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古典诗歌的要领,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深入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初读正音通义—再读涵泳深思—三读体味探究”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诵读基本技巧,了解“初读感知—再读涵泳—三读探究”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法学法
一、教法:1.诵读法;2.启发和讨论相结合;
二、学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本;2.大胆发表见解,个性解读寻求共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
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朗读文本,两遍以上。
2、教师准备
诗歌形式的文本
二、课堂教学
(一)情境导入
以PPT形式展示太白楼图片,让学生辨识,进而通过《通志》中的相关记载了解太白楼的来历,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太白楼入手,引出李白的“诗”与“酒”的不可割裂,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
活动一:学生自由朗读,标注重难点;
(多媒体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意,标注疑难点)
活动二: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活动三:请一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给出朗读要点,请其他学生点评;
(多媒体展示诵读要点: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意,把握情感;运用技巧,传达意蕴)
(三)再读涵泳
活动一:小组讨论,分析理解诗人形象;
1.教师给出“在诗句中,我读到了一位的李白”的句式,启发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把握诗人形象,并在全班范围内做交流分享。
2.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尝试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诗句。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讨论、交流后,预设的发言:
(1)豪放的李白
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2)自信的李白
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教师引导:此句还体现出了怀才不遇之感。
(3)放荡不羁的李白
诗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4)淡泊名利、藐视权贵的李白
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教师引导:也流露出无奈之情。
3.教师小结诗人形象,引出下一个问题:李白的“愁”。
活动二:小组讨论,作者的“愁”的内容及原因。
1.小组讨论“愁”的内容和原因,全班分享交流。
教师明确:人生苦短、怀才不遇之愁。
2.教师适时补充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对李白的性格的简单解读。
3.师生共读诗歌。
(四)三读探究
活动一:学生思考讨论豪放诗风在本诗中的体现。
1.学生思考讨论,在班内交流分享。
2、教师梳理明确。
(1)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精湛的用词,阔大的意境;
(3)激荡的情感,昂扬的格调;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梳理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齐读诗歌,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专题小论文,字数不限。
(三)关于学情的研究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授课时间在高二第二学期,必修教材已经学习完毕。在必修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共二十一首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的积累,对诗歌的学习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深入赏析古典诗歌的方法和过程。
文本本身难度不大,对于作者李白,学生也比较了解,所以课前只是要求学生在晨读时间朗读诗歌,未布置其他预习任务。
(六)学习效果评价
一、学生基本掌握诵读的要领,学会了使用朗读技巧,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部分同学已经可以熟练背诵诗歌。
二、初步了解了“一读感知-再读涵泳-三读探究”的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思路,感受到了诵读对语文科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习,学生把握住了诗中李白的形象,认识了一个立体的李白。走进李白的激情、浪漫,感受浪漫主义诗歌的恢弘气势。
四、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五、我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强,这堂课能有一半的学生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大胆发表见解,已是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了。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部分,每部分各三单元。“诗歌之部”的第一单元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从整体把握作品、探究作家材料的角度理解诗歌。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主要从把握诗歌意象的角度体会诗歌之美。第三单元是“因气求声吟咏诗韵”,主要从把握诗歌韵律特点、体会作者情怀的角度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第三单元“因气求声吟咏诗韵”有两个教学目标:在反复诵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本单元共4首诗歌,都是富有韵律感、意蕴丰富的经典之作,是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合适的学习材料。
《将进酒》是本单元的赏析示例作品,深入学习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通过韵律知识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基本方法,通过揣摩诗歌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结合课程目标和单元教学重点,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诵读涵泳,理解诗歌主旨,体悟诗歌中复杂的情感意蕴;
2.品读鉴赏,理解诗人形象,体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这一目标的实现,一个讲读课时就可以完成。
教学重点放在诵读品味文本上,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诵读基本技巧,了解“初读正音通义—再读涵泳深思—三读体味探究”的诗歌鉴赏方法。
(五)巩固练习
一、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zūn)烹羊(pēng)B.岑夫子(cén)馔玉(zhuàn)
B.斗酒(dòu)恣欢虐(xuè)D.径须(jìng)千金裘(qíu)
二、下列加点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进酒将:请。
B.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鼓:名词用作动词,鸣钟击鼓。
C.斗酒十千恣欢虐斗酒:喝酒比赛。
D.径须沽取对君酌径须:应当。
三、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恰当的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B.天生|我材|必有用
C.陈王|昔时|宴平|乐D.主人|何为|言少钱
四、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艺术手法的是()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C.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五、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抒发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B.首两句使用了夸张比兴的手法,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C.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D.全诗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诗句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六、阅读《将进酒》,完成1—3题。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作者提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选取了曹植的典故?
3.如何理解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怀?
七、阅读《行路难》,完成15—18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授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开头两句怎样写盛宴?其作用是什么?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典故的含义各是什么?用典达到怎样的效果?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B二、C三、C四、D五、B
六、1.这两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比喻韶光易逝、人生短暂。
2.作者举出“陈王”做代表,陈王即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最终却没能得到其父曹植的重用,醉情诗酒,终了一生。与曹植一样,作者也有一段怀才不遇的经历:他怀抱济世之志出入长安,却遭到小人排挤,最后落得个“赐金放还”的下场。作者此处是以曹植自比,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3.“且”是姑且、暂且之意,“且为乐”就是暂且饮酒作乐,不妨暂且忘掉烦恼与朋友畅饮开怀,排解忧愁,表现出作者释然豁达的胸怀;另一方面,“一饮三百杯”也表现出了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
七、1.金樽、玉盘,极言器皿之华美;清酒、珍馐,极言酒食之精美;十千、万钱,极言价值之昂贵。如此美酒佳肴,更兼知交挚友,“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若在平时,“会须一饮三百杯”,但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这就反衬出诗人强烈的思想情绪,推动诗情的发展。
2.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乘风破浪”是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要像刘宋名将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长驱万里,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使用这些典故,以较少的文字,表达出复杂丰富甚至是不便直率说出的思想感情。
3.吕尚九十岁垂钓于盘溪水而遇文王,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受商汤礼聘,诗人以此表达自己虽然归隐但仍然希望得到重用,也一定会东山再起的复杂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
一、诵读教学为主线
这节课,我本着以诵读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能力为目的的原则,通过“初读感知-再读涵泳-三读探究”三个环节层层深入,诵读教学贯穿始终。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初步把握情感,到边分析人物形象,边揣摩作者情感,读也是随思考进行,到最后总结全文美读文本。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歌。
二、授之以渔
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挖掘情感;在诵读过程中教给学生掌握诵读技巧,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意韵之美。
不足之处
一、教学节奏调控不到位,导致课堂前松后紧。
二、还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三、对学生的点评不够灵活多变。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的课程目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将进酒》的课堂教学可以将目标1、2、3、4融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