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姓名
学科 小学数学 教龄
微课名称 《什么是周长》 视频长度
录制时间
知识点来源 学科: 数学 年级:三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知识点描述 该微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什么是物体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会合理选择测量周长的工具和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适用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此单元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交通与数学。而《什么是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解决问题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树叶、数学书本等的周长。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数学思考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概念的正确理解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所以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表述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内 容 时间
片头 (5秒以内)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什么是周长?(直接导入教学) 12秒
正文讲解 (8分钟左右) 探究新知
看一看。
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还有来自蚂蚁王国的小红豆和小黑果,它们首先带给我们的是一场精彩的爬行比赛,比赛的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谁爬得对呢?(这一环节的教学上,主要采用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赛跑”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简单解答,从而引出一周之词,让学生在看一看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周长。 1分35秒
找一找
找一找,摸一摸书本、课桌、黑板的周长。(这一环节是进一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去深刻感受周长,为下面对“周长”下定义作出铺垫。)
1分5秒
三、描一描,辨一辨。
1、描不规则图形的边线。
2、辨一辨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正确的描出物体的边线。加深理解“一周”的含义,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和深刻感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给周长下定义,突破重点: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
小结: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描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边线时,可以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再到这一点终止,首尾相连接。
1分3秒
量一量。
量树叶的周长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掌握了测量物体或图形周长的方法。
1、测量规则图形的周长可采用尺测法;
2、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则采用绳测法。
五、数一数,辨一辨。
数格子说出规则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比较所走的路线是否一样长。(这一环节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周长多种算法,理解周长与一周长度有关,与大小无关,突破这一节课的难点。)
1分6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 五、总结
一、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了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同时能正确的描出物体的边线。
二、掌握了测量物体或图形周长的方法。(1、测量规则图形的周长可采用尺测法;2、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则采用绳测法。) 10秒
教学小结 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要经历多次感知,否则容易和面积混淆。本节课借助简单而富有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描一描、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辨一辨等多种方式,由浅入深,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多次感悟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周长这一概念掌握得极为深刻,在教学过程还注意调动学生的所有感观,通过看、摸、描、量、算等手段,全方位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的理解了周长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