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30 10: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测试
历 史 试 题 2021.4
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分封”的这一变化
A.建立了中央集权治理秩序 B.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
C.改变了原有社会治理结构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儒家将“喻于义”的人称为君子,墨家将能够扶危济困作为“兼士”的标准。这表明儒墨两家都
A.忽视了个人利益 B.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C.追求个性的自由 D.具有平等的社会观念
4.汉初奉行黄老之学,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出现了“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现象。这说明
A.无为而治不符合时代需要 B.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C.藏富于民不利于社会稳定 D.施政方略也需要因时而变
5.下表是西汉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这反映了西汉主要意在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元狩三年
徒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贷与产业
《汉书·食货志》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賑货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货
地节三年
假田与贫民,货种、食
《汉书·宣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货
初元元年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汉书.元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A.巩固庄园经济 B.保护贫农利益
C.维护小农经济 D.建立赈贷体系
6.天宝六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土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宮廷、军队盛行马球的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时代气息豪迈奔放 B.休闲体育受到百姓推崇
C.朝廷倡导重武抑文 D.宫廷娱乐以打马球为主
7.下表呈现的史实表明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
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
比例(%)
西汉
21
19.8
998.6
80.2
唐朝
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122.5
62.9
662.4
37.1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
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8.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体系 D.西学东渐的高潮
9.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罗马,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
A.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推行 B.中西交往利于开阔视野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商业往来促进文化进步
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A.提出建立民主政治 B.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主张天人合一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11.如图为古希腊正义女神“泰美斯”。古希腊神话说,天庭众神失和,没有合适的人选来调解仲裁。一位白袍女神挺身而出,拿出一条手巾蒙在自己眼睛上,表示自己不受诱惑,不惧权势,因而得到众神同意。神话反映了古希腊文化
A.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B.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C.对宗教神权的崇拜 D.对权力权威的蔑视
12.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
A.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 B.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
C.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 D.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
13.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14.《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材料说明拿破仑战争
A.目的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的传播
B.横扫欧洲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
C.客观上推动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的诉求
D.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传播了法国的启蒙运动精神
15.如表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下表可推知
时间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比例
11%
33%
39%
A.美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程度加深 B.移民使美国经济增长缓慢
C.移民的增加干扰了原来正常生活 D.增加的移民以欧洲人为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为东汉画像石,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中国思想家的一次见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12分)
17.(17分)下面是唐、明两个朝代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察一个王朝,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总分100)
唐朝(得分)
明朝(得分)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
8
7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
9
8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
4
9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
8
8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
7
7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
9
4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科度)
7
6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
7
5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
8
7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
9
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分析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西周、秦、西汉、隋中的任一朝代进行打分,并简要说明(要求:打分和说明不必面面俱到,选取5个要素即可)。(17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
南北美洲的移民分布(单位:百万)
白人
黑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中美洲
1.9
6.9
2.7
8.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5 DCBDC 6-10 ACCBB 11-15 AABC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55分。
16. (12分)示例1: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画像石宣扬的是儒家学派谦虛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画像石也是儒、道两派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儒、道两家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但在先秦时期就彼此吸收、融合,并不互相排斥;儒道两家在两汉时期交流融合,共同成为汉代人民的精神信仰。汉代人将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场景刻在砖石之上,反映的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
示例2: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画像石宣扬的是儒家学派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徳与精神。自汉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画像石也是两汉时期儒学兴盛的真实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作为历史典故勃刻于石,一方面反映了汉人对于儒学的崇敬与虔诚,另一方面用以垂教后世,希望子孙后代铭记传承先贤的道德操守,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12分)
17. (17分)示例:
朝代
西汉
要素
政治
制度
领土
文化
教育
分值
8
7
8
7
9
说明:西汉总体上来说,政治比较清明;从政局来说,保持稳定的时问相对较长。
中央官职基本承袭秦制,但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王国叛乱;采取察举制选官,有一定的进步性。
汉朝除拥有秦朝的全部疆土外,汉武帝北驱匈奴,西平西域,领土空前广袤,进一步巩同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但不利于各派思想的自由发展。
西汉建立了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促进了儒学教育的发展。
(评分2分,说明每点3分。共17分)
18.(14分)特点:不平等下的中国向西方学习;在列强侵略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6分)
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仁人志士的推动。(8分)
19.(12分)
特点: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增长迅速;美洲人种走向多样化。(4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与殖民扩张加强,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屠杀、奴役和疾病等多种因素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工业化不断扩展,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北美经济实力的增长及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移民。(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