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学案+课件: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新人教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历史学案+课件: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新人教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6 21:00:38

文档简介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考纲课标解读】
考纲考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点概括梳理】
一、两极格局形成前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1、建立的基础
2、概念
3、实质
4、意义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原因:(1)
(2)
2、形成过程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序幕:丘吉尔演说
冷战政策:提出
含义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目的:
援助范围:
成立军事政治集团;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扶植东欧和亚洲共产党组织: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时间:
目的:
成立华约组织:时间:
意义: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造成国家分裂
德国分裂:
朝鲜分裂
2、美苏在欧洲之外进行局部热战
侵朝战争:
侵越战争:
3、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古巴导弹危机:
4、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重点难点突破】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7分)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2分)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分)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2分)
【答案】
(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书中所述事件的时间,抓住此期的时代主线,可以得出此书基本上描述的是美苏冷战时期。第一问应从作者研究的主线“美苏对抗”来考虑,之所以本书评论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后数月”是因为美苏对抗起源于此时,而结束于“苏联的解体”则是因为美苏对抗从此结束了。第二问“美苏对抗”的表现应将冷战和热战的表现都要答出来。而第三问则应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考点强化演练】
一、选择题
1、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
D、雅尔塔体制、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2. 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英国 B.苏联 C.日本 D.德国
3.二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4.右图是苏联某历史时期发布的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这幅画揭示了
A.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实质
B.古巴导弹危机的根源
C.美苏间军备竞赛的本质
D.苏联霸权主义野心
5.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1911~2004年)曾以“邪恶帝国”一词形容前苏联政权,而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2004年6月参加美国为里根举行的国葬典礼时表示,里根是一个“正直的对手和朋友”。关于里根执政时期美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苏合作,苏联在美国和平演变中走向解体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D.苏联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6.1949年2月,美国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总结起来,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对坚信,它和美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要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的。”这个言论体现出来的美国的外交政策是
A.门户开放政策 B.大棒政策 C.冷战政策 D.金元外交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富尔顿演说
材料二 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希特勒干他发动战争的勾当,是从散布种族理论开始的,说什么只有讲德语的民族才是最优秀的民族。丘吉尔先生干他发动战争的勾当,也是从散布种族理论开始的,他硬说只有讲英语的民族才是最优秀的民族,负有决定世界命运的使命……英国的种族理论使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得出这样的结论:讲英语的民族是惟一的最优秀的民族,应当统治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丘吉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对富尔顿演说的主要反应。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与事实不符的现象。
(4)由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答案:1、C2、B3、B4、A5、D6、C7、(1)中欧和东欧各国均被苏联的高压所控制。(2)认为丘吉尔等同于希特勒,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3)材料一过分夸大苏联对中欧和东欧各国的控制,忽视他们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二过分夸大丘吉尔演讲的危害,因为丘吉尔的演讲没有直接引发侵略战争。(4)每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服从于各国自身利益;过分夸大一些国际言论会引起国际动荡和国际关系恶化等。
【高考真题再现】
1.(09江苏历史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C(共29张PPT)
第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9单元第1课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1、力量对比
资本主义世界
西欧、日本:普遍衰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霸主
经济
武装部队300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
拥有原子弹
控制操纵联合国
工业产量占53.4%
黄金储备占74.5%出口贸易占32.4%
军事
政治
战后美国力量介绍:
一、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1、力量对比
资本主义世界
西欧、日本:普遍衰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霸主
社会主义世界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2万门火炮。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9390万发炮弹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3万辆坦克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4万架飞机
军队人数到1945年5月接近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万人。
苏联: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战后苏联军事实力:
一、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1、力量对比
2、对峙实质:
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 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从材料中看,美国战后有何野心?
苏联虽在二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但它的军事力量却大大增强,仅次于美国,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战后苏军驻扎在从欧洲中部的易北河到亚洲的三八线的广大地区。
那么美国的野心是否能够得逞?为什么?
美国在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存在差异的劲敌,所以对苏联必须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
一、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1、力量对比
2、对峙实质:
3、方式:
4、原因:
“冷战”
(1)、大战刚歇,人心思定。
(2)、苏、美势均力敌。
“冷战”:
“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二、形成---美苏“冷战”
1、奠基
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
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起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2、信号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二、形成---美苏“冷战”
1、奠基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中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即“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3、形成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2、信号
二、形成---美苏“冷战”
1、奠基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2、信号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什么?
1.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2.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3. 诱引东欧各国,孤立打击苏联
3、形成
二、形成---美苏“冷战”
1、奠基
2、信号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简称“北约”)
NATO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3、形成
二、形成---美苏“冷战”
1、奠基
2、信号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
政治: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
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同年4月,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
美国--
苏联--
3、形成
二、形成---美苏“冷战”
1、奠基
2、信号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
苏联--
政治: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华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3、形成
三、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主要表现
欧洲---德国分裂 1949
朝鲜半岛分裂 1948
越南战争 1961
美洲---古巴导弹危机 1962
亚洲
西方占领区合并
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柏林墙封网瞬间,一东
德士兵突然逃往西德。
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
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运送导弹的船只,这些导弹被大胆地成排放在甲板上
u-2高空侦察机拍摄出的古巴一个装备就绪的导弹基地
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是如何的?说明了什么?
国家 核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 潜射弹道导弹 远程轰炸机
美国 1000 294 144 600
苏联 300 75 0 190
1962年美苏核力量比较
战略优势在美国
USA
USSR
1
2
古巴导弹危机1962
朝鲜战争1950
越南战争
1961
德国分裂1949
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三、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主要表现
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战带来了一些地区国家的分裂和冲突。
冷战思维还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实践。
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影响
课堂小结
  
两极世界的形成
背景
雅尔塔体系
形成
影响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帮助东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军事 北约 华约
威胁世界和平
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客观上促进科技发展。
冷战:
热战:
古巴导弹危机(冷战高潮)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变化
1.北约与华约的共同之处是:
A.由一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军事集团
C.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D.由两大阵营分别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
A
反馈练习
2.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的是:
A.“马歇尔计划” 的提出
B.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
C.两大阵营的出现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
3.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德国分裂
B.杜鲁门主义出现
C.北约组织建立
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D
4.美国在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对亚洲则是:
A.扶助蒋介石挑起内战
A.发动了朝鲜战争
B.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C.从亚洲撤退兵力充实欧洲
A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美国侵略越南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B
6.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