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前仿真模拟卷 (学生版+教师版)部编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前仿真模拟卷 (学生版+教师版)部编版(五四学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9 17:28:39

文档简介

六下语文期中模拟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屋舍/舍弃
张贴/字帖
起哄/哄堂大笑
B.风筝/挣扎
急遽/急剧
到家/翻箱倒柜
C.睡觉/觉醒
埋头/埋怨
模板/一模一样
D.严峻/英俊
咽喉/哽咽
薄雾/如履薄冰
C。A.shè/shě,tiē/tiè,hòng/hòng;B.zheng/zhēng,jù/jù,dào/dǎo;C.jiào
/jué,mái/mán,mú/mú;D.jùn/jùn,yān/yè,bó/bó。
2.下列加点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书籍
明媚
元宵节
精兵减政
B.慈祥
吓唬
默书簿
能歌善舞
C.耽搁
收敛
糖瓷碗
伶伶俐俐
D.依偎
剥削
乱篷篷
绕有趣味
B。A.“精兵减政”—“精兵简政”,C.“糖瓷碗”—“搪瓷碗”,D.
“乱篷篷”—“乱蓬蓬”,“绕有趣味”—“饶有趣味”。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_____没有饺子吃,_____必须买杂拌儿。
(2)我_____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3)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的_____、价值的涵养。
A.虽然
但是
觉察
传递
B.即使

觉察
传承
C.即使

观察
传递
D.虽然
但是
观察
传承
B.
4.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
目不转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目不转睛: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
(2)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5.古诗词默写。(8分)
(1)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3)《迢迢牵牛星》中表现两人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以言志,很多诗人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谦《石灰吟》)表达出诗人毫不畏惧,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竹石》)表现出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
(1)乡音无改鬓毛衰。(2)胜日寻芳泗水滨。(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名著阅读(4分)
逆境中有坚持。请从《鲁滨逊漂流记》中简述一个能体现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故事。
示例:鲁滨逊用沉船的桅杆、木板等做了木排,把船上的物品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以野味为食,渡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后来,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铲子、筛子,加工面粉,成功烘出了面包。他捕捉并驯养山羊,让其繁殖。他还制作陶器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虽然这样,鲁滨逊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河南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在中国历史上书写的光辉的篇章,是历史前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发展地区。全省拥有四大古都:安阳、开封、洛阳、郑州;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间”历史建筑群。深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化古迹,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光临。这也是河南旅游业的主要优势之一。除了悠久的文化古迹之外,河南境内不仅拥有绵延的高山,也有波澜的丘陵,还有开阔的平原,地形构造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壮丽多彩。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雄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丰富的地理地形,大力发展以“老家河南”为主题的根亲文化,制作“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形象宣传片,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知名的重大活动,河南省旅游品牌形象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结合材料,请说一说河南旅游发展的优势有哪些。(3分)
深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壮丽多彩;注重宣传,提高知名度;举办多种活动,扩大影响力。
(2)为宣传“老家河南”的旅游主题,有人为此设计了一个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5分)
标识由图案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案在上,文字在下。图案主体形象为河南出土文物——甲骨。整体形象由九片甲骨组成,代表九州,中国仿甲骨文的“中”字,为“中州”代表河南。标识外围的弧代表黄河,形象采用中国传统书法的笔触形式,呈环抱形。文字由“河南旅游”及其英文组成。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腊八粥
沈从文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8.阅读课文,梳理情节,仿照示例,用二字词语概括各个情节的主要内容。(2分)
盼粥
猜粥
吃粥
9.八儿想象锅中的的腊八粥原料已经处于怎样的状态了?(请用原文回答)(2分)
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
10.按照要求,赏析下面语句。(4分)
(1)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从炼字角度)
“有声无力”,本义是无精打采,这里形容锅中腊八粥发出的声音,表现出八儿听到妈妈的回答后有点儿失望。
(2)“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从描写角度)
语言描写,通过描写八儿分粥,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希望可以吃到更多腊八粥的强烈愿望。
11.文章开头段有何作用?(4分)
表现出人人都喜欢腊八粥,描述腊八粥的美味,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做了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4分)
勤劳,母亲花了很长时间为家人熬制腊八粥;慈爱,面对八儿的无理分粥,母亲随声附和,抱起八儿看粥,捡了一枚很大的赤枣给八儿,表现出了母亲对八儿的慈爱。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簌簌衣巾落枣花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别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作者:吴继红,《河南日报》2020年06月05日)
13.“我”家出现变故后,围绕着“我”发生了哪些事情?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奶奶一病不起,家里困难,“我”面临辍学的危机;
(2)“我”本想就退学之事与父亲据理力争,没想到父亲鼓励“我”好好上学;
(3)在全家人的帮助下,“我”终于考上大学并顺利完成学业;
(4)“我”工作后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父母却相继离世。
14.请说一说第五段有何作用。(4分)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于枣花的描述;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15.品读文中画线句,请用第一人称补写出“我”的心理活动。(2分)
爸爸,没想到您会这样说,我还以为您会劝我退学……您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考上个好大学,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16.联系全文,请说一说本文标题的妙处。(4分)
引用诗句,增强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文章主要事件发生的环境,暗示文章内容与枣花相关;渲染美好的氛围;是作者思乡念亲的情感触发点。
三、古诗文阅读(12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国之善弈者也。(擅长)
B.虽与之俱学。(一起)
C.为是其智弗若与。(像)
D.非然也。(这样)
C,“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若”意思是“比”。
18.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思援弓缴而射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诲。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却一心以为有大鸟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20.读了这篇文言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校园也因为你们的回归焕发生机,一扫冬日的寂寥,竹柏青青,桃花点点。辛勤的园丁,勤奋的学子,书声琅琅,身姿矫健……美丽的校园春意盎然。
请以“校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进入初中伊始,我们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在小组中我们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经过一学期,相比各位在小组中收获颇丰,请以“在小组中,我学会了____________”(团结、合作、自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看粥
分粥
试卷第1页,总3页六下语文期中模拟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屋舍/舍弃
张贴/字帖
起哄/哄堂大笑
B.风筝/挣扎
急遽/急剧
到家/翻箱倒柜
C.睡觉/觉醒
埋头/埋怨
模板/一模一样
D.严峻/英俊
咽喉/哽咽
薄雾/如履薄冰
2.下列加点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书籍
明媚
元宵节
精兵减政
B.慈祥
吓唬
默书簿
能歌善舞
C.耽搁
收敛
糖瓷碗
伶伶俐俐
D.依偎
剥削
乱篷篷
绕有趣味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_____没有饺子吃,_____必须买杂拌儿。
(2)我_____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3)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的_____、价值的涵养。
A.虽然
但是
觉察
传递
B.即使

觉察
传承
C.即使

观察
传递
D.虽然
但是
观察
传承
4.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
目不转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词默写。(8分)
(1)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3)《迢迢牵牛星》中表现两人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以言志,很多诗人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谦《石灰吟》)表达出诗人毫不畏惧,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竹石》)表现出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
6.名著阅读(4分)
逆境中有坚持。请从《鲁滨逊漂流记》中简述一个能体现人物坚持不懈精神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河南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在中国历史上书写的光辉的篇章,是历史前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发展地区。全省拥有四大古都:安阳、开封、洛阳、郑州;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间”历史建筑群。深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化古迹,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光临。这也是河南旅游业的主要优势之一。除了悠久的文化古迹之外,河南境内不仅拥有绵延的高山,也有波澜的丘陵,还有开阔的平原,地形构造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壮丽多彩。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雄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丰富的地理地形,大力发展以“老家河南”为主题的根亲文化,制作“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形象宣传片,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知名的重大活动,河南省旅游品牌形象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结合材料,请说一说河南旅游发展的优势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宣传“老家河南”的旅游主题,有人为此设计了一个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腊八粥
沈从文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8.阅读课文,梳理情节,仿照示例,用二字词语概括各个情节的主要内容。(2分)
盼粥
猜粥
吃粥
9.八儿想象锅中的的腊八粥原料已经处于怎样的状态了?(请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照要求,赏析下面语句。(4分)
(1)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从炼字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从描写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开头段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簌簌衣巾落枣花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别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作者:吴继红,《河南日报》2020年06月05日)
13.“我”家出现变故后,围绕着“我”发生了哪些事情?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奶奶一病不起,家里困难,“我”面临辍学的危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工作后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父母却相继离世。
14.请说一说第五段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品读文中画线句,请用第一人称补写出“我”的心理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全文,请说一说本文标题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12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国之善弈者也。(擅长)
B.虽与之俱学。(一起)
C.为是其智弗若与。(像)
D.非然也。(这样)
18.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思援弓缴而射之。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了这篇文言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校园也因为你们的回归焕发生机,一扫冬日的寂寥,竹柏青青,桃花点点。辛勤的园丁,勤奋的学子,书声琅琅,身姿矫健……美丽的校园春意盎然。
请以“校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进入初中,我们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在小组中我们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经过一学期,相比各位在小组中收获颇丰,请以“在小组中,我学会了____________”(团结、合作、自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