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 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教学重难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3. 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 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请学生们思考:
这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回答出讲的是“记录司机叔叔5天中,每天回家后行驶的路程的事”即可
这个统计表你看懂了吗?
学生能够回答出周一回家后,里程表上的读书时160,周二是350,等等。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学生很快的进入主题,组织学生体会情景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剥离问题情景中与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不相关的生活细节,有小弟为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同时,在课堂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看统计表”这个环节,使学困生能够在上可以?
二、探索新知
1.你能知道周二司机叔叔形式了多少千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讲清解题思路。
350—160=190(千米)
因为周二是,里层表上的读数是从160千米到350千米,所以他们的差就是周二一天行驶的路程。
你还能提出那些其他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总结出小组的统一意见,准备回报。
小组汇报,集体评议。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周三、四、五各行驶多少千米?
这五天一共行驶多少千米?
哪天行驶的路程最多?哪天行驶的路程最少?(这个问题学生不易想到,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也可以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直接计算后进行比较估算)
设计意图:先扶后放,扶放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各有不同,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要营造和谐的研究气氛,让“诸多的不同”充分发挥星星之火的作用,教师就要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让各种思想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而教师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要扮演好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各种较色,本环节中,教师首先作为引导着,率先提出一个问题,把学生“扶”到探索之路上,然后,就是又在以下的活动中,扮演了真诚的合作者,积极地参与者,启发、点播学生完成探索的任务,从多个角度解决了生活中的不同的实际问题,提升了数学素养。
三、拓展延伸
1.乐乐家的电表度数如下:(单位:千瓦时)
6月底 7月底 8月底 9月底 10月底 11月底 12月底
430 545 640 730 825 920 998
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
分别算出乐乐家7、8、9、10、11、12个月的用电量
乐乐家下半年(7月底至12月底)总的用电量是多少?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2.赵叔叔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他这一周每天行驶的里程表如下: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里程/千米 28 27 31 29 28
赵叔叔这五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是632千米,算一算,赵叔叔星期五晚上到家时,里程表的读数时多少?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最后,集体评议。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里程表(二)
前一天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35 160 350 555 745 955
160-35=125 350-160=190 555-150=205
745-555=190 955-745=210
125+190+205+190+2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