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学案+课件: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新人教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历史学案+课件: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新人教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6 21:00:38

文档简介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纲课标解读】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知识梳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和 改革的失误。
②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 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典型: 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民主德国并入 ,两德统一。
(2)苏联解体
①标志:
②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出现新的矛盾冲突。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表现
①美国发动 战争。
②国际 泛滥。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 世界。
②欧盟: 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 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国内经济不断好转。
⑤中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2)特点:世界格局呈现“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答案】1、政治、社会制度、波兰 、联邦德国、1 9 9 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2、科索沃 、恐怖主义;3、单极、1993、安理会 、一超多强
【重点难点突破】
(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图一 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 图二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
材料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格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
(2)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谈谈图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欧洲:、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2)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经济政治一体化。影响: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苏联解体。总体趋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4)欧洲联盟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苏联的解体;经济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了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扣 “冷战”的含义考虑; 第(2)问,从图一和图二中的文字说明,可以看出欧共体的发展历程,由此总结出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第二小问,要联系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分析; 第(3)问,结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间考虑. 联系材料中“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分析; 第(4)问,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是欧盟的崛起,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是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后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 (09.1无锡期末) 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某班同学对这一事件从国际关系方面展开探究,其历史价值在于
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
2、(09.1扬州期末调研)右图为联合国总部矗立的雕塑——《铸剑为犁》的照片,它所反映的世界主题是
A.反帝、反霸   
B.和平与发展
C.反饥饿、反浪费  
D.共同劳动、共同创造
3.(09.3南京市一调)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新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单极世界
B.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增强
C.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国家实力决定的
D.世界政治多极化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4.(09.3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在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后,中国海军于.2008年12月26日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自15世纪郑和下西洋以来的首次远征,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说明①中国海军出兵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合理合法的 ②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出兵严重损害了索马里的国家主权③说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④中国出兵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
5.“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苏联解体 B.社会主义制度失败
C.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D.多极化趋势出现
6.“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结束;同年中东地区爆发海湾战争,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了战争和冲突,其激烈程度为欧洲地区50年代所罕见;2000年6月、韩国和朝鲜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上述材料表明 ①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③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 ④冷战结束,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加,同时出现一系列新矛盾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据此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的原因有哪些?  
(2)两极格局中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  
(3)促使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4)当前国际形势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6:DBACCD
7.⑴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消失;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均势;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尖锐对立。⑵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美苏两大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⑶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发展中国家的壮大等。⑷动荡因素:美国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和平因素:第三世界不断壮大;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高考真题再现】
1.(08年全国卷1)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答案】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应为柏林,题中两个时间分别是柏林墙修建和拆毁的时间,反映的分别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的必然产物和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2.(09年全国卷一)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全球一体化相关论述的理解。20世纪随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世界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而且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然后可以逐项排除。答案A是对材料的误解,题中并不是强调一体化令人担忧。答案B表述错误,国家之间的对抗应该是缓和。答案D也表述错误,世界某些地区民族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紧张。
3.(09年广东历史)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答案】D
【解析】A、B选项与题中“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观点不相符,C选项与题中“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不相符。从军事、经济、政治不同的角度(维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选D。
4.(09年广东文基)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任何一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欧盟、日本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5.(09年广东历史)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答案】(12分)(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第(1)问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能力。解答这一问关键是从材料中“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这句话推断出材料所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此一时期国际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冷战格局。第(2)问第一小问,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相关的关键词语如材料一中“武装斗争”“沉重打击”、“粉碎”等看出是侧重于政治斗争。材料二中“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等侧重于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则要注意,回答背景时应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着手,否则会失之片面。材料一,国内:左倾错误,文革动乱;国际;美苏争霸冷战,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对抗等。材料二,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际:和平发展是主流,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加强,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共52张PPT)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想一想,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导致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因素有哪些?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日本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美苏争霸削弱了彼此实力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1)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1985年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转而政治改革。
(2)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2、含义:
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表现:
(3)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5)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这样,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于接近”,接着又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的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一些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改革,有的未触动经济体制中根本问题,有的则根本偏离方向,均未收到预期效果。共产党内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失了战斗力。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
 其实,戈尔巴乔夫曾经面临着许多的改革选择,他本人的改革初衷并非就是瓦解前苏联,但是,却被美国精心诱导走上了毁灭之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也曾尝试类似中国的渐进的改革道路,如加强激励机制、企业扩权和租赁制等等,但是,随着西方精心灌输的规范化改革药方流传,人们心气浮躁地很快被误入了改革歧途。
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他们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动势力。
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不满情绪。这些手段致使东欧国家共产党下台,政权变色。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激化各种矛盾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1)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1985年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转而政治改革。
(2)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2、含义:
3、表现:
(1)东欧剧变: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庆祝德国统一嘉年华 1990年
经济困难
政局动荡
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得势取得政权
制度质变
步骤
剧变完成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2、含义:
3、表现:
(1)东欧剧变: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2)苏联解体: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1991年底,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2、含义:
3、表现: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
4、影响: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2、含义:
3、表现: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
4、影响:
5、教训: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5.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上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原因: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2、表现:
(1)南斯拉夫解体:
1991年,南斯拉夫国内发生武装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2年,由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2、表现:
(1)南斯拉夫解体:
(2)北约轰炸南联盟: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
这次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
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2、表现:
(1)南斯拉夫解体:
(2)北约轰炸南联盟:
(3)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三架飞机,分别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大楼和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
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厂严重威胁。
此后,世界各国部加强了反恐斗争。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1)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的霸权主义
1、新干涉主义:
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资本主义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来推行美国主导全球的战略。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霸权。
2、单边主义:
小布什上台以来,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行“我怎么合适就怎么来”的政策,表现有:部署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拒绝执行国际社会为防止全球变暖而达成的《京都议定书》,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协议,批准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绕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等行径。
3、对伊拉克的战争
2003年1月2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国情咨文讲话中指责伊拉克隐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3年3月20日,美国宣布对伊作战。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表现:
(1)欧盟的建立及发展:
背景:“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过程: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影响:
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欧盟总部大楼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表现:
(1)欧盟的建立及发展:
(2)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俄罗斯:
政治上:
军事上:
经济上:
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
思考
新的格局形成了吗?为什么?
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什么?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
世界新格局尚未出现的原因
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
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表现:
(1)欧盟的建立及发展:
(2)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俄罗斯:
(4)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特点: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日本

西欧



基本特点 : “一超多强”
这几个国家为何能成为世界主要力量?说明各区域之间的关系?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表现:
3、特点:
4、意义:
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B
3、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执政党丧失政权但社会制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C.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界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4.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C.自身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
D.民主法制受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5.东欧剧变的最主要教训
A.社会主义道路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要时时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
A
6、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于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结束
B.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C.多个国家联盟力量中心的存在
D.欧洲联盟的成立
7、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②总趋势是多极化不断加强;
③多极化格局已经最终形成;
④目前存在美、欧、日、俄、中五个主要力量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D
9、理论界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交替”主要是指(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D、由于是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10、欧盟是( )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家政治组织
11、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①“一超”指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多强”指世界上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 ③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④“一超多强”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12、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
A、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1、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是怎样被处置的?
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英、法、苏分区占领
2、最终德国被分裂,主要原因是什么?
东西方冷战(或者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为什么德国能够统一?
4、历史上德国有过两次统一,其原因有何共同之处?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德国统一的原因:
1、德意志民族的向心力:东西德人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是促成德国统一的根本原因
2、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使两德统一的重要动力:
3、国际局势的变化,是促成两德统一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1)东西方冷战的结束,为统一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为了自身利益,两国之间的冷战逐渐被对话所代替。
(2)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提供了契机:西德总理科尔抓住这一有利历史时机,提出德国统一的“十点建议”,再加上其他国家的努力推动和其他的外部因素,促成了德国的统一。
虽然政治上分裂,但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文化传统及其他难以磨灭的民族共同性;
建立两个德国从来就不是德国人民的意愿,而是英法美苏四个占领国的意志,是冷战的结果。由于苏美英法四个大国的干预,两个德国从来没有真正享有过完全的主权,这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忍受的 。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飞速发展,成为西欧特别强大的经济大国,而东欧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同西德的差距逐渐拉大。
当代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取决于经济实力而非军事实力。这种趋势客观上推动了东西德统一的步伐。德国实现统一,人口将会达到8000万,是欧洲除苏联以外人口最多的国家;面积将会达到近37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国家中仅次于法国;经济上,不仅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达到2.5万亿马克,超过英法之和,继美、日之后居世界第三位,而且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之一——马克。这样的前景无论对联邦德国还是民主德国都是十分憧憬的。
4、历史上德国两次统一原因的共同之处
(1)经济发达是基础
(2)民族凝聚力强
启示:
(1)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2)血浓于水,要大力密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消灭“距离感”
1、美日欧: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2、美欧俄:冷战思维下的戒备和对抗,但也体现了一定的合作
3、俄中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局势发展有重大影响
4、中日美: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因素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局势
1、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核俱乐部主要成员
2、美: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比
3、西欧:一体化进程扩大了西欧的力量,能与美国抗衡
4、日:世界经济大国
5、中: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为什么图中几个国家(地区)能够成为主要的世界力量?
日本

西欧



各区域的关系
日本

西欧



综合国力强、对外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1、美:政治稳定,经济、军事、科技力量领先世界
2、俄:经济发展较慢,受到北约的空前挤压
3、西欧:现在仍不能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
4、日: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使他在亚太地区没有多少人缘,其谋求政治大国的梦想还十分遥远
5、中:发展中国家
从近期看,“一超多强”的局面是现实中的国际格局:
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