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语基(53)
古诗文积累(10分)
1、上下句默写。(2分)
(1)江山代有才人出, (2)岐王宅里寻常见,
2、默写《春夜洛城闻笛》(4分)
, 。 ,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4分)
《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 。
《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
(二)积累与运用(23分)
4、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拼音。(20分)
拽拉( ) 癫狂( ) 吞shì( ) 羸弱( ) 告罄( )
砭骨( ) 崔巍( )( ) 阴霾( ) 虫zhì( ) 脐带( )
怏怏不乐( ) wú宁( ) 凛liè( ) 步履( )孜孜不倦( )
shān shān来迟( )( ) 辐射( ) 犁 huá( ) jiāng域( )
5、解释词语(4分)
语无伦次:
(2)毛骨悚然:
6、词语填空:(9分)
风( )露( ) ( )打( )算 ( )( )有词
( )武( )威 ( )( )不堪 ( )土( )来
养( )蓄( ) ( )心( )力 ( )不及( )
(三)综合性学习(5分)
你对组织探险活动是支持还是反对?并请说说理由。(5分)
答:
(四)名著阅读(5分)
1、《童年》是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 》。
2、《昆虫记》的作者是 ,他的《昆虫记》被誉为“ ”。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夸父逐日》(19分)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3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⑶北饮大泽 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3分)
答:
5、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3分)
答:
(二)(12分)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极,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们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
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并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2分)
2、选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3分)
3、第三段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具有的那种集体友爱精神,请找出来。(3分)
4、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 戈壁风骨 冯文超 (16分)
①那一年冬天,酷冷奇寒。我沿着长长的铁轨,追逐着冰冷的日光走进青藏高原深处,听风在空荡荡的大戈壁滩上嘬出尖厉的哨音,看到独行侠般突隐突灭的黄旋风,真是悲壮又苍凉......
②在我的朋友、养路工沙海的小屋里,喝着墨汁般浓酽又滚烫的茯茶,那温暖一下融化了我......
③沙海忙碌着给炉子添火,添的不是煤,而是一个奇特的树根。我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它与一般树根不同,呈淡黄色,光滑又丰腴,使人极想触摸。它的木纹丝丝缕缕,如整齐的钢丝,又如大山的断层皱褶,仿佛沉淀了许多年的沧桑岁月......墩在地上,它竟发出山石落地一样訇然的沉重声响,我试着提了提,顿觉脸手都被拉长,联想起钢和铁来。
④沙海说:"这家伙就是硬,斧子劈不开,只能用锤子砸断,真是宁折不弯。烧过后也不成灰,像炭一样敲着当当响。"
⑤我惊愕了半晌,突然喊叫起来:"这是个根雕呀!你看,多像一头刚钻出水的海狮,正仰头啸叫 "
⑥沙海见我狂喜,就一指院里:"外边多着呢!"
⑦果然,在养路工堆放煤块的矮墙边,挤满了密密匝匝的树根。我很快又寻到"鸡蛇相搏""仙鹤""乌龟""摔跤的勇士"等象形根雕,这些造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简直不需人工修饰加工。一时,我觉得如置身于贮放珍宝的橱窗,又如在动物园内欣赏珍禽异兽了。
⑧沙海听着我的指点,也咧嘴笑着说:"我们也觉得像这像那,只是说不出来。"
⑨我问:"这是什么树根 "
⑩他向不远处的戈壁滩一指:"白刺!"
这四周都是广袤的戈壁滩,除了沙土、卵石,能生长的仅是骆驼草、芨芨草和白刺,而白刺是这里最大的旺族了,走马观花的诗人,曾经写过不少赞美它顽强生存的诗句,可没有想到,它的埋在沙土里的根竟然是这样美丽绝伦,令人叫绝呀!
木浮于水,这是常规。可是它们的一小片木屑投于水盆也会重重下沉,砸得盆底一声脆响。比如磨钢磨铁的砂轮,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可是用来磨这树根,竟没有木屑飞溅,只是燃起一股浓烈的青烟,呛得人涕泪并流!
在戈壁滩上,一坨一坨的白刺,在茫茫黄沙之中如浮于浊浪的岛屿。它惬意地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笑迎春天的到来。到夏天时,它披一身小小绿叶,结出一串串紫红圆润的小果实,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美称。受人青睐的"沙棘鲜浆"就是用它制成的。听着不远处的百灵鸟婉啭如滴清露的歌喉,让人联想是不是用"沙棘鲜浆"润了百灵的歌喉
沙海选定一棵白刺,用铁锨挖开根部的沙土,掏了很大很深的一个坑,才看见它裸露的根:曲屈盘旋,丰隆如健美运动员凸起的腱肉。如果挖出来,肯定又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根雕。
沙海怜惜地用土又把它掩好,解释 说:"白刺具有防沙作用,不能乱挖。工区里那些根是修这条沙漠中的公路时,没办法才挖出的。"
沙漠里一片寂静,望着这坨坨白刺,想着它靠着稀少的雨雪水分滋养,抵御着狂风和沙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终于锁起一个个沙的坟丘。又如森严壁垒的碉堡,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它摇曳的枝条,似手臂在呼唤春天,似演奏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有穿透天穹的强力。而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像一匹倘佯在古道西风里的老马,在漫漫跋涉之中倒下了,它的皮肉可能被兀鹰等猛禽所食,但是它袒露的铮铮白骨,是怎样震撼你的心灵呵!
哦,戈壁的风骨!
1、作者描写茫茫沙漠深处一坨坨白刺,靠稀少雨水的滋养,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不仅抵御着狂风沙暴,锁起一个个沙丘,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还以小小绿叶呼唤春天,奉献片片绿色,营造一份清凉,并以串串小果实,美了人们的口舌,润了百灵的歌喉。这样写,实则在赞美白刺根的什么精神 (3分)
2、"风骨"本义是指人的气概、品格,也指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作者仅仅是赞美白刺根吗 (3分)
3、第1自然段,作者描写戈壁沙漠的悲壮苍凉,是为了展现什么 (2分)
4、阅读第2至第12自然段,作者是从哪方面描述白刺的 (4分)
5、"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答案:
⒋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3分)
答: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综合性学习评分标准:能明确表明态度得1分;能讲出两点以上的理由,表达通顺、流畅,内容言之成理,得2分。参考答案:
(1)支持。理由是通过探险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作贡献;探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
(2)反对。理由是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有生命危险;人类探险的足迹所到之时,也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日:人类飞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环绕地球;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今天的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人类出入原始森林,那里的“土著”动物、生灵即受到惊扰和侵害,甚至难逃劫难……如同哥伦布探出“新大陆”带来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当今人类无所自律无所限制的“探险”,也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探险也是如此。人类探险在哪里留下脚印,也就在哪里留下了灰尘。
(二)1、作出了牺牲的准备,已经没有希望生还。 2、"垒了一个石墓......十字架"、"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3、死去的斯科特还像兄弟似地搂着威尔逊。 4、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
(三) 1、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赞美白刺根来赞美像白刺根一样扎根沙漠、默默奉献的人们。 3.是为了展现白刺根和养路工生存、生活的环境的艰苦恶劣。 4.作者主要描述了白刺根的质地坚硬和白刺根造型的美丽。 5.白刺根在恶劣的环境下以惊人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下来,无私地奉献着。文中的沙海不就是这样吗 他们多年扎根边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这正是一种风骨,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
第 1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