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 年 级 物 理
《声现象》第一节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很容易通过简单的、易操作的探究性活动来进行。因此,它就被编写成了本套教材第一章。通过对新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本节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锻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努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感悟物理与科技、物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将声音的简单应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虽然,声现象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从新课标的理念——“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来看,声现象在物理教学中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材的开门课,更是介绍科学探究方法的启蒙课,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让学生养成自觉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结构分析
本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通过介绍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感性的认识。本节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探究内容。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探究活动教材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介绍我国与声有关的尖端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发思考
多媒体演示
回顾总结、重温知识
动手实验、探索新知
动
手
实
验
演
示
实
验
演
示
实
验
闹
铃
入
水
土
电
话
实
验
水
波
实
验
真
空
铃
实
验
回
归
课
本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演凑古筝的视频,用生活中某些特别的声现象来抓住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1)多媒体演示
(2)引发思考
列举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给那些有好奇心、又茫然、而没有思考方向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例如:
①医生所用的听诊器是什么原理呢?
②测海底深度时用的声纳是怎么回事呢?
③有些精密的仪器可以用“声音”来把它洗干净又当怎样解释呢?
(1)声音的产生
2、动手实验,探索新知
①学生动手实验
我大胆放手给学生提示性语言,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文具及其它可以看到的物体,进行发声实验。有的同学可能会拨动尺子;有的同学可能会敲桌子;还有些学生会想到我所没有想到的现象。
②演示实验:
用音叉棒敲击音叉,使其发声,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变化;然后按住音叉再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知道声音产生原理以后,再让所有的学生一起用手摸自己喉部去感受发声原理。
③感受发声原理:
由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共同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演示实验
燃烧的烛焰在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前,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
“ 既然气体可以传声,那么其它物质是否也可以呢?”
得出结论: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闹铃入水实验
让学生用塑料袋装好正在发声的闹铃,并听此时闹铃发出的声音,再把它放进水中听此时闹铃发出的声音。
土电话实验
在使用土电话之前以小声传话,然后让学生连接上土电话,仍以小声交流,让学生自己分析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
全班同学被分成两组,同时进行下面的两个实验。
附:两组学生同时进行实验,有利于同学们积极地参入实验(竞争意识),同时在小组内又有同学间的合作(合作意识)。
教师提问
附:为了避免复杂的解释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我采用简单的演示实验: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盆中,让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总结 此阶段学习的过程:
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声音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呢?”
得出结论: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教师讲解
真空是没有介质的环境,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指导学生进行真空铃实验。
真空铃实验(验证实验):
附:把“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从外部接收到的信息是否正确”这一思想介绍给学生
此时,简单介绍中国的航天事业,再用多媒体展示宇航员在太空用无线电进行交流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这一现象背后的声学原理,课后去查资料解答“为什么在太空的宇航员不能直接交流?”这一问题 。
附: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得出结论
真空不能传 声。
(3)声速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关于声速的数据,引导学生找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一般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3﹑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产生:发声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传播: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
4、欣赏音乐、分析原理
播放一些诸如 笛子、琵琶、二胡 等演奏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简单地解释上述声现象,找出上述乐器的发声体是哪个部分。
两个目的: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我们的物理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调节,同时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5、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为了能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此环节设计了两类题:
一、基础知识题:通过相应的课堂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二、选做题: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寻找学生的优势所在,充分地加以发挥。
像如下的题目:
在一次风较大的时候,观察旗杆上的国旗,当你听到国旗在风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
1、观察与思考(观察能力)
2、动手做一做(动手能力)
实验一: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 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
实验二:将你的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 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再使耳朵离开,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敲击桌面。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3、动脑想一想(分析能力)
a.实验一的钢尺产生声音时有什么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b.实验二的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
c.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
4、设计题(创新思维)
a.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自己制造发声的小实验,并说明发声体是哪个部分。
【板书设计 】
声音
产生:发声体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传播: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声速:固体>液体>气体
注意: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固体 (如:桌子)
液体 (如: 水 )
气体 (如: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