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选择题
1.《西游记》是每年暑假各大电视台主播的电视剧之一,其创作的史实依据是( )
A.《大唐西域记》 B.《封神榜》 C.《石头记》 D.《妖猫传》
2.诗人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如此描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反映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出现的兴盛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入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B.南水北调,发展农业
C.加强交通,巩固统治 D.取道水路,巡游南方
4.玄奘和鉴真两位僧侣一生充满传奇,你能感受到两位高僧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②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③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④都曾经前往天竺取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和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②玄奘西行
③用突厥贵族管理旧部,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6.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皇帝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下列事件与之直接有关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入藏 D.土尔扈特部回归
7.极大地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经济,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李渊起兵 B.安史之乱 C.贞观之治 D.修建大运河
8.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元禛
9.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遗风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0.“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烧成色彩鲜艳的三彩陶器。其造型美观大方,是艺术的珍品。”材料描述的艺术品是( )
A.青瓷 B.唐三彩 C.白瓷 D.蜀锦
11.“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12.隋末起义军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营建东都洛阳 B.外族入侵 C.开通大运河 D.隋炀帝暴政
13.《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约1300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皇帝制
1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唐玄宗
15.文学作品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下列诗句能反映唐朝盛世气象的(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C.“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6.据史料记载:“唐武宗会昌三年,长安城失火,焚毁了多家店铺。”结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第3课《盛唐气象》中所学知识,你能判断失火的地点应该是长安城中的什么地方( )
A.宫城 B.皇城 C.市 D.坊
17.“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大喜,见道宗,尽子婿礼。”这里的“赞普”指的是( )
A.尺带珠丹 B.禄东赞 C.唐太宗 D.松赞干布
18.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印度比哈尔邦发现了佛教遗址,出土许多精关佛教石雕、铜像、铜盘和印章等,经与中国唐朝的一本书核对,证明这是那烂陀寺旧址,这本书最有可能是( )
A.《西游记》 B.《齐民要术》 C.《史记》 D.《大唐西域记》
19.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她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我们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 )
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展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C.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促进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0.书法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普及、最成熟和高度繁荣的唐代书法艺术文化,不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奇观,而且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下列不属于唐朝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欧阳询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往昔初平家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吴兢《贞观政要》
(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哪些原因导致了隋朝灭亡?为了解决“百姓不堪”的问题,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摘编自《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武则天的经济政策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唐玄宗)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
——《新唐书》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用什么经济措施推动了“几致太平,何其盛”局面的到来?
22.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共同指导的纪录片《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的海报。
材料二 下图是黄坤、杨晓波合著的《两个和尚的故事》,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以生动的文笔,通俗易懂地为读者展现了玄奘和鉴真两位僧侣的传奇一生。
(1)请分别简单阐述两位僧侣的主要事迹。
(2)他们两个的共同点是什么?
(3)从他们两个人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4)两位僧侣的外交活动,体现了当时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24.某校七年级(12)班的同学以“历史上的隋唐”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隋唐政治)
材料一
(1)图 A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什么?
(隋唐经济)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所示为唐朝时期出现的两种新农 具,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这两种新农具有何作用?
(隋唐民族关系)
材料三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摘编自《旧唐书》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唐朝和吐蕃之间发生的哪一事件? 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确立这种亲戚关系所依据的相关史实是什么?
(隋唐对外关系)
材料四唐朝对外交往
遣唐使是指派往唐朝的使节,朝贡唐朝 的外国使节俱可称作“遣唐使”。在唐王朝存 续的 7 世纪前期至10世纪初期,高句丽派出的遣唐使共 24 次,百济 25 次,新罗 178 次。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 次遣唐使,实际成行 16 次,名副其实的有 12 次。
材料四图中向西和向东的路线分别是唐朝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对外交往路线,请写出两位人物的事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的远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外交特点?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D
6.C 7.B 8.B 9.C 10.B
11.B 12.D 13.C 14.C 15.C
16.C 17.D 18.D 19.B 20.A
21.(1)隋炀帝生活骄奢淫逸,战争频繁,人民困苦不能忍受。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稳定了唐朝的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22.(1)玄奘西行天竺,历尽千辛万苦,取回印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2)共同点,都是唐朝僧人,都为唐朝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都为完成使命历经艰辛。
(3)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4)体现唐朝海纳百川的对外开放政策。
23.(1)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进士科的设立;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写出任意三句话即可得3分)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意思对即可)
24.(1)职能: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助于减少政府决策失误;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2)名称:曲辕犁、筒车。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事件:唐蕃和亲。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4)事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精神: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