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检测卷A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3.《话说运河》中有一句解说词:“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如图,下列对隋朝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运河的开通是为了便于帝王南巡游玩,而后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图中主要城市A是涿郡,B是洛阳
C.该运河的开凿者是隋文帝
D.A-B处沟通了海河和黄河,C-D处沟通了淮河和长江
4.唐太宗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为此,他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注重减轻人民负担 ②加强刑罚
③选用清官 ④减省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5.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下列措施哪些体现了他关注民生( )
①轻徭薄赋,让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 ②注意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盛世的形成不是唐玄宗个人的创造,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他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材料中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身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8.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其主题。下图目录说明该书叙述的主题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明清小说
9.下图是从七年级一位同学的笔记中选取的一个片段,请你帮他把笔记内容补充完整( )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1)唐朝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皆穿胡服
(2)卖胡饼的店铺兴盛
(3)武则天时,许多有才华的女性被选
入宫参政议政
A.社会风气开放 B.社会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科举制完善
10.唐代诗人王建在诗歌《凉州行》中描绘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反映的盛唐气象为( )
A.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B.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社会风气昂扬进取
11.下列内容中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12.下图文物是1970年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民族交往与交融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3.下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
A.黄巢起义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4.藩镇虽然名义上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15.“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作者曾经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他是( )
A.黄巢 B.陈胜 C.苻坚 D.朱温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55分)
16.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令人神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制度对隋唐社会的影响。(5分)
材料二 唐朝对外交往中的几件大事
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天竺
①
西行取经
游历10多年,带回许多佛经
日本
②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2)材料二中①②两处的人物分别是谁?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什么政策?(4分)
材料三 唐朝采用了通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亲之女就有六人。
—— 《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方式,并列举一例说明。(3分)
材料四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深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4)基于材料四中的治国理念,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举措?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哪一繁荣局面?(4分)
(5)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
17.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依据材料一,概述唐太宗的治国思想。(4分)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这个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从材料二中找出最能概括当时社会风貌的诗句。(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松赞干布)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材料三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材料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6分)
(2)材料二中松赞干布所说的“大唐公主”是谁?松赞干布为何要迎娶“大唐公主”?(6分)
(3)材料三中的“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三中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书信内容说明了什么?(7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5 BBBCA 6-10 DAAAB 11-15 CADBA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55分)
16.(1)科举制度。(1分)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④为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2)①玄奘,(1分)②鉴真。(1分)对外开放的政策。(2分)
(3)和亲。(1分)文成公主入藏。(2分)
(4)虚心纳谏,选贤用能,知人善任。(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贞观之治。(2分)
(5)繁荣与开放。(2分)
17. (1)时刻关心人民的利益(或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重视人民,关心百姓疾苦)。(言之有理即可,4分)
(2)开元盛世。(3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3分)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改善民生;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或任用贤才);对外交流频繁;工具创新;民族关系融洽等。(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
18.(1)民族平等。(2分)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4分)
(2)文成公主。(2分)因为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想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等。(4分)
(3)藏族。(2分)说明汉藏关系更加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