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30 09:1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题目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学生,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一个课题,本节内容分为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两个部分。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几个实验来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进而从概念中得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本节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能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和两者的本质区别;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对物质本身是否变化的判断。
三、说学生
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和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另外本节课需要描述实验现象,但是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化训练,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正确描述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出化学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根据上述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采取: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来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本节课选取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现象作为切入点,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让学生有目标的进入教学内容。
2、讲授新课
然后我拿出讲台上的粉笔和纸张,演示:折断粉笔,点燃纸张等小实验。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在学生纷纷议论、兴趣高昂时,我布置了探究实验一,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呢,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会观察实验吗?我们该怎样观察实验现象呢?在实验进行中我将引导学生按照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物质,以及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及记录形成表格。
演示实验1和实验2
[实验]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提问]
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回忆实验现象,对比分析表格提出问题“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以上两个实验都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形状发生了改变。进而引出物理变化这一重要概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总结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知识更加简单容易理解。
那么什么是化学变化呢?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我将演示实验3和实验4
[演示]实验3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盐酸溶液发生的反应。
认真仔细观察实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实验的现象,最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交流,说出每组归纳的内容。之后我将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进而引出化学变化这一重要概念,然后请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加深理解。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
学习过以上内容之后,两种变化基本掌握了,那么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对于物理变化来说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如冰块融化,矿石粉碎等,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而对于后者,我将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现象,在实验三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实验四中有气体放出,结合之前所提出生活实例,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上述实验现象表现为颜色变化,产生气泡,吸热热放热发光等,那么以上现象足以判断变化类型吗?下面我们来完成PPT习题,这些选项贴近生活,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通过讲解,会发现物质升华,汽车爆胎,灯泡发光等都发生了物理变化,所以要区别两种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吸热,放热,发光等只能作为参考条件,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物质的性质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学吗?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继续抛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用木柴生火取暖,而不用铁块取暖;铁会生锈,为什么木头不会?利用这种提问方式不断的引导学生推出是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从而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一概念。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刚才的实验3,4.
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石灰石与盐酸溶液发生的反应有气泡生成。这些物质变化后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我会与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分析和比较会发现物理性质常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进而明白物理性质所包含的内容。
3、归纳小结,
总体把握
在本堂课的末尾让一些同学来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收获,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的学习兴趣。最后我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总结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最后布置相应的课内课外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布置作业
作业]课后习题1、2、3
5、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