迎敌。此时,关羽尚为平原令刘备部下马弓手,刘备命羽出战华雄,袁术因其地位低下,肆意呵斥,但是袁绍却支持关羽出马,命为羽斟热酒一杯。羽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账提刀,飞身上马而去。众诸侯只听塞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正惊疑不定,关羽已飞马回到军帐中,将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C. 曹操回许都后又讨伐张绣,赶上麦子成熟的时候。于是下令大小官兵不许踩踏麦田。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曹操认为即使自己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D. 关羽得知刘备消息后,到相府辞别曹操,曹操假托有病,挂避客牌对其避而不见,张辽也托病不出。关羽无奈,只得留下信一封,辞别曹操。将曹操所赐金银,一一封在库中,分毫未动,汉寿亭侯之印挂在堂上。关羽喝退门吏,带上嫂嫂,去寻刘备。
E. 许攸劝袁绍夜袭许昌,袁绍不听。许攸夜投曹操。曹操依荀彧计谋,烧毁袁军乌巢粮屯,大胜。袁绍也去劫城,却中张辽之计,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四处溃散,袁绍父子仓皇北逃。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9.简答题 :任选一题作答 (5分)
(1)《三国演义》的开篇即是著名“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情节。
(2)请简述“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平 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1.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1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包利民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上士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疼得钻心的左臂,望着黑暗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
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艰难阶段。克利特和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挣扎在死亡边缘。
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生命气息,处处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
他讨厌这场战争,当初也是被迫当兵,此刻他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向前走,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准备给自己一枪时,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确实是有点火光!
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原来是一片墓园,有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映得心里暖暖的,令他想要落泪。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他在烛光中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一行字:尼 科拉夫之墓,然后起身,大步向远处更深的黑暗走去。
20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回想起那场战争,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如果没有那支蜡烛,他的生命早就冻结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所以他一直牢记着那个名字——尼 科拉夫!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
带着诸多的疑问,他重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克利特在莫斯科城外几度寻找,却不见那记忆中的墓园。不过他并没有死心,莫斯科的远郊近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终于,他在一个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尼 科拉夫的墓,依然是那个小小的墓碑,依然有一支蜡烛插在墓前,却并没有点燃。而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陵园的看守者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有人送来很多蜡烛,嘱他每逢夜晚就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
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从而得知了尼 科拉夫的故事。尼 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那时莫斯科的夜晚却有一所房子里还亮着灯,那就是科拉夫的家。
科拉夫当时36岁,未结婚,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即使睡着了,也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但蜡烛随处可以买到,所以科拉夫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黑暗,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
终于,在一个夜晚,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闪耀着蜡烛的光芒。科拉夫被人们葬在荒僻的东郊,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
那个送蜡烛的人对克利特说:“科拉夫的一支蜡烛,点亮了整个莫斯科,也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
克利特说:“不,他的蜡烛还点燃了一个德国士兵冰冷绝望的心,我相信,它终将点燃这个世界向往和平的心!”
克利特回国以后,将这个故事传播开来。从此以后的每个夜晚,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崭新的黎明来到。 (摘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4. 本文环境描写并不多,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请简要说说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从此以后的每个夜晚,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崭新的黎明来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通过这篇小小说,你得到哪些启示?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1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2011福建高考题)
从荧__①__(píng)到银幕,从歌剧院到博物馆,从舞台到广场……几年五一假期,文化市场分外火爆,既有演唱会这样的新时尚,又有免费演出等惠民之举。_②_ 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掩饰不了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不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有文化落差,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所能享受的文化服务也有不小差异。因此③ ,如果坚持文化的惠普性④?我们在欢呼成绩的同时⑤_,还需冷静思考的⑥_。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3)文中③--⑥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1分)
答:第______ 处(只填序号),改为______
19. 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0字以内)(3分)
本报讯 母亲节前夕,一位姓陈的女士突然收到10岁女儿的来信。在信中,火辣的歌词着实让陈女士温暖了一回。
昨日下午,陈女士向记者展示了这封独特的祝福信:色彩鲜艳的图案和文字装满了整页白纸,其中最火辣的就是摘自流行歌曲的表白语:“今生因你痴狂,此爱天下无双!”“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爱人,是我的牵挂!”信纸的一角,机灵的女儿也没忘了“顺便”检讨一下半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
女儿称,劳动节和母亲节连着到来,她便想出这种特别的方式来感谢母亲。她还拿出自己一直舍不得用的压岁钱,为妈妈买了一束漂亮的康乃馨。
20.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
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六、写作(70分)
21. 我们经常说“沉默是金”,仔细想想,“沉默”的内含极其丰富,其寓意也发人深省。比如,对于思想者而言,“沉默”可能是胸中正酝酿着真知;对于无聊者来说,“沉默”可能意味着脑中一片空白。失败者说,“沉默”是卧薪尝胆;成功者说,“沉默”是谦逊淡泊。还有人说,自省者“沉默”,奋进者亦“沉默”。而有时,“沉默”是一种支持,“沉默”亦是一种纵容……
那么,你对 “沉默”有怎样的理解呢?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
芗城中学11-12上学期高二年语文科期末考参考答案
一、1. (1)三顾频烦天下计(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洞庭波兮木叶下(4)恨晨光之熹微
(5)鹿门月照开烟树(6)举杯断绝歌路难 (7)画船听雨眠 (8)落霞与孤鹜齐飞
(9)死当结草 (10)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一)
2.A恨:遗憾
3.C(3分) A.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助词,凑足音节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C.都和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短语  D.连词,“来”,表目的/连词, 因为
4.D宾语前置
5..B(3分) “殷仲堪见罗企生借故不愿离开”错,应该为“殷仲堪看到罗企生没有办法挣脱”
6.(1)因为被弟弟强力牵制,最终我不能追随他或因为我的弟弟凭借着强力控制我,最终没能让我追随他(仲堪)(赋分点:见制:控制我,1分;遂:终于,最终,1分;我从:让(使)我追随他(仲堪),1分。共3分)
(2) 我自己悲伤力量薄弱,不能铲除凶逆,遗憾自己死得太晚了。(赋分点:伤:悲伤,1分;翦:铲除、道歉,1分;恨:遗憾,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罗企生字宗伯,是豫章人。多才多艺。最初任佐著作郎,殷仲堪镇守江陵时,推举他做了功曹。企生多次升官,直至担任武陵太守。企生还没到武陵就职,桓玄就攻打殷仲堪,仲堪又让企生担任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断,企生很担心他,对弟弟遵生说:“殷侯仁义但没有决断,事情一定不会成功。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天意,我应当与他同生死。”仲堪果然败走,文武官员中没有人送他,只有企生跟随着他。路过企生家门口,遵生说:“作这样的分离,怎么可以不拉拉手 ”企生调转马头伸出手,遵生有力气,就把企生从马上拉下来,对他说:“家中还有老母亲,你想要到哪里 ”企生擦着眼泪说:“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为它而死。你们奉养母亲不失为子之道,一家中有忠有孝,又有什么遗憾!”遵生把企生抱得更紧。仲堪在路边等待企生,企生远远地喊着:“我与你同生死,请等我一会儿。”仲堪看到企生没办法挣脱,就鞭打着马离开。
桓玄到了荆州,各方士人没有不去拜见的,唯独企生不去,却帮忙经营管理着仲堪的家。有人对他说:“桓玄性情猜疑残忍,没有抓你确实对你有义,假如你竟不去,祸害一定会降临。”企生严正地说:“我是殷侯的属官,殷侯把我当作国士对待,因为被弟弟强力牵制,最终我不能追随他,不能一起消灭丑陋的逆贼。招来如此失败,我还有什么颜面向桓玄求生呢!”桓玄听到这些话很生气,然而他一向对待企生优厚,先派人对企生说:“假如向我道歉,我自然会放了你。”企生说:“我作为殷荆州的官,殷荆州逃亡,生死未定,我又有什么颜面道歉!”桓玄立即把企生收入监牢,派人问他想说什么话,企生回答说:“文帝杀了嵇康,嵇绍成为晋朝忠臣,我向你请求留下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玄答应了他。桓玄又让人把企生带到面前,对他说:“我对待你很优厚,为什么背离我 现在你该死了!”企生回答说:“你从晋阳起兵后,军队驻扎在寻阳,各路人马一起奉王命,各自回到自己所镇守的地方。大家升坛盟誓,但你(盟誓时喝了血酒)嘴边的血迹未干,就生出奸计来。我自己悲伤力量薄弱,不能铲除凶逆,遗憾自己死得太晚了。”于是桓玄就杀害了他,当时企生三十七岁,大家都哀悼他。在这之前,桓玄把一件羊羔皮衣送给企生的母亲胡氏,等到企生遇害,当天,胡氏就烧掉了这件皮衣。
(二)7.(1)姿态之巧:花瓣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鲜艳娇媚;精神之巧:“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和谐一致。(一点1分,共3分)
(2)上阕“道是”是扬,下阕“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扬抑之间,流露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3分)
三、
8. B E(B袁绍当时也看轻关羽,为关羽斟热酒的是曹操。 E是许攸送曹操烧毁乌巢粮屯的计谋。)(选对一个得3分,全对5分)
9.(1) 要点: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召募义兵。(1分)刘备、张飞、关羽看榜时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于是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2分)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3分)
(2)要点:为防曹操谋害,刘备下处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1分)一日,曹操忽请刘备饮酒。两人煮酒对饮,展开论英雄的对话。曹操在对刘备所指的英雄一一否决后,指称自己和刘备为英雄。(2分)刘备闻言失惊落筷。时值雷声大作,刘备忙借惧雷来掩饰失惊情状,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2分)
10. (1)C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
(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1分)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2分)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考生若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答案的要求。
四、
(一)11.B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12. C(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13. A(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
(二)
14.本文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1—3自然段,表现了克里特当时处境的艰难,为后文写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做铺垫,从而突出了蜡烛给他的巨大力量。(2分)
15.“蜡烛”是这篇小小说的叙事线索。小说先写克利特在绝望中因为“蜡烛”而奋起的经历,并由此引出科拉夫在战争中用“蜡烛”点亮苏联人希望的感人故事,最后通过克利特的行为赋予“蜡烛”以象征意义,升华主题。(4分)
16.科夫拉的一支蜡烛不仅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还点燃了克利特冰冷绝望的心,它是希望的象征。小说让克利特传播科拉夫的故事以及每晚点亮蜡烛的情节实际上赋予了“蜡烛”以“和平”的意义,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4分)
17.(1)战争是一种灾难,人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2)要有顽强的毅力,不能轻易的放弃活下去的信心。(3)人要学会感恩。(4)精神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5)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5分)
五、
18、【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解析】①为看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②为转折关系,填写“然而”或“但是”最合适。④其实是陈述句,使用问号是错误的。
【答案】(1)屏(2)然而(但是)(3)第④处,改为,(逗号)
19、新闻标题必须涵盖文章内容,且要醒目。给新闻拟标题时应抓住导语和关键词语,注意语言简洁精炼,同时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但要抓住包含对象、事件等关键信息。
示例:母亲节——10岁女孩用火辣歌词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对即可)(3分)
20、我梦想,登上巍峨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我梦想,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察“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五、21、作文 评分参见2011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