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新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课重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一)背景
1.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反动卖国。
(二)酝酿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⑴兴中会:1894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⑵同盟会 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思考: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为什么说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根据政党的标准,纲领、领袖、组织是基本条件。中国同盟会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被推为总理,有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完全具备了政党的条件。
5.武装斗争
(1)革命党人起义:__________起义等。
(2)人民群众的斗争:保路运动(其中四川的规模最大。)
意义: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三)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
1.领导:共进会、______
2.主力:________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___________,推举_____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思考: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这是为什么?
客观上:由于事起仓促,武昌没有革命党上级领导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也是根本原因
(练习)下列关于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C )
A.清朝湖北当局兵力空虚 B.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准备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保路运动的有利时机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起义;清朝统治瓦解。
★练习:有人认为,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俩,相差不知几千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扔,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D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至关重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
(一)民国的建立
总统、首都、国旗、纪元、公历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1)权利: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____(主权在民)。
(2)政体:____、______、_____三权分立。
(3)责任内阁制度。
★思考:孙中山所强调的“主权在民”,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保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资产阶级性质。
2.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______的灭亡和________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练习)之所以说《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主要是因为它( B )
A.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综合运用: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反清斗争的异同。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一) 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
1.原因
★思考: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第二,混入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和帝国主义相呼应;第三,是革命党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第四,是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2.过程
(1)帝制的终结
1912年2月,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练习)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 A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结束
(2)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考: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性质。
《辛丑条约》签订使得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反封建就意味着反帝。
2.最主要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失败原因:
★请你简单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失败原因:(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的。
(2)主观: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②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
③同盟会软弱无力。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④没有自己的武装。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末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4.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学习:“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或者“从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 )
得出结论: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
———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年中小学生既崇拜孙中山又崇拜孔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崇拜孙中山是因为孙在当时的中国威望很高;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逐渐为人接受。崇拜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引起一场深刻的变化,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2)名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3)认识到帝制复辟的根本原因。
★课后思考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写成一篇600—800字的小论文,
(遵循原则:科学性 准确性 独立性 创造性)(共69张PPT)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导入
人民英雄纪念碑——辛亥革命浮雕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
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导入
孙中山出生地(现广东中山市翠亨村)
年轻时的孙中山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894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成立(想像画)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1904年2月15日,中国留日学生黄兴等人在长沙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
前排左起第一人黄兴,第三人胡瑛、第四人宋教仁,第五人柳扬谷。后排左一章士钊,左四刘揆一。
华兴会部分成员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1904年,一些留日学生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
蔡元培
光复会领导人及在日本的部分会员(1904年)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光复会誓词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手书同盟会纲领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8月由孙中山倡导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并确定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制定了《中国同盟会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创办《民报》。同盟会在国内外各地建立支部和分会,领导和发动各地的武装起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民报》书影
《民报》发刊词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发行。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与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合影(1906年)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题词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徐锡麟(1873—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光复会组织者之一 ,1905年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训练会党成员,准备革命力量。1907年,与秋瑾约定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袭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攻占军械局,与清军激战4小时,战败后被捕,当晚英勇就义。
徐锡麟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秋瑾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7年,她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同年,在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被害。
孙中山为追悼秋瑾写的匾额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秋瑾《绝笔书》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如此江山》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之音?青衫湿!
——《满江红》
秋瑾诗词选(四首)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对酒》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10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由 “善堂”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
广州黄花岗起义指挥部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广州市东郊白云山麓)
黄兴为追悼七十二烈士写的挽联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妻子的诀别书
林觉民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1900年,他入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春,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4月24日夜写诀别书;27日起义发动,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然是役(黄花岗起义)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溥仪
清廷预备立宪
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1911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彻底败露。
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清廷预备立宪
返 回
返 回
武昌首义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导入
武昌起义油画
武昌首义
熊秉坤
金兆龙
湖北的革命团体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利用有利时机,积极准备在武昌起义。图为策划武昌起义的文学社领导人之一蒋翊武和共进会领导人之一孙武。
蒋翊武
孙武
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引来巡捕搜查。起义用的旗帜,印信、文告和革命党人的名册都被搜去。在情势危急下,蒋翊武通知革命党人,在当晚发动起义。正在这时,起义总部被清军包围。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被捕,第二天,被湖广总督下令杀害。武汉人民为纪念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的英勇就义,修建了图中这座“三烈亭”。
武汉的“三烈亭”
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雕像
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晚,由于起义计划泄露,武昌城内新军第八镇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在守库士兵的配合下,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震动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
武昌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武昌起义塑像
武昌首义
武昌起义后,清朝官吏在汉口大智门车站乘火车狼狈逃跑。
武昌首义
策划武昌起义的秘密地点:武昌雄楚楼十号。
武昌起义革命军军旗
武昌首义
设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的武昌起义总指挥部。由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刘复基、彭楚藩等为军事筹备员。
1911年10月10日夜1时左右,提前起义的革命军分三路向总督府进攻,激战一夜,攻下总督府。总督瑞澂狼狈逃窜。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武昌起义总指挥部
武昌起义攻破的湖广总督衙门
武昌首义
武昌革命军炮兵
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驻南湖的新军炮队立即起义,进驻中和门开炮轰击湖广总督衙门。此后,中和门就改称起义门。这是1981年重修后的起义门。
武昌起义门
武昌首义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曾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帮助张之洞教练新军。武昌起义当晚,他想制止革命,并杀害了起义士兵和革命党派来的联络员。由于革命党人错误地自认为“资望”不够,以枪逼迫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的都督。
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
武昌首义
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
武昌首义
湖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原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省谘议局旧址。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在这里创设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
湖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位于武昌蛇山南麓)
武昌首义
湖北军政府颁布的设立“执法支部”、维护汉口治安的布告。
军政府告示
武昌首义
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武昌起义纪念章
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形势图
1911年10月22日,革命党人在长沙起义。
(图为起义军在长沙城头缴获的大炮)
武昌首义
1911年11月,浙江、江苏革命军会攻南京。
(图为浙军向南京进发)
武昌首义
陈其美(1878 —1916),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公报》,1911年与宋教仁在上海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他组织上海军民起义,后任沪军都督。
陈其美
武昌首义
1911年11月上海起义成功后,南京路上五色旗迎风招展。
武昌首义
返 回
返 回
武昌首义
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导入
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欧洲。1911年12月,孙中山从
欧洲回国。上图为他途经香港时,与廖仲恺(前排右起第
二人)等在轮船上合影。
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十七省代表会议的会议代表合影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沿途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呼。晚上,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月3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孙中山题词
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中华民国成立
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文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就职时发布的宣言书
南京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孙中山、黄兴等参加临时参议院成立典礼。前排左起第三人为黄兴,第四人为孙中山。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政府发布的命令
南京临时政府在存在的三个月间,颁布了不少关于社会改革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令。右图(上)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外交、财政等部根据孙中山的指令,发布的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禁烟、限期剪除发辫、保护华侨、办理公债等命令;右图(下)是孙中山发展实业和内务部及各省都督关于慎重农事、禁止缠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等命令。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书影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3月11日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较为全面地具体地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成立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五、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六、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录)
中华民国成立
第七条 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 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第九条 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条 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
第十一条 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第十五条 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
第十九条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成立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利用革命势力的迅猛发展,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执掌了全国军政大权。掌权后的袁世凯对革命党人采取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在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的同时,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南北议和”。1911年12月,南北和议在上海英租界举行。这分别是北方代表唐绍仪和南方代表伍廷芳。
唐绍仪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伍廷芳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孙中山于13日辞职。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要袁遵守。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附有三项条件的辞职咨文。这是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孙中山辞职咨文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根据辞职咨文所附条件,派专使赴北京迎袁世凯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是,袁世凯暗中指使他的亲信部队在北京举行“兵变”。顿时,北方形势紧张,参议院只得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任命蔡元培(前左五)为专使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清宣统帝溥仪于1912年2月宣布“退位”,从此,
二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宣告结束。
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解析与探究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度,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试分析《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自我测评
1.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2.概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活动建议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 束
武昌首义
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导入
帝制的终结和民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