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句式。
2.掌握秦朝兴亡的过程,分析其灭亡原因,理解写作意图。
3.加强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学习本文中的论证方法。
一、导语:
齐读这两首诗歌,先看看名人眼中的贾谊是什么形象?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这两首词都抓住了哪个词来评价贾谊的?生:“才调”。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学案反馈
上节课同学们的学案,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几个地方反馈一下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呢?
生:
2、哪几段是议论性的文字?论点是:
3、其他段落呢?
4、记叙部分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4、文本探究
1、秦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句)
阶段 做法 效果
秦孝公
惠文—昭襄
始皇
2、从这些内容里找出你认为最能展现秦国气势的语句,读一读,赏一赏。
①做好停顿,读准重音②有节奏,读出高低、快慢、轻重、缓急
【总结】概括阶段:崛起——称霸——称帝。这三个阶段是秦由秦国向秦朝的转变,是秦的上升阶段,我们读的时候自然是雄赳赳、气昂昂。
例如:(1)铺排,渲染秦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窥”雄心(野心)勃勃,“固守”暗示出秦孝公上下一心、恪尽职守。“拱手”可看出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2)对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欲罢不能。
师众、才多、地广
九国:犹豫不决,不堪一击,狼狈不堪,
秦国: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轻而易举
写九国之师的目的是什么?对比,衬托秦国的强大,
(3)整散结合:形象写出了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灭六国,获得天下之易,同时描绘了秦始皇君临天下、霸气十足、骄傲之极、威势之猛。读起来铿锵有力又变化多端,非常灵活,不显得单调,张弛有度,波澜起伏,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
3、通过读,我们读出并能体会出秦是何等的强大、何等的辉煌、何等的不可一世,就是这样强大的秦国,被一个人灭亡了。此人是谁?陈涉是何许人也?
找出描写陈涉的语句,读一读,赏一赏
出身、才能、兵力、武器
对比:九国
【金圣叹】评《过秦论》通篇只得两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生:
力量对比: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自然而然得出结论。看作者又是如何议论的?齐读“然而。。。”
小结:多年努力攻天下,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顷刻间土崩瓦解。成之慢和亡之速也形成了对比。
4、秦有没有施行仁义?结合文本来谈一谈
愚民、弱民、防民
【总结】把骑在马背上打江山的策略用来治国的可笑。武力打天下,可还是用武力来治理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失去人心,也就失去了为政的根本。秦王朝就像沙漠里的大厦一样,摇摇欲坠。陈涉只不过是一阵清风,轻轻吹过,便轰然倒塌。正如苏洵《六国论》所写——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灭)秦者秦也。
过渡:贾谊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批评秦国吗?
五、写作目的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以史为鉴
讽喻君主
5、语言特色
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这篇文章气势磅礴,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令人叹赏。赏析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贾谊的“才调”了
咱们总结一下贾谊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的?
1、对比2、铺排渲染
七、活学活用
你能否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手法,给身边的同学写一段劝慰的心里话。
结语:长寿王朝的长寿之道,也许正是由于像贾谊一样的政论家的存在,让当政者有了一面可借鉴的镜子。而当政者拿着这面镜子,走向未来,走向长治久安。同学们有了友情这面镜子,才能走得更远,走向精彩人生!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秦国的历史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在预习自学解决词义句义的基础上,对于本课的对比的论证手法和铺排渲染、整散结合语言特色在读的基础上应该有所感悟。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语言赏析品味上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对于议论文,叙述的语言多而议论的语言少的原因,需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抽丝剥茧中慢慢体会,本文对比论证手法的强大效果,也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领。
效果分析
总体看来,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今后需要在课堂上多多关注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观察、提问、同伴交流互检等多种方式来掌握每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度,然后决定课堂深度和进度。老师不能一味的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预设,更多要关注学生。
教材分析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过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过秦论》评测练习
【知人论世】
1.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河南郡洛阳人,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十卷,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贾子次诂》和《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
【基础知识】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雍州 逡巡 销锋镝 瓮牖 氓隶 猗顿 锄耰棘矜 非铦长铩 度长絜短 万乘 作难 乐毅 蒙恬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合从缔交(通)
(2)倔起阡陌之中(通)
(3)赢粮而景从(通)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
(5)百有余年(通)
3.古今异义
例句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流血漂橹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4、翻译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文本探究
1、结合文本,说一说秦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读一读,赏一赏)
阶段 做法 效果
秦孝公
惠文—昭襄
始皇
2、文本中找出描写陈涉的语句。(读一读,赏一赏)
3结合文本来谈一谈,秦有没有施行仁义?
活学活用
你能否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手法,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写一段话。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又得到了一次锻炼,可以说是收获良多!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备课,我真正体会到老师文本深入解读的重要性。只有老师深入的理解了文本,才能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去学习。这篇文言文的生字词特别多,文言字词也特别多,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文言字词,自主探讨,并从中有所收获。此文贾谊运用文学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性的见解,在教学中,为了让课堂体现语文味,我把重点放在通过朗读来体味贾谊的语言特色和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技巧上,让学生体会贾谊的“才调”,最后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会用语言文字去表达。
但是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讲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惑。觉得好多地方都得讲,不讲唯恐学生不懂。备课时也总是有些矛盾。
课上完之后,在我脑子里久久萦绕的一个念头是:如果能再让我讲一遍多好!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一定会尽量改进,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完善,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状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反思:
一、关于课堂教学的设计。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贾谊这篇文言文的特点,在朗诵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语言和论证手法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从秦怎样一步步强大起来的作为切入口,引出如此强大的秦国却被小小的陈涉灭亡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得出中心论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对比手法的效果,然后通过讨论说一说秦国有没有施行仁政,来进一步体会秦国灭亡的原因,最后活学活用进行练笔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逐层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分析,教学指向性既鲜明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整体课堂流程比较流畅,只是教学环节设计上在时间方面有几处略显仓促,比如在处理“秦国有没有施行仁政”这一环节,如果能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机会的话,相信学生还会有更精彩的分析。
二、多给学生机会进行课堂展示。
在朗读这个环节,学生有几处比较精彩的展示,课后经过思考我觉得如果在学案反馈环节能让学生再诵读一下,指导一下片段朗读的轻重缓急,在学生配乐按照“读-赏-读”的顺序,效果会更好。
三、师生互动较好,可以多加些生生互动。
在学生在赏析的时候,教师能适时板书,补充重难点,使得教学环环相扣,让我满意的是学生在赏析时,对文本的解读非常到位,效果较好,赏析结束后再齐读全学生的诵读也感情饱满,对于朗读时感情的把握较好,如果在这些环节多让学生参与点评,生生的互动多一些课堂氛围会更生动一些。
4、教师点评有时没有跟上。
有时对学生的回答和阅读没有及时的点评,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造成后面讲课时间有点仓促。
总之,这节课我有一些收获,当然我认识到了自己课堂的的不足,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能让自己在教学上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