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纲课标解读】
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的原因:主观上:① 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② 等野心家的推波助澜;客观上:民主法制不健全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①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②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③法律制度遭到破坏:
④党内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原因—文革的教训:
(2)重大举措:
①提出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形成了宪法为核心的包括: 、 、 、
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建设趋于 、
④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2002年“十六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②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凋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
民主党派“ ”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
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颁实施了 ,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重点难点突破】
1、阅读下列材料:
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主法制建设。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过程中,最初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遭受了严重挫折。197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的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表明,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未来。
请回答:
(1)建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简述每个阶段的情况。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它的发展还不充分,还需要大力建设,为什么?
(3)如何认识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4)谈谈你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认识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说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高考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07年山东文综历史)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8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09年天津文综)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4.(09年广东历史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5.(09年广东卷B)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6.(08海南历史)(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1979年10月,邓小平曾说:“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B.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C.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这可以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辟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2.(下列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 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D.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3.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4.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共同纲领》 B.《钦定宪法大纲》 C.《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建国后,各种运动不断,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例如:向小康、王建国、李文革、周跃进等。如果这四人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那么居第三位的最有可能是
A.王建国 B.向小康
C.李文革 D.周跃进
6.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还具有历史档案的功能。右图是标题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系列邮票的一张,根据所学知识,此邮票应该发行于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以来。
7.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的话当成‘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现象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二、非选择题
8.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全国政权后,在政治制度的创新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体系。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以上图片反映了哪些政治制度?
(2)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图1发展到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巨大进步,为什么?
(3)以上二幅图片反映的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9.法律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历程中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1)上述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什么原则?如何认识这一原则的作用?罗马法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材料二 在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候,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
(2)“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99年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参考答案
【重点难点突破】
1、⑴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分)
“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党政机关、工厂、学校等遭受冲击,很多人遭受无端迫害,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公检法机关无法正常工作。(2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发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了新发展。(7分)
(2)原因有:①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②旧中国留下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意识少;③还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要完全清除它们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就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之间的关系。
(3)具体说来,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律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法制化的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关于“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各项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化、法律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或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它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要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决策。
(5)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考点强化训练】
1.C 2.C
3.B.【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项与这个时间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正确,C不正确。
4.A。【解析】《钦定宪法大纲》1904清政府颁布,上演了一出闹剧。《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颁布,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了限制篡夺了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当时还没复习到这里,这也说明了我们高一时候学习不够投入,不够认真。克服遗忘的有效办法是多次重复。
5.C 6.C 7.D
8. (1)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2)理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性和合法性。原因: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使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和合法化,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里程碑,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3)共同特点:人民性、民主性。
9.(1)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对近代欧美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民权主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高考真题再现】
1. 【答案】D。
【解析】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
2. 【答案】D
【解析】可运用排除法,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AC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故选D符合题意。
3. 【答案】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4.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5. 【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推理得出结论,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所以选择A
6. 【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
【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第(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共43张PPT)
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学 习 要 点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966—1976)
1、“文革”的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
(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己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把所谓"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可见,“文革”发生主要是由于党对国家形势的认识犯了主观上的错误。错误之所以能出现并形成全国规模,显然与当时的制度有关,要防止类似问题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人和制度。而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制度,要把人放在制度中
重大挫折
“把毛泽东的讲话谱成曲,使之成为广为传唱的语录歌”
康伟业同志:您好!
首先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共同学习一段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暮色苍 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相信对毛主席的 这段光辉诗词的重温,会使我们回想起我们这一代革命青年所共同经历的时代风雨。我 们要谈的关于我们以前的许多话题就尽在不言中了。我想可以这么说吧,我们虽然是陌生的但我们也曾相识。
上次见面,谈话不多,这是正常的,说明你是一个不喜欢纠缠女性的正派男同志。接触时间虽短,我能够感觉到你为人的光明磊落和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一种非常可宝 贵的品格。另外,从你的寥寥数语里,我发现你的情绪比较消沉,这对于我们革命青年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呢?什么困难能够难倒我们呢?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等待你的回信。 此致 崇高的革命敬礼! 革命战友:段莉娜
文革时候的情书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形式多样的毛主席像章在当时应算是最普及的了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毛选)几乎成为人手必备的书籍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毛泽东见红卫兵
林彪在庆祝文化大革命
大会上发表讲话
江青
2、文化大革命中新中国民主政治受到了怎样的践踏?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4)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 “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这样,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老舍,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李达, 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 ,1966.8.24 自杀。
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傅雷,著名翻译家 1966.9.3 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翦伯赞 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1967年4月10日,清华大学红卫兵召开批斗王光美大会。
黑龙江省委书记处的书记集体被批斗。
谭震林批斗大会
陶铸批斗大会
红卫兵批斗彭德怀
红卫兵喊出打倒刘少奇、邓小平的口号
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悲愤地抗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
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
尊严,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们这样做,
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
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武斗中使用的部分器械。
1967年,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
焚烧古籍字画
捣毁名胜古迹
批斗修女
红卫兵砸烂山东曲阜庙
1966年8月清华大学红卫兵在砸毁牌坊上的清华园题字
走资派身份证
美国《时代杂志》关于“文革”的封面,请思考美国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
这是疯狂的十年,混乱的十年。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年
......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的原因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3、“文革”的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
1、历史条件:
(1)文革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法制建设的方针的提出(是什么?)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
1、历史条件:
2、措施:
(1)平反冤假错案(怎么做的?)
首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2)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怎么做的?)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纠正怨假错案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
1、历史条件:
2、措施:
3、意义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9《刑法》
1982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义务教育法》 《民法通则》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到1995年底,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
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院
制定了700部行政性法规;地方权力机关
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基本上可做到有法可依
通过日期 法律文件
1986年
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年4月12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义务教育法
1989年
七届人大常委会 环境保护法修正案
截至2000年,全国已制定了三百八十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八百多件行政法规,八千多件地方性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我们身边的法律
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义)
4、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怎么做的?)
“中国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民主政治最大的火花。”
某村东边有10亩闲田,有一私营业主盯上了,他找到村长想用5万把这10亩田包下来,办一个小型石料加工厂。村长在得到私营业主一点好处后就同意了,但全村的老少爷们却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是全村的大事,不能由村长一人决定。况且石料加工厂噪音大,有粉尘污染,对全村男女老少的生活有影响。于是 ,村民要求村长召开村民大会来决定这事。在村民大会上,大家否决了村长的提议,而建议把那10亩田改为鱼塘来养鱼。
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在制度、法律上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能够参与政权的决策、管理,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2000年民族区域自治状况
现代史基本线索(1949——)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1976 文革十年
1976——
76——78 徘徊中前进
78——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文革”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当堂练习
2、“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训是( )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建设
3、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当堂练习
4、下列法律文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
A《选举法》 B《宪法》
C《刑法》 D《民事诉讼法》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措施有( )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除人民政协外,1949年至今中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还包括 (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村民选举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当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