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检测卷A(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检测卷A(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9 20: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单元检测卷A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最后到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下面从图一到图二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3.下图对联歌颂的人物是(  )

A.岳飞 B. 戚继光 C.郑成功 D.林则徐
4.它是中国明代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涉及种植、纺织、制盐、制糖、制陶、冶铸、制造车船、造纸、采矿、兵器、酿酒等数十个行业领域,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5.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6.《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
A.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 B.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C.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宁远城 D.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城
7.引发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  )
①政治腐败严重 ②国家财政危机 ③陕西连年大旱 ④朝廷加派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主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主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清政府此举的出发点是(  )
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采用汉族先进文化
C.结合实际加强边疆管理 D.平定叛乱,巩固统治
9.下图为某班同学学习时制作的学习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清朝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10.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安徽、山西等地商人形成商帮
C.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能迅速致富 D.政府不再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11.如图是清朝年画《新正逛厂甸》,年画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该图反映的是(  )
A.农产品投入市场 B.商帮形成 C.白银广泛使用 D.商业繁荣

12.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13.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是元、明、清三代共有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 (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设立廷杖制度 D.设立军机处
14.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与它的发展过程不相关的是(  )
①徽调 ②皮黄戏 ③越剧 ④黄梅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1790年乾隆帝八十寿辰时,徽商组织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形成新的剧种。这个新剧种是(  )
A.昆曲 B.秦腔 C.京剧 D.元曲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材料二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明太祖在政治上采取的什么措施?其目的是什么?(6分)


(3)为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的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是什么?(3分)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明太祖进行政治改革的结果。(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世纪初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 如图

昆剧脸谱 昆曲场景
材料三 1790年,为给乾隆帝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
(1)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2)清朝时期,昆曲的传世之作是哪两部政治历史剧?清朝中期以后,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8分)


(3)上述材料与被称为“国粹”的哪一剧种的形成有关?这个剧种是怎么形成的?(6分)


1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9分)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1)材料一说明,明太祖认为丞相的设置存在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分)


(2)自秦朝起,专制帝王不断改善地方制度,根据线索填写相关内容。(2分)



材料二 

(3)请写出材料二中图三所处的时代。(3分)


(4)分析材料二,你认为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明朝科举考生看榜图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一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各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6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5 BDBDC 6-10 ADCAC 11-15 DDDDC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55分)
16.(1)朱元璋。(3分) (2)废除丞相制度。(3分)加强皇权。(3分
(3)锦衣卫。(3分) (4)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6分)
17.(1)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4分)
(2)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4分)剧目多是逃避现实和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因为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所以逐渐走向衰落。(4分)
(3)京剧;(2分)徽班吸取昆曲、秦腔、京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了“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剧”。(4分)
18.(1) 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丞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废除丞相。(2分)
(2)三司 (3)清朝。(3分) (4)君权不断加强。(4分)
(5)八股取士,(2分)文字狱。(2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