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课件+教案: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历史课件+教案: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6 21:24:49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人民版
第3课
下列7张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
立到70年代哪些重要的外交活动
课堂探究问题 一
1、1949
年12月,
毛泽东
访问苏联。
2、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5、
1971







国;
6、
1972
年尼
克松
访华,
中美
关系
开始走向正常
化;
7、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如果
把这些成果视为中国“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成
功,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看一看,想一想
三大外交成果:中国在联合国合法
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
改善。
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日建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建交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如今
很难想象哪个国家是中国的敌人,
而就在不久前,还很难想象这么多
国家都会成为它的朋友!”
新中国外交: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0年代 70年代
(奠基时期 ) (突破时期)
阶段小结:
新时期
(调整时期)
第3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
1984.5.12接见尼日尔国家元首赛义尼
主要因素:改革开放的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稳定环境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一)原因
国际因素:国际秩序中多极化趋势出现 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壮大 ,冲击了两极格局
决策因素:邓小平提出新论断 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和科技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的关键因素;预测出未来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
(二)调整: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涵:第一,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二、活跃的多边外交
2000.9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
(美国,纽约,华尔道夫饭店)
内 容
方 面 内 容
历届联大和安理会
维和行动
裁军问题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努力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一、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
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
二、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三、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996年9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中国维和部队整装待发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
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
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
目前共有21个成员国,拥有世界世界人口的45%,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55%,贸易额为世界总额的46%。每年一届部长级年会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2001年10月,中国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
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
共同繁荣”。
一、将成主角: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三、与邻为善:中国和东盟
中国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参与其活动的影响
二、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四、渐入佳境:中国和欧盟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
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
目前共有21个成员国,拥有世界世界人口的45%,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55%,贸易额为世界总额的46%。每年一届部长级年会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江泽民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
布什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参加APEC峰会。
俄总统普京抵达上海 ,下飞机后接受中国儿童献花。
参加APEC会议的比尔·盖茨在上海举行主题演讲。
2003年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部分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
2005年11月,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1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理 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席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理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理
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SCO
1、成立背景?
面临共同问题:边境走私、民族分裂分
子的分裂活动、边境贸易、边境资源的开发……
3、合作的领域?
政治、安全、外交、经贸、文化等方面全面互利合作
4、联合行动的主要活动?
2、成立的意义?
最初,“上海五国”是一个讨论和解决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与裁军的元首会晤机制。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6国元首合影
2003年的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2005年8月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和平行动
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外交目标
是什么?
A 加强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
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
B 推进经济合作。促进成员国经济
共同发展。
C 开展人文合作。增进成员国人民
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你知道吗?
中国和东盟全方位合作,涉及到政、经、安全、国际和地区事务等诸多领域。双方的合作将不仅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还能推动亚洲与其他地方的合作。
2005年4月出访东南亚四国讲话
2003年10月30日在北京举行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1998年4月,朱镕基总理与领导人会晤,双方确定中欧建立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四、当今社会的国际关系
2、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
1、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3、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合理公正解决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新时期的外交 政策与成就
外交政策
的调整
奉行真正不结盟政策
坚持对外开放
活跃多边外交
积极参加维和行动和裁军行动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推进新型的
区域合作
加强与东盟、欧盟的合作
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探究问题:
从旧中国的“弱国无外交”到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再到现在的“无敌国外交”,这说明什么问题?
A中共的正确领导
B新中国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
C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
思考题
友情提示: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A、改革开放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推行国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选择题训练: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调整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A、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
C、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团结
D、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下列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哪一项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A、独立自主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对外开放
4.下列符合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是
①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③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④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加强睦邻友好和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5.2001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属于
A区域经济集团
B军事合作组织
C区域政治集团
D具有广泛合作领域的区域合作组织
6、当前,我国政府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只要战略意图是( )
A、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争取经济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C、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7、我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 )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
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可能重演
学完本课后,有的同学想当外交家.但古人云:“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作为高级中学的新生,初来乍到的你,如何与来自各地,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呢?
友情提示:
1、多交朋友,少树敌 2、求同存异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和平共处
学以致用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
时期 主要对手 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 美国、苏联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联 “一条线”战略“一大片”
80年代以来 霸权主义 “两个转变”
序号 时间 外交成就
历史意义
1 1949年 中苏建交
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巩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
2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1954 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5 1971年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
6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 改善了中美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一)
序号 时间 外交成就
历史意义
7 1972 中日《联合声明》 改善了中日关系
8 1978 中美《建交公报》
9 1979 中美建交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0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11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2 2002年 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加强中国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课标要求及教材编写
本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三课,对于本课,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如下要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联合国为依托,积极开展活跃的多边外交;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虽然课标没有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但教科书还是列出了一目——外交政策的调整,作为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与其它两目——活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共同构成了本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活跃的多边外交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以联合国为依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巨大作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重点介绍了两个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
2.本课在专题教学(模块)中的地位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本课在专题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前面两课内容的延续性学习,学生在知道、了解建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对80年代以来对外关系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本课的作用还体现在,它与我们当前的现实政策联系最为密切,学好本节课有助于学生理解我们当今的外交政策。
3.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种事务以及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表现及原因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教授的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学习习惯上还是以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深层次的分析纷杂复杂的活动背后的各种原因、因素,因此理解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和外交成就产生的重大影响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内容在初中几乎没有设计,而仅仅是以时事政治的形式出现。而初中的教学实际中,往往把时事政治教学简化成了学生背诵、记忆的过程,学生很难对此有理性认识。
2.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
从学习习惯上讲,学生习惯于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述,不能深入理解其中复杂的原因和意义;从思维方式上讲,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都有待提升。
3.学生的年龄特征
高一年级学生大都十六、七岁,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对新知识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联合国为依托,积极开展活跃的多边外交;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本课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各种表现;了解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了解——理解——见解”这一历史学习三部曲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使得学生认识到得出结论要从资料出发,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最大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积极努力。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提出问题——分配任务——提供史料——探究问题——问题解决。
史料研读法:通过学生对史料的研读,建构出其自己对内容的理解。
情景教学法:主要时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来为学生学习创造情境。
2.教学手段
本课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制作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史料、图片、视频、音频等。其中史料、图片等会体现在全课中,视频、音频则主要出现在重难点的处理中,视频、音频播放时间总计约为7分钟。
五、教学思路
1.总体设计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原则、三个层次
所谓的一个中心是指全课围绕课标要求,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
两个原则指的是启发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主要是通过提供相关资料、设置相应的启发性的问题来实现,而正是由于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三个层次是指,在本节课中,我将依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教学应使得学生达到如下的层次:一、了解层次(相关的史实);二、理解层次(重大史实的原因、影响);三、见解层次(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具体运用)。
2.教学环节概述
导入:设问导入(通过两段表面上看去矛盾的材料,使得学生自己产生疑问。)本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
历史学习三部曲:了解——理解——见解。层次由浅到深,并注意进行形成性的评价。本环节预设用时36分钟。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以简洁的形式对本课内容做一个小节,并布置具有启发性的课后作业。本环节预设用时4分钟。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设用时 注释
1.导入 出示两则材料:材料一:中国在50年代与苏联结盟的资料。材料二:邓小平关于不结盟的一段论述。设问:一个结盟一个不结盟到底哪个对哪个错?还是都是对的?它们在本质上矛盾吗? 思考:为什么会矛盾? 5分钟 这一环节中,通过了两段看似矛盾的材料,使得学生自己产生了疑问,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教师则讲通过节课的讲述,使得学生能理解以前的结盟和现在的不结盟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的需要。
2.历史学习三部曲之第一部——了解 把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 小组讨论,得出本节课的基本的知识点。 10分钟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板书进行点评。时间充裕的话还可进行“知识抢答竞赛”以此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历史学习三部曲之第二部——理解 提供史料,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然后提供其它的史料,指导学生得出结论。进行形成性的评价。探究问题一:如何理解中国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与国内工作重点转移之间的关系?探究问题二:新时期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不结盟政策?探究问题三:为什么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探究问题四: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要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探究四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20分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而且在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变得疲倦不堪,因此,我将在这一时段安插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并使得探究问题的设置尽可能的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性。
4.历史学习三部曲之第三部——见解 教师出示新闻:07年的一次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动用否决票,否决了美英两国制裁缅甸的一项议案。设问:在当今的联合国舞台上,中国的表现能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思考教师的提问。 6分钟 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一些历史事件,而是能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来,为现实服务才是历史教育的真谛。因此,课堂上需要创造一些联系现实的案例供学生分析,既体现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方式。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进行简短的小结,课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形成性的评价。布置作业: 整理、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4分钟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作业应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它不能是简单的知识背诵、记忆,而应该是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有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形成性的评价。纵观教学过程设计我认为在“理解”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生成性的问题,因此我在这一阶段,预设了一定的时间,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设置相应的探究性问题来进行形成性的评价。
八、教学反思
1.本课的亮点在于层次分明,由了解到理解再到见解的历史学习三部曲方法适应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规律,但是要想真正的产生良好效果,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还需要教师在探究性的问题设置、相关史料的提供等方面多下一番功夫。
2.教学设计毕竟是“预设”性质的,并不完全代表实际情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适时调整一些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按照预设来办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