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楷(kǎi) 硕果(shuò)
气冲斗牛(dòu)
B.
地壳(ké)校补(jiào)锲而不舍(qiè)
C.疏懒(shū)
慷慨(kǎi)炯炯目光(jiǒnɡ)
D.
典籍(jí)
独裁(cái)潜心贯注(qiǎ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
哀微 独裁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B.
梳头 澎湃 目不窥园 警报叠起
C.
抱歉 秩序 迥乎不同 昂首挺胸
D.
赫然 卓越 一反既往 形式紧张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B.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
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D.
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可见编导很有水平。
B.
这几天来校参观的人真多,车辆络绎不绝。
C.
走到车站,我注意到有个人对我面面相觑。
D.
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考题默默无闻,令人失望。
5.下列句子最能体现“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
A.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B.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C.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要给我们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3)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而出。
(4)这个方面,情况就,而且一反既往了。
A.
衰弱
凝结
蓦然
迥乎不同
B.
衰弱
凝固
赫然
截然不同
C.
衰微
凝固
蓦然
截然不同
D.
衰弱
凝结
赫然
迥乎不同
二、语言表达
7.除闻一多外,我们黄冈市范围内还有许多政治、文化、科技名人,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位,并仿照示例对这位名人作简要评价。
示例:闻一多,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历史名人: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杭州的建筑工地每年有1000多个,如果把这些工地的围墙适当“美容”一下,他将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为进一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今后,杭州新开工的建筑工地的围墙都要进行美化。
现在不少城市的墙绘主要是广告,而杭州的墙绘则比较有江南特色,有些还融入了地域文化。有关部门要求杭州建筑工地的墙绘今后消除盈利性广告,逐步走向公益化,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杭州的文化特质。
三、现代文阅读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和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响得很快活。送报少年那双清澈的眼睛总是亮闪闪的,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过得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的儿子闻声从床上跃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赖在床上,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千呼万唤他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他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低声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如果送晚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9.小说中写了两个少年,其中是作者要表现的主人公。
10.文中加线的文字通过对“我”儿子的描写和描写,表现了这个少年的。
11.用一段完整的话具体说说送报少年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12.作者写“我”儿子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13.这篇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什么?
刘德华的“厚脸皮”
陈亦权
1982年,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喽啰的刘德华和林子祥、马斯晨、缪骞人等人一起在海南岛参加《投奔怒海》的拍摄。在拍外景戏的时候,他们经常坐在一辆敞篷货车上赶来赶去,一路上都特别枯燥和乏味。
有一次,刘德华站起来对大家说:“我唱歌给大家听好不好?”
马斯晨和缪骞人等人一听,都吓了一跳,唱歌?也不想想身边正坐着林子祥呢!他可绝对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老大,有他在场一般人哪还敢唱歌?就连有着“粤语流行歌曲开山鼻祖”称号的许冠杰都曾表示“有林子祥在场会觉得压力特别大”。马斯晨和缪骞人不约而同地往林子祥脸上看去,刘德华也像明白了两人的意思,可是他不但没有胆怯或者难为情,还对林子祥说:“我就唱两首你的歌,你帮我指点指点,给点意见吧!”
旁边的人都暗暗笑话刘德华,连许冠杰都觉得有压力的人,你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居然敢在林子祥面前亮一嗓,真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过,林子祥的儒雅是圈中出了名的,他自然不会拒绝刘德华,当刘德华唱起了林子祥的代表作《分分钟需要你》后,车上的人都笑了,相比于林子祥那清晰明朗的嗓音,刘德华那低沉粗犷的嗓子实在显得太滑稽了。林子祥认认真真地听着,最后他夸奖刘德华说:“你的嗓子很特别,很有磁性呀!以后有机会的话来我的录音棚里玩吧!”
谁都听得出来,这只是林子祥给刘德华这个晚辈的一句客气话而已,并不是真的邀请刘德华去他的录音棚,刘德华却像完全没听明白这是句客气话似的,电影拍完回到香港后,刘德华还真的就经常去林子祥的录音棚里玩,有时候是观察别人创作和演唱,有时候则是自己试着一展歌喉。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得到了林子祥的很多提点和帮助。
就这样,刘德华抓住这个机会唱啊唱,居然还真唱出了一点小名堂。1985年,他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正式向歌坛进军;五年后,刘德华靠着《可不可以》和《再会了》两张专辑奠定了他在香港歌坛的地位,跻身四大天王行列……
“我真是厚脸皮!”在前不久的一个访谈节目中,刘德华说起这段经历时这样笑着评价自己,不过接着又说,“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的脸皮不是那么厚,能有今天的刘德华吗?所以我真正想说的是,任何时间任何环境,都不要害怕展示自己。只要有机会,你就应该全力向前冲!”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主要事件。
15.题目中“厚脸皮”一词加了引号,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16.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当时马斯晨、缪骞人等人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有何作用?
17.闻一多先生潜心于古典文学,刘德华醉心于唱歌,最后都有所成。他们的经历对于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18.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样写也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150字左右)
莫言的清醒
陈鲁民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了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有删改)
19.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0.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21.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3.试概括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所做的三件事。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2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6.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27.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28.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写下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9.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②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④“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30.选文开头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从选文的内容上看,作者在这部分着重介绍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的方面。
31.请用原文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目的是什么?
32.第①段划线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中的加点词“钻探”改成“研究”好不好?为什么?
33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但却在文中提到“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斗”应读dǒu;B项“壳”应读qiào,D项“潜”应读qián。
2.【答案】C
【解析】A项“哀”应为“衰”;B项“叠”应为“迭”;D项“式”应为“势”。
3.【答案】B
【解析】A
句属于搭配不当,“唱着”和“歌声”不能搭配在一起;C句属于成分残缺,应在“仿佛把我……”的前边加上主语“它”;D句属于分类不当,因为“广大班主任老师”也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修改病句,考查的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它占有一席之地,应当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A项“栩栩如生”的意思为“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C项中“面面相觑”的意思是“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D项“默默无闻”的意思为“不出名;不为人知道”,三项用在此处都不符合语境。
5.【答案】D
【解析】“以生命作为代价”意思是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此意思相符的当然是D。
6.【答案】D
【解析】注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衰弱”①(身体)不强健;虚弱;②(事物)不强盛。“衰微”(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十分微弱。“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凝固”①由液体变为固体;②比喻固定不变;停滞。“蓦然”猛然;不经心地。“赫然”①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②形容大怒。“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综合上述可选答案D。
7.【答案】示例:李四光,我国现代著名的地质学家。
【解析】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培养爱国精神
8.【答案】示例:杭州建筑工地围墙要养美化得有文化味。
【解析】此题考查拟写一句话新闻。此类题目基本思路可为:①什么人(对象)+干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②什么物+有什么特点(怎么样)。
此段文字有两个材料,而这两个材料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整理归纳内容时,要将这两个点都说出来(第一则材料主要是说“要美化”,第二则材料主要是说要有“文化特质”)。这则材料所说的中心“对象”为“杭州建筑工地的围墙”,“怎么样”为“要美化”,最终结果为要体现“文化特质”,根据“什么人(对象)+干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的路子可得出答案:杭州建筑工地围墙要美化得有文化味。
9.【答案】送报少年
10.【答案】动作
语言
懒散,自私,不理解、不关心他人(懒,自私)
11.【答案】门没开时,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时,他有礼貌地说话,这表明他很懂礼貌;他能够替“身体不大好”的父亲送报,表明了他的孝敬、懂事;他被北京大学录取,表明他能够勤奋向上;冒雨坚持送报,表明他有责任感。(符合文意即可)
12.【答案】和送报少年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13.【答案】青少年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品质好。(意思对即可)
14.【答案】成名前的刘德华在拍摄电影期间“厚着脸皮”主动唱歌给林子祥等人听,又到林子祥的录音棚去向他学习、求教,进步很大
15.【答案】“厚脸皮”的本义指不知羞耻,在本文中指刘德华不惧怕别人的议论,不害怕展示自己,坚持向别人请教。
16.【答案】从对马斯晨、缪骞人等人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对刘德华不知天高地厚的惊讶和不解,从侧面表现刘德华的勇敢和“厚脸皮”。
17.【答案】示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要害怕展示自己,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应该“厚着脸皮”全力一试,最后就有成功的可能。
18.【答案】例文:我们的老师,把教育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呢?我们一定会用累累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19.【答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荣誉与奖励,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根据题意,论点要自己概括。作答时可综合考虑文章谈论的话题,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使用的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和观点等。此文主要论述面对荣誉的态度,作答时可围绕这一内容进行概括。
20.【答案】文章从莫言获奖的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写法和论据作用的理解。在议论文中,引用故事、诗句、名人事例等内容,往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论题或者论点,同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21.【答案】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应该清醒与理智地对待荣誉与奖励的观点。
22.【答案】对莫言的“清醒”作简要分析,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明确、合理的见解即可。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要对莫言的“清醒”作简要分析,表达自己明确、合理的见解和观点。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3.【答案】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结合文章对“闻一多”的描写来概括他所做的三件事即可。
24.【答案】肖像、动作、神态描写。表现闻一多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以及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结合画线句子确定描写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即可。
25.【答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对“闻一多”的具体描写来概括即可。
26.【答案】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闻一多”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即可
27.【答案】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注意概括即可。
28.【答案】“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的作用。结合描写的方法来分析作用即可。
29.【答案】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结合闻一多的人物形象来探究即可。
30.【答案】学者
【解析】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闻一多惜时进行古典文学的研究”,所以选文开头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从选文的内容上看,作者在这部分着重介绍的是闻一多先生在学者作为的方面。
31.【答案】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解析】根据文本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来概括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目的。
32.【答案】“钻探”一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钻研之深入,钻研之艰难,钻研之辛苦,而“研究”太一般化,无形象感。
【解析】为了表现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钻研之深、之难、之辛,用“钻探”一词能够体现闻一多先生的这种精神,而“研究”这一词则显得较为普通。所以,不能把“钻探”改成“研究”。
33.【答案】这是类比的手法,这样写既表明闻一多当时忘我钻研的生活情形与杜甫相似,更表明闻一多和杜甫一样都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在本文中,作者拿闻一多和杜甫对比,目的是想烘托出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