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着
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蘋。
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反气,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
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池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
生气远出,不着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
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竹,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屧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往,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
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
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
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
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
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古诗类别
包括的诗歌种类
古体诗
汉魏乐府
南北朝民歌
六朝文人诗
杂体诗
古风(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所写的诗歌)
近体诗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秋兴八首(其一)
他乡村树似吾乡,秋煞天涯断肠人
诗歌中的秋天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诗歌中的“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一般地,在文学作品(诗歌作品)中:
东风——春天
南风——夏天
西风——秋天
北风——冬天
一般地,在文学作品(诗歌作品)中,秋天代表:
伤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叹时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
(史达祖《玉蝴蝶》)
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
[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赵孟 《岳鄂王墓》)
诗歌鉴赏
第一步:知人论世
知人: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论事:唐太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
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 兴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出句
对句
秋 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第二步:精析意象
首联共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
给人什么感觉?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寒冷
被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
阴森萧瑟
露冷枫丹,万物萧瑟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烘托作者低沉心境。
颔联共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
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
塞上风云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大浪连天涌起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第三步:分析手法
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以景起兴 融情于景
通过一系列萧索的意象,向我们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又阔大的意境。景中含情,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意境
手法
情感
意象
尝试:精析意象
颈联写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深意?
菊
泪
舟
故园
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
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乡,不免伤心落泪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抒发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通过寒秋傍晚,白帝城中的刀尺声和捣衣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再造萧瑟寒冷的意境,由景生情,引发诗人的浓浓怀乡情。
意境
手法
情感
意象
通过……,营造了……的意境。手法,寄托了诗人……的情怀。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愁。
尝试:分析手法
1、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一语双关——颈联
3、烘托——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景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景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萧瑟 凄凉
雄浑 壮丽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情
深入分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杜甫带着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主旨总结
本诗描绘了
烘托出
抒发了
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氛围
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直击高考
☆羁旅思乡诗
一、常见标题
标题中常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冬至、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二、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落叶、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三、常见情感
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四、常见手法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哀情)。
3.侧面落笔、对写。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落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至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4.虚实相生。因梦引思,由忆触情、见景思归。
五、语言特点
1.质朴清新。
2.苍凉低沉。
3.浑厚悲凉。
4.深沉委婉。
意境
手法
情感
意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背景:这首诗写于804年(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33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2日或23日。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义。而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注释: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④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B.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C.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D.本诗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运用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或:请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B.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C.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D.本诗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运用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或:请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意境
手法
情感
意象
C
登高
一枝一叶一世界,一喜一悲一啸吟
登高
一节自主探究课
鉴赏诗歌需要做的三件事情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二、置身实景,缘景明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诗人生平与写作背景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语言风格
第一步:知人论世
已知人,直接论世: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意象精析
写景视角变化
象征
韵律
修辞
情景相融
诗歌结构
人物形象
情感
诗眼
起兴
对仗
形、声、色、态
意境
手法
情感
意象
完美地总结诗歌
(注意不要将感情单一化)
穷困潦倒、年老多病
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自伤身世、漂泊流离之苦
老病孤愁的悲哀
久客孤独
悲秋苦病、壮志不酬
离乡万里、人在暮年
国难家愁
登高——抒怀
咏怀古迹(其三)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昭君出塞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青冢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聚焦高考
☆怀古咏史诗
一、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二、常见意象
1.前代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
2.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华清宫、新亭、马嵬等
3.历代名人的故居、陵墓、葬坟等
4.特定的历史朝代
5.其他
三、常见情感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借用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四、常见手法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用典(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3.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4.虚实相生。一般与对比手法结合使用。
5. 衬托:临古迹抒怀,悲景衬悲情。
五、语言特点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鉴赏人物形象
——“两要”“三抓”鉴赏人物形象
一、两要
1.要区分形象
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区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要知人论世
回顾平时对作者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政治主张的了解,可以初步断定人物的形象特征。
二、三抓
1.抓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群山万壑”,侧面烘托王昭君的超凡不群、高尚伟大的形象。
2.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春风面”三个字,通过肖像描写,写出王昭君的美貌。
3.抓意图,注意联想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
何种形象
何种特点
何种意义
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多种性格和形象身份
结合诗歌分析特点,引号引之再析,切忌以译代析
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标准化答题
☆人物形象答题术语积累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形象类型
教材链接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赠汪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爱恨情长、感时伤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出句
对句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起 承 转 合
咏怀古迹
山河壮美,明妃故乡
一去紫台,独留青冢
画图省识,环佩空归
千载琵琶,至今怨恨
赞美景
叙往事
哀其遇
同其情
怀人自伤
《咏怀古迹》所描写的是悲剧还是喜剧?
《咏怀古迹》所描写的是悲剧还是喜剧?
悲从何来?作者通篇写昭君,却偏偏说
“抒怀”,“怀”在何处?
想想屈原的情结
主旨点睛
——昭君绝色遭遣送,古来材大难为用。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远嫁异域的王昭君怀念故土的怨恨优思,同时也表达了对昭君虽有倾国倾城之貌却因君王昏庸和画工私欲而落得远嫁异域的悲剧的无限慨叹。
抒写诗人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遭排挤,不得重用的遭遇。诗人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的不幸,寄托了自己的壮志难酬、流落飘零之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