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9 14:2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四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孟子的文章及其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单元内容包括:《王好战,请以战喻》、《王何必曰利》、《民为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人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高二学生在学习必修五本书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思辨能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源于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开启了上下团结、万民一心的人和局面。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含有对君王的某些政治特权的认同,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业。但是,它也表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的精神发扬光大。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具备疏通文意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已经学习了必修五本书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那么理解文意难度不大,但是对于孟子的思想了解的不够透彻,为了进一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生生探讨、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把握孟子的思想,探讨孟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读懂文章大意,概括语段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3、合作探究孟子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4、通过课堂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点。
2、反复朗读,读懂文章大意,概括语段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3、合作探究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学习,理解古人的仁人之心和高尚人格,表达一种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体会孟子的行动着的精神,启发学生落实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读懂文章大意,概括语段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合作探究孟子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由朗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学生集体朗读第二、四自然段,回答《醉翁亭记》的核心内容:太守之乐。欧阳修沉醉于太守之乐,范仲淹牵挂着庙堂之忧,他曾经这样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传统士大夫眼中的“仁人之心”和高尚人格,让我们沿着历史之河逆流而上,这种“仁人之心有一个闪耀不息的源头,它就在孟子那儿。”
即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庄暴见孟子。
(二)检查预习:
1、小组上台展示:
文言知识点:字音、释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翻译
2、教师补充被动句类型:
⑴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
???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用“见”“见……于……”表被动
???
见陵之耻除矣。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5)动词本身表被动。???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王之蔽甚矣!
(三)
朗读课文、概括内容、总结写法
1、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概括文段内容。
孟子由谈音乐转而谈娱乐,与齐宣王主要交流“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这一问题。文段内容:与王言乐
2、通过概括文段内容,得出了什么观点?
与民同乐
3、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观点?
对比论证、假设论证
(四)分析写法,结合语段内容,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分析论证对比的论证方法
1、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关对比的句子
2、学生回答有关对比的句子,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
①(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
③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④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⑤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3、教师提问:对比论证的好处
4、学生回答:运用对比揭示矛盾,阐发观点
(五)再读课文,教师总结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与民同乐”
思想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目的是推动封建王业,也表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这种思想与民贵君轻的理念一脉相承,开启了上下团结,万民一心的人和局面。古代君王若能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老百姓归附如水之就下,君王定能王天下。
(六)合作探究: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1、春秋战国,诸侯连年征战以期获得土地,劳民伤财在所难免,与民同乐等于空想
2、与民同乐会暂时缓和矛盾,但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老百姓的痛苦之上的,他们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与民同乐等于空想
(七)拓展延伸:1、《苏东坡传》记载了这样的事情(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对东坡的了解,加深对与民同乐的认识)
苏东坡在黄州时给一位太守送行,临行时嘱托:为太守成功之道在于“使民不畏吏”。苏东坡本人不但做到“使民不畏吏”,更是成为了整个大宋王朝乃至于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最具亲和力、最为百姓所喜爱的官员。他一生为官四十余载,官职大至一方太守、翰林学士,小至穷乡僻壤间的团练副使,可每到一处皆为百姓所喜爱所追捧,至今仍为当地妇孺喜闻乐道。
风翔是苏东坡为官生涯的第一站。时遇大旱,乡间百姓忧心如焚。只是签判职位的苏东坡又是写祈雨文,又是亲自出城迎“龙水”,终得普降甘霖,欢声遍野。林语堂接着这样写道:“但是最快乐的人却是诗人苏东坡。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后人每每诵读这篇《喜雨亭记》,亦会被苏东坡的与民同乐所感染。当他真正当上太守成为一方父母官,他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州任上,蝗灾大盛,他救济饥馑,收养弃婴;徐州任上,黄河泛滥,他亲上城墙护守,修建堤坝,挽救了全城百姓的性命;杭州任上,他疏浚河道,修建苏堤,解决全城百姓的供水问题。
2、学生发言,结合《赤壁赋》谈谈苏轼的情怀与胸襟
3、北宋时期,苏轼是亲民爱民的好官,在今天,我们周围也有这样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好官,教师出示图片
(八)课堂练笔:我手写我心
学完本课,谈谈你对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认识。
(九)结束语:孟子的智慧彰显着一种仁人之心和高尚人格,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立当下之世,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熠熠生辉,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十)作业布置:
阅读《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的语段,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十一)板书设计:
教师出示:
仁人之心
学生板书: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翻译
正音
内容:
与王言乐
观点:
与民同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