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 (北京) 一年级上册美术 第10课 勤劳的小蚂蚁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 (北京) 一年级上册美术 第10课 勤劳的小蚂蚁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4-29 20: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勤劳的小蚂蚁》
课型
新授课□ √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勤劳的小蚂蚁》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0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他是继《找妈妈》之后的又以生命主题的内容,是对“基本形概括”这一方法进一步学习,同时又与下一课《昆虫一家》同为昆虫题材的学习内容。因此本课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设计了5个板块。第一板块“我的发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知蚂蚁的基本结构;第二板块“我来体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蚂蚁的动态;第三板块“我能创新”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丰富画面情节;艺术实践板块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通过自我评价板块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本课以美术新课标的价值理念为指导思想,重在对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由“初步感知、深入探究、创作实践与展示评价”四大教学环节组成,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视听体验和模型观察中认知小蚂蚁的结构,在图片观察、动作模仿、图形拼摆中探究小蚂蚁的动态,在小组合作中运用贴和画的方法进行创作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团结的精神文化价值。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能力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教材《图形变变》一课中学习过基本形的知识,并在《可爱的家》《找妈妈》等课中有过多次的实践练习,学生会用各种形状概括简单物象。前测中也证明大多数孩子能够具备这项能力。
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年级27班36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还存在如下问题:
1.对蚂蚁身体的结构不清楚。有的同学画两部分,有的画了四部分,五部分。有一半的同学对蚂蚁有几条腿,长在什么位置存在疑问。有个别同学还忽略了触角的存在。
2.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出学生表现的蚂蚁动态单一,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把蚂蚁画的特别小。
3.有的同学添画了表情,说明有用拟人的方法表现的意向,但是表情单一。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蚂蚁的基本结构及生活习性,学会用拟人的手法画出蚂蚁的动态。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直观演示、创设情境、讨论交流、练习等方法,掌握蚂蚁的创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学习蚂蚁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小组创作中感悟团结合作的精神力量。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蚂蚁的基本结构及生活习性,学会用拟人的手法画出蚂蚁的动态。
教学难点:生动有趣的动态表现。
5.学习评价设计
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他具有更宽松、更自由的特点。在学习评价时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1)过程性评价:
◆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积极主动。
◆是否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参与活动是否井然有序。
(2)作品评价:
◆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更多的自问与自我反思:我的优点和不足分别是什么?我掌握了什么?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会对自己原有知识进行重组,确立新的目标,出色的表现自己。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520065306705将“蚂蚁工坊”放置在教室供学生观察。
通过观察了解小蚂蚁的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感兴趣的学生主动学习,了解更多的蚂蚁小知识。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一年级学生多关注生活,提前增长知识。
环节一:播放视频 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1
1.通过谈话引出并板书:小蚂蚁
2.播放自己录制的“蚂蚁工坊”视频。
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视频,回顾这几天了解到的知识,引出课题。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自制视频,引发孩子切身回忆与思考,感受蚂蚁的团结与勤劳,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观察分析 认知结构
教师活动2
出示蚂蚁仿真模型,设置问题情境。
(1)蚂蚁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
(2)蚂蚁的各部分分别能用什么形状概括?
(3)关于蚂蚁的腿和触角你有什么发现?
2.反馈学生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究、问题。
2.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概括身体形状,明确结构;追问大小关系,引导细致观察;通过足的数量和生长部位,触角的形状、长短等细致观察,抓住蚂蚁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概括、对比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并为下一节课不同体态昆虫的表现奠定基础。
环节三:创设情境 探究动态
教师活动3
1.找一找
(1)小蚂蚁的躯干能动吗?哪些部分动?是可以前后动还是左右动,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以往情境的回忆。
(2)扭动身体,感受自身躯干的动态变化。然后出示俄罗斯摄影师Andrey Pavlov的微距摄影作品,观察小蚂蚁的动态变化。

摆一摆
老师在白板上拼摆动作。

看一看
(1)播放微视频。
(2)教师参照背面人物动态照片现场示范。
4.练一练
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用拼摆加添画的方式创作生动的蚂蚁形象。
展示过后请同学们将小蚂蚁图片贴到准备好的头饰上。
学生活动3
(1)生回忆已有生活经验。
(2)跟随老师扭动躯干,观察照片找出答案。
2.
(1)学生猜一猜是哪一小蚂蚁。
(2)学生尝试到白板上拼摆动作。
3.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肢体动态的表现。(2)教师作品与实物模型对比,从而引出“拟人”这一表现方法。

4.
参照真实蚂蚁及人的动态照片或通过联想创作一只生动的蚂蚁形象。

展示、粘贴蚂蚁形象,并将粘贴好的头饰带到头上。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找一找”环节发现蚂蚁通过扭动关节带来肢体的动态变化;通过“摆一摆”的环节将现实动作转化为平面作品中的动态;通过“看一看”在微视频中学习蚂蚁肢体动态的表现进而引出拟人的方法;通过“练一练”环节,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巩固知识。本环节打破了老师一个人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师生互动,在轻松愉悦的的环境中探究新知,突破重难点。
环节四:故事联想 丰富情节
教的活动4
老师请一只小蚂蚁寻找准备好的巨型西瓜道具。
学的活动4
(1)开动脑筋,想办法搬回家。
活动意图说明: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丰富故事情节。
环节五:艺术实践 放飞想象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联想,运用贴和画的形式表现勤劳的小蚂蚁。
要求:动态生动,故事有趣。
环节六:展示提高 评价拓展
教师活动6
1.组织师生一起欣赏学生的作品。
2.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3.将作品变身绘本书。
4.出示蚂蚁相关的绘本,让同学们课下互相传阅。
学活动6
1.把作品贴到作品展示区。
2.自我介绍作品——以画中小蚂蚁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故事。
互评——推荐动态生动,故事情节有趣的作品。
师评——从作品和创作过程两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意图说明:
展示、评价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发展图像识读能力。知识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1839595287655勤劳的小蚂蚁
勤劳的小蚂蚁
7.板书设计
437515241935结构
结构
3054985112395147383586995
455295671195情节
情节
455295186055动态
动态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重视美术教学的愉悦性,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造型的快乐。
(2)利用各种自制教具,创设丰富的情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
(3)通过自制微视频拉近与学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的更直观,老师教的省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