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葡萄牙国旗降落
五星红旗飘扬在澳门上空
这些图片反映哪两件历史事实?它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
英国国旗降落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香港上空
回顾历史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这之前,香港和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香港和澳门的呢?台湾问题又是怎样形成的?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60年中英
《北京条约》
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宝岛台湾
我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是我的命运十分坎坷,两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又两度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因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中华民国”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
1、提出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随之结束。在此后的三十年间,由于条件的不成熟,统一问题被暂时搁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展开,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完成祖国统一的这一神圣使命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肩上。
2、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形成过程
(1)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2) 1981年叶剑英发表九条声明:阐明了统一后 的基本政策
(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 1984年一国两制成为国策,具有法律效力: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
前提和基础
补充
一国两制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大陆
港澳台
保留
实行
3、“一国两制”的内涵:
4 “一国两制”的意义
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1.香港回归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图案的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着香港同胞心中热爱祖国,红、白两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区徽呈圆形,中间图案与区旗同,外圈有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字样。
2.澳门回归
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的绿色旗帜。五星象征国家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莲花是澳门居民钟爱的花种,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区有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澳门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生机的祖国。区徽呈圆形,中间图案与区旗相同,外圈有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葡萄牙文“澳门”字样。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根因)—— 国力强大
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构想
法律依据—— 联合声明以及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 渴望回归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香港、澳门一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利于保证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保持这两个地区的繁荣稳定,不但对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有利,而且对于全中国有利。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容许个别的小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有利。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 ,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1992年,“九二共识”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一国两府
----
----
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
台湾当局:
陈水扁
吕秀莲
李登辉
京都大学时代
“总统”时代李登辉
李登辉5月27日在桃园县大溪参加一项地方活动时,突然遭当地愤怒民众泼洒红墨水,显得十分狼狈与尴尬。
李登辉被泼红墨水说明了 什么?
摇旗呐喊中 的陈水扁
扁莲勾结图谋台独
美国等少数国家的干预
近日,美国会此前通过的《2002财年补充拨款法》被美国总统签署成法。该法案含有多项涉台内容,竟然将台湾与美国的北约、非北约盟国并列,将台军政人员视为美“盟国”人员,甚至要求授权美总统在台有关人员受到国际刑事法院拘留或关押时采取措施予以保护。美方不顾中国方面多次严正交涉,采取这一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1.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的方针是在 ( )
A.《告台湾同胞书》中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
C.《联合声明》中 D.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2.“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社会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法律翻度
3.《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
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方
法……,”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4.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不同意
A.用和平方式收回香港主权
B.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C.用主权换治权 D.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5.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签署的时间分别是
A.1984年、1985年 B.1984年、1987年
C,1987年、1997年 D.1987年、1999年
6.《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 50年不变的是
①外交制度 ②经济制度 ③军事制度 ④生活方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在
A.1997年7月1日 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2000年12月20日
8.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表现有
①仍然处在隔绝状态 ②开始了民间交往
③“三通”限制放松 ④回大陆人员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妨碍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有
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②国际上的反华势力
③“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
④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望大陆》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录象片,直观的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时刻。
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一主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要点
(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主要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形成:
邓小平首先提出。
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变为现实。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4月,《联合声明》先后经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签署的第二十五号令批准,于5月27日起生效。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6年,筹委会成立,组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健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设立了临时法会,组织终审法院,提出了关于处理香港原有法律问题的的建议;组建驻港部队,筹建外交部驻港机构,准备政权交接仪式事宜等。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澳门回归
由于有香港回归的例证,中葡双方总体上进行了良好的合作。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在中葡联合小组活动过程中,双方根据澳门实际,对澳门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和落实中方的官方地位等过渡时期澳门三大问题等的解决取得共识,为政权顺利交接和特区政府顺利运作创造了条件。1995年5月,何厚铧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以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1981年,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展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和人员、文艺、科技和体育“四交流”的主张。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展交流和谈判工作,签订了一系列初级协议,推动了两岸政治、经贸、文化等联系与交往形成了两岸互补互利的格局,也冲击了台湾当局坚持的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此外,中央人民政府还颁布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文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台资权益。两岸间贸易日益向扩大领域、扩大规模并趋向长期性的方向发展。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继续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切实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保护台胞投资和经营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有决心也完全有能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为“一国两制”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基础。
目前,因美国长期插手台湾问题,以及李登辉抛售“两国论”、陈水扁和吕秀莲等台湾新领导人制造新问题,叫嚣“台独”而使统一大业充满坎坷和艰难,然而,求和平、求安定、要求改善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正如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所说:“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解决台湾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歌曲《七子之歌》或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长的史实导入。
教学: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什么是“一国两制”?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这一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⑴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⑵台湾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逃亡台湾。在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情况下,解放军准备渡海攻台,台湾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当时解放军主力投入朝鲜战场,解放台湾就被搁置下来。
⑶形成过程
邓小平首先提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能力提高:“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
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异:设立的地区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社会制度不同。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⑴香港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⑵建国初为什么不解决?
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以便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中国没有立即收回。但是,我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⑶回归条件的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⑷回归过程和启示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
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启示: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2、澳门回归
⑴澳门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门。
⑵回归过程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史料链接) 何厚铧致辞说:“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富强,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澳门回归,正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步。”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海峡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到国内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三通”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2、实现祖国统一的障碍
“台独”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讨论:你认为应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圆满解决了中英、中葡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相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四、能力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C、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中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
2、“一国两制”首先提出是针对( )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九龙半岛问题
3、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一国两制”内容的有( )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②“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③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直接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④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终审权
⑤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立主权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②⑤ D 、②③④
5、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港澳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 D、奉行和平共处、民族平等的原则
7、关于香港回归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运用
B、1982年中英双方达成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C、香港回归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何时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1997年12月20日 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2000年7月1日
9、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
①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④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
⑤是中共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⑤
10、20世纪70、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不包括( )
A、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B、“汪辜会谈”
C、中央人民政府倡议直接进行“三通” D、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侍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依据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三、问答题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B
7、B 8、C 9、B 10、B
二材料解析题
11、(1)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根本立场不同。
(2)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4)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反对任何外来干涉。
三、问答题
1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