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
你耗尽一生为万物寻找对仗 可你自己的下联是谁?
在那个喧闹而热爱偶数的朝代
你是唯一孤独无匹的事物
帝国的秋阳斜照着你的落寞
你一旦开始追忆
历史只好一片惘然……
一个汉语的幽灵
独自穿行于平平仄仄的迷宫
千年之后,世界从你的梦中醒来
伸了个懒腰
决定不再押韵
《夜读李商隐》节选
林东威
知人论世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一言蔽之“典蕴幽婉”。其诗多忧心国运、亦多抒写怀才不遇,感伤之作。他善用比兴,色彩瑰丽,精于用典。
锦瑟
典故一:庄周梦蝶
一日,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他不禁纳闷:不知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化用这一典故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典故二: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后国君昏庸,百姓痛苦,杜宇忧郁而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怆、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此联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典故三、四:鲛人泣泪、暖玉生烟
诗歌内容(诗眼:思华年)
??
(首联)起: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承: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转: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合: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常见的几种:对《锦瑟》的 解读: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恋人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恋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自伤身世)
??
一首《锦瑟》诗,一道千古谜。历来无人能解,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伉俪情深】?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得爱情。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虽然王茂元家有权有钱,但李商隐却是有独立精神的文士。他与王氏婚后过着清贫生活。他婚后五年,岳父病逝,夫妻俩清贫自守。
为着功名与生计,李商隐一次又一次离别爱妻。他随郑亚远赴幕职一年。又赴卢宏止武宁节度使府为判官,待到大中五年春夏间罢幕归京,王氏已病死,可怜其妻死前,夫妻两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
李商隐 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亡妻,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直到四十六岁,壮年时即郁郁而殁。
锦瑟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
【悼亡说】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受李党王茂元厚爱而招为女婿。
一脚踩入了牛、李两党斗争的政治漩涡,在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46岁时死在荥阳。
【自伤身世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五十弦”也暗指诗人年龄。
“无端”二字写出作者内心无限的愤懑,功名未就,岁月蹉跎。
诗人自伤政治上的失败,爱情的忧思,双重苦痛,引起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马嵬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且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 756年6月,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李商隐却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抒写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进而讽刺现实政治,以古鉴今。
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途经马嵬,远望杂乱地长着灌木丛和荒草,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马 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怀古咏史诗
一、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二、常见意象
1.前代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
2.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华清宫、新亭、马嵬等
3.历代名人的故居、陵墓、葬坟等
4.特定的历史朝代
5.其他
三、常见情感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借用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四、常见手法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用典(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3.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4.虚实相生。一般与对比手法结合使用。
5. 衬托:临古迹抒怀,悲景衬悲情。
五、语言特点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衬托(反衬)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