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共同的休息日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三年级
教材
出版社:北师大版教材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给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要优选数学教材,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关注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开展多元的实践活动,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应用意识,使他们自觉的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颁布,北师大第四版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重新撰写并丰富了综合实践内容,结合专题活动课,形成了“数学好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部分内容需要课内外结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共同休息日》就是“数学好玩”单元的专题活动课。
【教材分析】
(
问题
1.
用不同符号分别标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观察并发现规律。
问题
2.
让学生逐步明确一家三口共同的休息日是哪几天,初步学会用符号标记找出共同休息日这种常用方法。
问题
3.
引导学生了解用集合圈表示共同休息日的方法。教科书呈现了四幅图
,
其中图一给出结果,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填出其余三幅图,在填写过程中初步体会如何用集合的方式表示两人或三人共同的休息日
。
)
【我对教材的思考】
1.情境的创设
教材给出了信息,没有具体的情景,也没有提出问题。
是否需要创设具体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2.是否给日历
教材直接给出日历,让学生在日历上标画,如果不给日历,是不是可以给孩子更大的思考空间,有更多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3.直接找三个人的共同休息日的价值
教材引导学生先找到父母的共同休息日,再找三人的共同休息日这样的步骤解决问题。能否直接把找三个人的共同休息日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会有怎样的思考?是否会产生更多的方法和策略?
4.集合的生成
集合并非刚刚出现,最早是一上《分类》这一单元第一次出现,之后五年级《因数倍数》这一单元大量出现,公因数、公倍数出现交集。集合动态的生成,使集合跃然于眼前,感受它的特点,感受由生活化抽象到数学化。集合思想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如何设计一个活动,使学生切实感觉到集合的自然生成,感受集合思想?
【学情分析】
问题1:滑雪场举办“12月特惠”活动,活动内容:只要一家三口一起来滑雪场玩,就可以免去1人门票。小雪想找到一天全家一起出游。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调研目的:创设情境,使提问方式更加开放)
参加同学
寻求有效信息寻求无效信息36人
27人
9人
大部分同学能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有用的信息。找到有用信息这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
问题2小雪的爸爸是警察,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小雪的妈妈是护士,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12月1日爸爸妈妈都开始工作,12月份爸爸妈妈哪天共同休息?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全班36人参加前测
正确同学
无思路
有策略但出现错误
18
1人
17人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全班只有一名学生没有思路,其他学生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没有给出日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非常丰富,虽然有很多同学没有得到正确结果,但是这个过程使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在学生充分的交流过程中,互相评价,不断提升。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
能力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敢于大胆质疑。
2.经历解决问题的讨论与实施的过程,逐步养成解决问题之前先计划的习惯
3.在“解决共同休息日的过程中”
用枚举法找出共同休息日并发现规律,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4.通过各种方法的对比评价,引导学生由一维提升到二维模型。
5.在“解决共同休息日的过程中”
抽象出用集合圈表示共同休息日的方法,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
(
学习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限时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
【教学重点】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限时的活动中,能够找到每个人休息日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独立思考
尝试解决
前测内容直接用于课上讨论分析
)【教学流程图】
(
课前准备
)
(
一、情境导入
回顾课前讨
论
)
(
二、合作交流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枚举法
论
)
(
三、巧设学生活动
渗透集合思想
论
)
(
课上环节
)
(
四、反思提升
应用生活
论
)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回顾课前讨论
合作交流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枚举法
(
1.
小组有序交流:你能听懂看懂同学的方法吗?并能对同学的方法进行评价。
2.
整理本组汇报的方法,合理分工。
)
(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
(
1.
分小组汇报
同学讲互相评价
教师引导点评
2.
整体观察发现
反思提升
)
方法预设:
1.符号标画,没有日期和星期
2.
用连一连的方法使其对应,并且日期只写了一遍,更清晰简洁。
3.利用日历解决问题
4.提取出信息,有集合意识
5.平铺比较,评价方法
对比:都可以看出是日历,有什么不同?
小结:基本策略和方法
三、巧设学生活动,渗透集合思想
胶片提前数据
抽象出集合
1.用胶片分别提取出爸爸妈妈和小雪休息的日期,动态产生集合。
2三张胶片灵活运用,可以找到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小雪,妈妈和小雪,三个人的共同休息日。
3.边操作边观察,发现各自休息日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感悟在解决问题前要深入思考,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填写评价表
2.小雪的爸爸是警察,每工作2天后休息1天。
小雪的妈妈是护士,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小雪星期六星期日休息。12月1日爸爸妈妈都开始工作或学习,12月份爸爸妈妈哪天共同休息?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一、灵活把握教材,分散重难点
1.有计划地开展课前、课上、课后教学活动三部曲
2.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活动
二、创造性使用教具
透明胶片的使用,使集合的产生有拉动感
三、小组合作,构建多元的交流评价课堂
整个课堂以小组活动为主,师生、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评价中不断思考,不断深入,学会合作、学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