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2.思考与探究这一精神对现实的意义。
要
点
题解与背景
01
03
02
现实的意义
见 与 隐
《知》 · 壹
题解与背景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知道
其:代词 它,具体指什么?
不可:不可能实现
而:却
为:做
之:代词,具体指前面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孔子的政治理想:希望实现德政,实现礼治。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代解读:
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他是个堂吉诃德。” ——北大教授 李零
这就是孔子的“迂劲”, 这也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李泽厚《论语今读》
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的无奈
走进课文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乱世)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到处)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无道)
春秋时期是个以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 ,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年代。统治者各阶层欲望的膨胀和利益的追求导致无视宗法,颠倒伦理,奢侈腐化的行为;上行下效,道德混乱。
走近背景
《知》 · 贰
见与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楚狂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见与隐
晨门
知其不可而为之
长沮桀溺
是知津矣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荷蓧丈人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见与隐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楚狂
荷蓧丈人
桀溺
孔子下 欲与之言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孔子行道受阻,终身无怨无悔,即便是有怨,要么独叹以宣泄,要么击磬以流露。选择济世,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接舆、长沮 桀溺、荷蓧丈人,或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或重视长幼之节,独善其身;选择避世,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孔子与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见
隐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
——圣人
社会现实的认识、担忧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不可行,而不动摇,孔子肩负的是天下,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伟大的担当情怀!而这些隐者们,他们在归隐的同时,仅仅是独善其身。?他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鲍鹏山
《知》 · 叁
现实的意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 天与未来。
——王蒙《悲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现实的意义
面对楚国昏暗的政局,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
面对天下已定的大局,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
现实的意义
面对大势已去的南宋,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
面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的谭嗣同……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现实的意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论语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